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评论写作实践练习:《冬》评论

  一、2005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评论写作”试题。就穆旦1976年的一首《冬》写一篇评论文章,字数不限。

  冬

  穆旦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才到下午四点,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2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那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1976年12月

  二、材料分析:

  1、理解这首诗要对穆旦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要熟悉穆旦整体上的诗歌美学追求。这是一首穆旦在去世前写的一首诗,穆旦诗才很高,但一生坎坷,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成为他的“历史问题”,1958 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停止了自己喜爱的写作和翻译工作。1976 年,中国发生了巨变,敏感的诗人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可惜他的身体健康已被极度破坏,诗人怀着满腔的热望和自怜之情写下了这首《冬》。穆旦的诗是“现代”的,唐湜称穆旦有“最鲜明的现代诗风”,有“最深沉的哲理内涵”,是“风格最浓烈的九叶诗人”。这首诗体现了穆旦的诗歌美学追求。

  2、《冬》的情感纠结在诗人的主观情绪与现实的严酷之间,诗人内心的暖流与外在的寒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情感的张力激荡在诗人的回忆与想象之间,在淡淡的忧伤之中,寄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

  3、《冬》是个隐喻性的标题,既是季节之冬,又是人生之冬,将生命的焦灼感与丰富的痛苦体验与民族历史的忧思相结合,蕴含着对时代、历史的深邃思考。

  4、诗作具有现代派诗歌之风,将思想知觉化,内心活动化为场景的描绘,意象模糊、情感跳跃,智性情感与思想情绪纠结,阅读者需要进行语言解码还原。

  5、运用现代口语,去其芜杂,既平常如白话,又有形象的色彩和韵律的统一,蕴含深意。诗作格律谨严,诗行整齐,脚韵从头到尾,有着现代新诗的诗歌形式。

  三、范文

  诗情在寒冬中奔放

  ———解读穆旦诗歌《冬》

  戴惠

  穆旦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但由于艺术上的原因,在建国之后,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冬》即为作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对自己人生之路回顾与总结的代表诗作之一。其中渗透着作者不幸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的重压,更体现出作者于黑暗之中的坚持与探索。

  一

  1976年12月,穆旦在他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二个月,写下了一首堪成绝唱的《冬》。这是一首非同寻常的诗,不仅因为它产生于那个非同寻常的年代,而且还因为它写出了诗人非同寻常的情感、信念和意志。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惊天动地的。这一年发生了那么多震撼人心的大事件:1月8日周总理逝世;4月5日天安门群众革命运动;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打倒“四人帮”„„这是又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穆旦的“历史问题”没有平反,他翻译的《唐璜》只能保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年他已经58岁。他的心情犹如这隆冬的天气:阴郁、寒冷,同时也在严寒中期盼着春天的到来。

  这是一个真诚的诗人在苦难的岁月里,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富有热力和穿透力。诗题显然有两层深刻的寓意,首先它象征诗人自己已到了人生的冬季: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黄昏,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第一节的开始,诗人就用流畅的诗句描绘了一幅静谧、闲静的画面,于这个画面中诗人较好地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情景。冬天是诗人最喜欢的季节,他曾经多次说过:“秋冬两季是我所喜欢的季节”。“临窗”既是诗人对自身写作情景的真实描写,还可以看成一个隐喻,它暗示了诗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对光明的期盼与渴望。无论“外边”多么寒冷,诗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人生价值、对生命要义的思考,他总是向往光明,把“喜爱的工作静静的做完”。即使每天勤耕不辍埋头写作,但他的工作不被任何人认可,翻译的诗集不能出版,更被剥夺了写诗的权利,所以他所做的工作只能是“静静”地完成。“淡淡”两字和“短命”并举,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淡淡的太阳”与“短命的日子”也是诗人对暮年中的自己的感喟。“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黄昏”,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又是诗人 58 岁人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穆旦摔坏了腿,正在家等待着住院,心情犹如这又冷又黄昏的天气,感伤之情弥漫其中。诗人直抒胸臆,发出了强烈的人生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这既是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又是对自身境遇的慨叹。

