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戏剧文学概述

  一、戏剧与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不仅包含文学的因素,还包含着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分。一般说来,这种艺术手段在戏剧里,都不具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只是被综合地用来塑造戏剧艺术形象。只有戏剧中的文学因素——即供舞台演出用的文学剧本,才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的分类,因标准不同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根据剧本容量的大小,可以分成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话剧、歌剧和戏曲(如京剧、评剧、沪剧、越剧、川剧等);而根据剧本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段,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下面着重谈一谈悲剧、喜剧和正剧的一般特点。

  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严重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合乎自身发展趋势的行为,难免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的扼杀,这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悲剧。所以,在悲剧中,矛盾冲突的实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②。喜剧同悲剧不同,它的矛盾冲突的特点,在于“正大于负”。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旧事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力量和威势,它企图阻止社会发展的种种努力,不再对人们构成威胁,因此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害怕,反而令人觉得滑稽,荒唐、可笑。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③,就是这个意思。正剧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戏剧。正剧可以让悲喜两种感情因素相互转化,这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因此它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戏剧。

  二、中西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中西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戏剧都是起源于民间,是和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西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具体地说,就是起源于农村祭酒神的颂歌。相传酒神曾周游世界,受过许多磨难,但他战胜一切困难,在老师西靳诺斯、半人半山羊侍者萨提耳和狂女随从下,乘着一辆兽拉的车子,到处传授酿酒的方法,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崇拜。对酒神的崇拜后来形成为一种宗教,每到举行祭奠的时候,人们就组成合唱队,在山羊的供品周围,轮番地唱着颂扬酒神的赞美歌,边歌边舞。神话以至祭祀,是原始人心理的产物,在古希腊人心中,狄奥倪索斯是一个富有精神和阳气的神,是生命力坚强的象征。他们对酒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精灵的崇拜,是对人类的生活力的崇拜。这种祭祀酒神的歌舞,有的表现人们对酒神的畏惧和敬仰,雄浑悲壮;有的则唱着颂扬酒神的歌曲,举行欢乐歌舞的游行表演,这就是后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雏形。世界上任何古剧的产生都是走歌、舞、故事表演结合的道路。古希腊人赞美酒神的颂歌之所以能成为后来戏剧的源体,是和神话中酒神受难的传说分不开的。酒神颂就是以狄奥倪索斯的遭遇为题材。它虽然是以歌舞的形式出现,但已不是一般的歌和舞,而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是和有关酒神的简单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在古希腊,首先使圆舞台合唱形式的酒神颂歌具有艺术上的表演因素的是阿瑞翁。他是一个合唱队的指挥者,在担任合唱队指挥时,一面指挥,一面把自己当做酒神似地说唱,回答合唱队的问话,表演酒神狄奥倪索斯受难的样子,而合唱队员则身穿羊皮,头戴羊角,扮成半人半山羊的样子,象征酒神的随从。这就使合唱队的合唱开始具有戏剧表演的因素,有了对话和简单情节的萌芽。后来雅典僭主庇西斯特拉妥把民间的酒神祭典引入雅典城内,变成固定的全民性的节庆,并且在酒神节庆中举行“悲剧竞赛会”,但那时的“悲剧”并不是真正的悲剧,而是一种抒情诗的分体。大约在公元前534年,雅典人忒斯庇斯在竞赛会上发展了阿瑞翁创造的说唱和表演的形式,把合唱队歌唱的故事扩大到酒神以外的传说,自己轮流扮演几个角色,跟合唱队员对话,成为古希腊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演员。因为他一个人要扮演几个人,就使用了假面具;为了更换服装和面具的方便,便把原来形合唱队的中心点移到一旁,把演出者和观众分开,出现了最早的“舞台”,这就使原来以歌舞为主的酒神祭典逐步向演员的戏剧演变。

