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科夫伊万扎哈洛维奇出生于亚罗斯拉夫尔省的诺沃谢洛沃村的一个农奴家庭。苏里科夫幼年时地主让父亲去城里经商,并需要将自己所得的大部分收入献给“善心”的地主。
8岁之前,小苏里科夫一直生活在农村,母亲和祖母悉心地照顾着他,一生中每当苏里科夫回忆起自己那平静的童年时光时,心中就充满了无比的温暖,“童年时光,你是多么愉快!痛苦和不幸从没让你暗淡失色……”
以后的时光里,苏里科夫的生活中更多的是眼泪和痛苦。苏里科夫年满9岁时父亲将他带进了城里,原因是儿子应该成为他蔬菜小店里的助手。
小苏里科夫的生活非常艰难,在父亲严厉的呵斥
声中,他战栗着把商品递给每个顾客,把地板擦得锃亮……但是这个好学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如何对待父亲的不满,他开始读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很快,他就学会了自己写诗。“多余的书本知识不能给小店带来任何的收入,只能带来挥霍与浪费!”父亲总是这样唠叨着。
但是苏里科夫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事情。他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和夜晚来读书写作,甚至为了不让父亲为蜡烛的花费而生气,经常不点蜡烛。后来,父亲娶了继母,苏里科夫被撵出家门,过着流浪的生活,在生活困苦的日子里,他遇到了玛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她的命运也充满艰辛与坎坷,自幼就成为了孤儿,两人互相怜惜,结为夫妇。
不能找到另外的工作,这件事折磨了苏里科夫整整一生。他是那么想学习,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不得不以卖菜、卖煤来谋生……
生活的不幸没有击垮伊万扎哈洛维奇,他顽强地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诗人幸运地得到了著名诗人A。H。普列谢耶夫的帮助,苏里科夫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这是他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此后,苏里科夫的作品开始一篇接一篇地发表。19世纪70年代,诗人组建了文学音乐小组,目的是帮助那些来自于民间的作家和诗人。
30岁的时候苏里科夫伊万扎哈洛维奇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他诗行中那种非同寻常的乐感、清晰的思想、准确的形象性深深地感染了普通的俄罗斯大众,这也是他的诗歌被广泛地谱写成歌曲和浪漫曲的原因。《花楸树》、《草原上》等歌曲被俄罗斯人民经久不衰地传唱着。苏里科夫还写了许多儿童诗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当他回忆和写作时,大概自己也完全沉浸在了那遥远而又无忧的童年。他清晰地记得那童年时代夜晚摇曳的烛光,平和而又温暖,他写在一小片纸上的第一行诗句就是献给那记忆中的灯火,就是那遥远的温暖让诗人的内心涌起创作的激情,生活的不如意、贫穷和重病都无法熄灭这盏不屈的灯火。
命运的磨难与多舛使苏里科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使苏里科夫的创作题材更加倾向于关注现实生活。苏里科夫在自己的诗歌中述说着生活与命运,但他并没有将这种生活的苦难直白地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浪漫的笔调,娓娓述说着这种用生命体验着的困苦,抒发着对命运的感慨,他用拟人的手法所写的《花楸树》不仅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也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
诗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刻画了花楸树与橡树两个形象,幼小的花楸树孤独地生长在菜园里,它柔弱而孤单,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少女形象,而那生长在田野上、河岸边山坡上的橡树高大而挺拔,饱经风雨、自由自在,是一个伟岸坚强的男子形象。花楸树对着风儿絮语,宛若多情少女正在述说着自己对命运和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期待,花楸树恋着橡树,这暗恋中透着羞怯与伤感,“不,花楸树不能移到橡树身旁!孤单是我的命运,注定永远无依无靠”这种不甘命运的安排,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又带有几分顺从命运的凄婉情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本诗具有了非凡的情感震撼力。“柔弱花楸树依偎橡树旁”是多少怀春少女的梦想与追求。与舒婷的《致橡树》相比本诗具有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动人之处,一种是追求坚强与忠贞的爱情,而本诗中的花楸树追求的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依靠与庇护。这种情感同样感人,它真实而鲜活,花楸树的弱小与孤独更能唤起人性中对弱者的同情,令人读后心生怜惜。
这首诗写于1864年,是诗人受妻子玛丽娅身世的启发为妻子而创作的。花楸树是妻子玛丽娅的化身,一个柔弱的孤女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努力寻找着生命中的依靠,同时也在劝慰自己服从命运的安排,揭示了少女内心的矛盾斗争--努力挣扎与屈服顺从,这两种命运态度之间的斗争也是很多人内心的矛盾。诗中描写了玛丽娅苦难生活中的心路历程。诗人感慨于她的命运,内心深处对妻子充满了同情与怜爱,同为生活中的不幸者,因而,苏里科夫在诗中能够将那纤细的花楸树描写得如此楚楚可怜、真实感人,他在这首诗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真情,这就是这首诗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1906年这首诗被谱写成歌曲,在民间广为传唱。
整个诗歌的旋律充满了伤感,本诗是为玛丽娅而作,更是为所有命运苦难的人而作,在这忧伤的旋律中,人们思考着生活、思考着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