  接着诗人写到: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的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中国新诗派的诗人,追求的是意象与思想的凝合,而作为新诗派代表诗人的穆旦,则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这一诗歌主张。诗中所用的意象“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枯草”和“死寂”,“山坡”和“原野”是对举关系,以自然景物的萧条和荒凉影射了诗人当时的处境。“独自”更加映衬诗人当时处境的艰难。他不是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那种思归怀乡情感的抒写,它表达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屈从于主流话语之下,在艰难的处境中仍不放弃自身人格的坚守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冰冻的小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表象,一切都好像被冰层所凝窒,但在严酷的表象下,仍然挡不住人民对真理的渴求,对春天的呼唤!“低语”正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但这声音在举世的喧嚣中显得那样微弱,霎时就被浊浪所掩盖,“只是听不见”。但在对严寒的抗争中也正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这表现了诗人宽容、乐观、韧性的精神,就是在苦难的生活中发现快乐,于苍白中挖掘生活的色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以“我爱”为起领,勾画了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炉火驱散了冬晚的寒冷,对快乐无忧往年的回忆,也成了此时诗人聊以抚慰受伤心灵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还是听燕卜逊老师讲课的情景?或是朗读艾略特诗的那份激情与感动?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对待苦难生活的超然态度。往昔的快乐,是对当下痛苦某种不欲明说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反叛。

  到了这一章的结局,穆旦的心境反而显得更宁静,思绪也更加悠远。他似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超然的姿态,总结了生活的历程,满含着对深深隐藏的新春的期待: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这严酷的冬天。

  这一节表现了强烈的担当意识。中国知识分子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传统自然也在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穆旦身上存在。早在四十年代他就期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雪花飘飞”对应“不眠之夜”,让人想起诗人所遇灾难之多,历经了多少个辗转的不眠之夜。“死去”、“尚存”与“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在诗人心里就感受得更为深刻了,不仅是对死者的悼念,活者的思念,更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二

  诗题的第二个寓意是象征依然寒凝大地,春天迟迟没有到来的社会环境。在第二章中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寒冷对生命的摧残。这里的“寒冷”更加强化了1976年中国严酷的政治环境: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这里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以自然景物来强化“冬天”的寒冷。“寒冷束缚了手脚”,连欢快奔腾的小河,也被封住了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读到这里,让我们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是诗人此时的心情和徐志摩依依惜别的心情完全不同,这是对高压专制的揭露。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下,是不容许任何个性化的声音,一切都处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任何的欲望都被扼杀。接着诗人写到: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豫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谨慎,谨慎”一词反复运用,真实地展示了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冬天生活的情景,可以窥见诗人谨小慎微的心理,但即使这样生命仍受到挫折。从中看到“冬”对人性、生命的摧残。诗人连用了两个反问:花呢?绿色呢?更强化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尊严的残害,使生命完全失去了色彩。“血液闭塞住欲望”,严冬扼杀了人所有的希望、理想。这一节是从生命的层面上来探询人生的意义”。“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豫不决”,“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是对禁锢人的“冬天”的努力反叛。让我们联想起十年的动乱刚刚结束,阴霾长久的中国大地终于见到了一丝阳光,这在诗人的心里也升腾起一线希望。穆旦用朴素的笔调以自然为象征,来抒写心中的感受。

  法国十九世纪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就表达了大自然的神秘性,超验性。在此一种对应里,自然是诗人的心灵存在,人与自然形成固定性的情感交流。诗人郁结心底的情结,往往与自然之景相遇而得以抒谴,自然成了特定情境下的抒情触媒。“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诗》)。穆旦正是从这些最常见的自然意象中融入了情感,从而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

  他苦苦寻觅春的踪迹,因为他相信严寒中春天也正在顽强地孕育着。在第二首的最后一节,诗人这样写到: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这里“春天”是个拟人化的象征。自然界里应该是春天抗争着冬天的严寒而绽露勃勃生机,迎雪盛开的梅花乃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但诗人眼中的这个“春天”却是充满畏葸和恐惧,并“深深隐藏”。它不敢“峥露”一下“头角”,因为冬天太严酷了,严酷的冬天要封杀一切“春天”的消息,这正是穆旦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和体会。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则是在自然基础之上的深层心理意义的意象比喻。“硬壳”与“厚棉袄”,无疑是“春天”及“年轻的灵魂”的渊薮。鲁迅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名句,那是强烈的自嘲。穆旦没有小楼可躲,而且躲也躲不掉,于是“硬壳”和“厚棉袄”便成为对抗严寒的最好方式。在穆旦的深刻体悟中,有深深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忧伤。

  诗人在第三章中所写的只是日常生活的场景。无论是第一节中的“我爱在„„”的一系列意象,还是第三节中“你”的所作所为:写信,品尝蜂蜜、果品、酒,读小说,睡眠,尽管人称变换,都是穆旦平凡而琐碎的生活情境的抒写。但这一切被放置在“严酷的冬天”这个特定的环境,便形成了反讽,而且具有强大的张力。因此,诗中处处闪烁着机智的光芒而又不失严肃的态度,表现出人性对非人性的胜利,坚强的生活意志对苦难的超越。“当一个外界的规定性已变得过于沉重从而使人的内在动力已无济于事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是什么?”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从苦难中超越。

  三

  诗的最后一章,风格与前面三节不同,它深厚、昂扬,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以朴素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冬夜的旷野里一群粗犷的旅人,在简陋的土屋里短暂歇息,“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描写普通人平实的生活和快乐,其实也反映了自身对这种简单、平实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只是这种生活对诗人来说相距较远。现实将人所有的理想击得粉碎,友谊也在利欲之下显得那样脆弱。但不论所处的是何种境遇,只要以超越的襟怀来对待,便会在常人不堪忍受的苦境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于是就有了《冬》最后两节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

  高高低低围着炉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几个典型动作的描写,就把马车夫朴实、勤劳、憨厚的特性表现出来了。这种平静、温馨的生活,也许是诗人渴望和期盼许久的。两个“枯燥”的连用,让人能够体会严冬对人的激情的消耗。虽然是冬日里的一个普通的场景,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如此细腻、感人。

  画面虽是以个体感受为界进行描写,但它的意蕴是丰富和深邃的。我们透过这个画面,体会到了诗人昂扬不屈的精神、高尚的人生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领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穆旦看来,生活的本质就由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创造的。虽然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就像站立在怒风中的小土屋一样,在与寒风抗击、搏斗,他们“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虽然北风还在电线上怒吼,虽然“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但他们从容地掸了掸生活的尘土,执着地“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一个“又”字又回到了冬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选自《作家》2008年第20期)

  四、学生考场评论文章选录

  寒冬里的希望之火

  ——浅评穆旦的诗《冬》

  杨敏

  这个冬天寒冷、静寂又萧索,压抑着血液中的欲望与激情。然而,这个冬天却并不死寂,因为,生命的跳动并未终止,梦死心还在。穆旦的《冬》写于1976年12月,这首诗可以说是晚年的诗人对自己走过的坎坷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他的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磨难:抗战时参加远征军,九死一生,幸存归来却陷入生活的困顿。1958 年因曾参加远征军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文革以来不断被抄家、批判、劳改。1975年刚刚恢复创作,满腔的才华和压抑已久的感情还没得到足够的发泄就不甚摔伤,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冬》就写于摔伤后不久。作为一位不久于世的病中老人,穆旦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风格,回顾了他所走过的人生严冬,并以用力在人生的荒原上发出最后的呐喊,怀着希望之心直面寒冬,在这个严酷的冬天期盼着春的来临。

  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小节。第一章是总章,表达我的意愿与对人生冬天的伤感。第二、三章写寒冬对生命的严酷。第四章,写世人的人生状态。

  第一章每节均以“我爱”开头,形成复沓,直抒胸臆。“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隐隐中透出不祥,“才”、“便”、“又冷又昏黄”,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节制的忧伤。“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这个严冬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寒冬,更是人生的寒冬。“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荒原的景象,散发出孤独与死寂的味道。虽然环境恶劣,但生命的跳动并未终止。小河虽被冰冻,却“还在冰下面流”,正如内心火热的诗人,这么多年来,外在条件不允许他把喜爱的工作做好。虽然满腹才华,在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却不得不停止创作。这里,诗人是将自己的感情外化,移入到小河身上,借物抒情,以己感物,传达出在这人生的艰难时刻,虽然苦闷、压抑,却仍不放弃希望的顽强意志力。在寒冬中越是被冰冻就越要呐喊,喊出“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尽管严冬寒冷、死寂,“我”却苦中作乐,“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在回忆中得到慰藉,找回信心。第二章描绘景物、季节。寒冷降临,所有生命都“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因为它们知道“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哪儿都怕峥露头角”。第三章写“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在这个漫长无边的寒冬中,爱情与梦想被击得粉碎,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第四章中,虽然此时病榻上的诗人已力不从心,可他想象着“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在这人生严酷的冬天,他们“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听到北风的呼唤,“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这是对在人生荒原上的呐喊,这是对人生严冬的挑战,传达出诗人直面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顽强的精神,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从艺术特点来看,《冬》体现出鲜明的创作特征:第一,用个体生命来体悟现实生活,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自我与大我融为一体,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认识,体现出一种存在主义哲学。《冬》中抒发了对于生存孤独寂寞的感受和对命运难以把握的困惑:“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草原,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的一年”,“枯草”、“死寂”、“独自”、“埋葬”无不散发着孤独与寂寞的味道。“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寒冷、沉寂的生命感悟,是穆旦作为九叶诗人对现代困境中个人生存的荒诞孤寂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与诗性传达。“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窒息般的压抑中,传达出对命运无法把握、看不到未来的苦闷与困惑,浸染着浓郁的现代主义意味。第二,诗人善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冬》这首诗,意象颇多。“冬”、“北风”这两个主要意象是诗人人生境遇的代表。诗人运用这种“思想知觉化”的手法,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将官能感觉的形象和强烈的压抑之感、抽象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象征意蕴的鲜活意象,传达出深沉的感情。“枯草的山坡”、“死寂的草原”、“冰冻的小河”等意象配合着“冬”,营造出一种衰败、死寂的氛围。第三,诗歌具有内在张力感。诗中充满了矛盾,表现为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一方面,外在环境是萧索、死寂、严酷的,万物都受到压抑,而另一方面,生命也跳动在这严酷的冬天。火热的内心与这种外在的严酷形式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从而使诗歌具有很强的内在张力。正是因为冬越寒,便越见诗人的希望、勇气、信心。第四,从诗歌的语言上看,穆旦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现代口语来抒写饱满深沉的感情,传达出深沉的哲理内涵。

  《冬》表达了穆旦的生存哲学,是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希望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和人格的写照。诗人在人生寒冬内心的希望之火抚慰了心灵的创伤、温暖了人生的寒冬。

  冬日里的“精灵”

  陶媛

  穆旦的《冬》,作于1976年12月,以意象性的象征手法暗喻新时代的来临,冬天虽然寒冷,虽然死寂,虽然束缚人的手脚,却也抵挡不住人们迎接春天的希望,却也抑制不了冬日里孕育的蓬勃生机,更加阻挡不了生命的律动。

  全文分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作者的旨意,用“我爱在„„”的句式作为每段的开头,显示在严酷的冬天,有生命的跳动,有关于快乐无忧的往年的回忆,有对于亲人的珍念,有感情的激流,温暖和希望让一切严寒都变得微不足道,在这样的冬天,作者是享受的。

  第二部分,用“寒冷,生命受挫折”,“春天被深藏”来写冬日里的冰封。第三部分,用一系列的形象展示冬天的种种严酷:“感情的刽子手”、“使心灵枯瘦”、“好梦的刽子手”。为什么会写到冬日里的这些枯寂、冰冻、阴霾的具象呢?原来,作者巧妙运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冬日里的种种不好,随即在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出人意料地写出了冬日里虽平淡却处处显示生命活力的情节,让生命无处不在,却是自然而然。第四部分中,“让马吃草料”、“添木材”、“一壶水滚沸”、“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生活的场景片段平淡无奇,却最是显出活力的可贵。最后一句,作者用平静的笔调写到“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更是将主题深化,生命不仅在冬天的屋子里活跃、跳动,它更要走出屋子,用自己的热量与温暖去冲破冬的严寒,无所畏惧,率直而勇敢。这不是冬天里的精灵吗?

  全诗的最精彩处也在于表现手法的运用。首先是文题“冬”的象征。冬天,严寒,冷酷,“勾销笑闹的蓬勃”、“塞住热情的欲望”、“让春天裹上棉袄”,它使感情瑟缩,它让出行止步,它使好梦难圆。冬,象征那个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混乱年代,随意扼杀生命、企图毁灭希望的年代,但作者的寓意不在于显露它的严酷,而是从反面衬托了在冬日里孕育希望的“精灵”——那个被北风呼唤、展望原野的“暖和的身子”,勇敢地迎面扑进寒冷空气的人,它向人们昭示:绝望之中逢生希望,严酷越峻切,生命的律动就越顽强。

  其次,作者是通过想象虚构的情节来展开对比,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想象的情节不再是单一的意象,它们是一组片段的生活,如第三部分中“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小说使你感叹”、“你睡下却不能成梦”,简单的片段组合,很自然地让人想象出冬天的种种严酷,在平白的语言中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第四部分也同样如此:“泥脚带着雪走进来”、“让马吃草料”、“车子歇在风中”、“高高低低地围着火坐下,有的添木材,有的在烘干”、“一壶水滚沸”„„字里行间处处流动着生命的迹象,让人在平淡中也能感受熟悉的亲切。由此,我们不得不称赞作者对这些日常生活情节的选取和剪裁,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形成了冬日的严酷与冬日里生命活跃的对比,从而突出冬日里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精灵”们的蓬勃生机,而且达到了借普通的情节激发读者想象的效果,让冬天的感觉显得更加具体真切,从而使诗歌的情感体验更轻松流畅。

  最后一节的结尾句尤为精彩:“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一笔。全诗既明写了冬天的严酷,又暗写了冬天里孕育的生命活力,此处生命的活力通过简单的情节体现出来,深化了主题。“暖和的身子走出屋,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语调虽然平静,却将生命要打破坚冰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地做了有力的诠释。结尾不是一般诗歌激情似的号召,而是将希望的主题蕴含在简单的情节当中,语调平静,却最显生机与活力。

  用新格律诗“三一律”原则浅析《冬》

  马征

  穆旦的《冬》写于 1976 年文革后,以“冬”的形象内涵象征十年文革的黑暗。作品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揭露了十年文革对人无情地摧残,同时,作品中也流露出一股乐观、积极的情感。

  首先,这首诗共由四组诗组成,除第二组三段外,其余三组每组四段,且除第一组每组五句外,其它各组每段四句,这使得整首诗句段整齐,结构严密。第一组每段以“我爱”开头,又以“严酷的冬天”结尾。第二组每段以双音节形容词开头。第三组每段以“你„„”开头,以“因为冬天„„”结尾。总体来说,每组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而整个诗组也结构整齐,这大致体现出了新格律诗的“建筑美”要求。

  其次,在第一个诗组中,每段诗的后两句最后都押“an”韵,第三组诗中每段最后一句都押“ou”韵。第二、四组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押韵,但每组诗用词都很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节连贯具有节奏感,这也大致符合新格律诗“音乐美”的要求。

  最后,本诗主要描写冬日的景象,因此诗中的用词基本上选用具有冷色调的词句,如直写冬天的严酷,写“冰冻的小河”、“北风”、“雪花”、“茫茫白雪”、“枯树”、“厚厚的棉袄”、“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等,这些词句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冬天特有的严酷、单调、枯燥等特点,这些是冬天了无生气的本色。但同时作品却在细节方面给冬天添加了另一些色彩,特别是在第一组诗中,“太阳”、“昏黄”、“温暖的太阳”等词的运用,给文章抹上了淡淡的红,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积极的一部分。总之,本诗虽然没有很多的色彩写“冬”,但这是符合作品主旨的选择,虽然作品极力描写冬天的“白”色,但也在细节上添加了微量的“红”,这也使作品的画面感更丰满,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新格律诗的“色彩美”。

  在内容方面,作者写“冬”,不仅是写大自然的“冬”,更是写人生里的“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也是写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冬”。第一组诗,作者用缓慢的语调向人们诉说自己在冬天里喜欢做的事,并层层揭露“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生命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最后阐发“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作者的感情也随着阐述渐渐升华,并在最后冷静收场。第二组诗从正面揭露“冬天”的严酷,第二组诗又从第二人称角度写“冬天”对人的影响——“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冬天封住了你的口”,“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第四组诗,作者从静态的场景描写入手,客观反映人们在“冬天”里的生活,枯燥却又无可奈何。

  总之,作者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揭露了冬天的可怕,文革的可怕,作品的感情虽不炽烈,但却是温和的、饱满的,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战胜寒冷、严酷的信心与力量。此外,这首诗也在很多方面符合新格律诗“三美”原则,是篇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