  同西方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西方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中国戏剧歌舞成分很浓,在这方面,它的源头可以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国古代歌舞早在原始时代就已出现。《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前者写的是一群原始猎人披着各种兽皮跳舞,用击石和打石作为节奏;后者写的是原始人手持牛尾,边跳边唱的情景。这种歌舞可能是原始人打猎前后的一种宗教仪式和庆祝仪式,带有祈祷和酬谢神祗的性质。到了奴隶社会,歌舞被奴隶主用于娱神敬祖,也为自己歌功颂德。周朝的颂舞,是祭祀时的一种仪式,《周颂》就是它的歌词。但是在民间仍然保留有一些旧有的节日和敬神的歌舞,例如“傩”舞,就是当时农村的一种逐鬼除疫的仪式,舞者都戴假面具,这种舞蹈对后来农村的歌舞、戏曲有很深的影响。又如“巫”舞,也是一种祭祀鬼神的歌舞,它是由上古的巫祝仪式演变而来的。春秋的楚国,巫风很盛,屈原的《九歌》就是为了楚怀王祀鬼神而将民间“巫”舞的歌词加以改作而成的。从《九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舞蹈和歌唱的种类和形式,有明显的审美的意识,不只是祭祀的歌舞,孕育有后来戏剧的一些基本因素。

  中国戏剧中喜剧基因特别发达,而那种借助语言、动作,诙谐笑谑、插科打诨的喜剧传统,主要是来自古代的优人,所以古优也是中国戏剧的源。由贵族豢养的“优”西周末年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已有优人活动的记载,最初见于《国语·郑语》。古代的优,也称“倡优”或“俳优”,都是男子充任,他们是我国最早的“艺人”。《国语·晋语》中有一段关于优施的详细记载,从记载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优人是能歌又能舞的。《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楚国优孟扮已故宰相孙叔敖形象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优不但能歌能舞,还能模仿别人的言语行动。后世把优孟扮孙叔敖这件事,叫“优孟衣冠”,有人还把这当作中国戏剧的起源;但根据记载的材料,优孟的模仿孙叔敖,目的是为了对楚庄王进行讽谏,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能说是出现了戏剧中变身为他者的表演因素的萌芽。古代优人的活动,更多的是以俏皮的语言来进行嘲讽和讥谏。《滑稽列传》中还有优旃谏秦始皇的一段记载:“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始皇尝欲广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缀止。”此外,也有长于竞技的优。《国语·晋语》中说:“侏儒扶卢。”就是说侏儒以爬矛戟的把为游戏,供人笑乐。古代优人的职业,除了歌舞外,最主要的是供人取乐,所以多是侏儒担任,因为侏儒身材短小,更能引人发笑。优人供人取乐的技艺很多,但突出的特点是语言上的幽默讽刺。古代歌舞和古优作为中国戏剧的源,在时间上有远近之差,对中国戏剧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前者主要是提供歌舞表演的因素,后者则提供语言、动作模仿的因素。优人的调戏歌舞和古代歌舞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古代歌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优人的表演艺术却纯粹是娱人的。优的出现,说明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已发生了变化,由幻想的鬼神世界转到面向人生。

  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的综合,有歌、舞、乐以及诙谐嘲笑等因素,也有杂技、武术和故事表演的因素。无论从戏剧中的杂技、武术因素,还是从故事表演的因素看,都和中国古代的“百戏”有直接的关系。古代的“百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出现,又称“角抵戏”。角抵,就是两人摔跤或拳斗。广义的角抵戏,不只是指摔跤,而是指各项技艺会集一起,彼此竞赛,互争优胜。这些,后来同歌唱、舞蹈等合流,成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打”。从故事表演来说,对后来戏剧有深刻影响的是那些“敷衍故事”的狭义的角抵戏。后来三国有《辽东妖妇》,南北朝有《代面》、《踏摇娘》等,都是这一传统的演变和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中国戏剧最早溯源于巫,战国时和俳优合流,到汉的角抵,又增加了故事情节,至南北朝时,出现《代面》、《踏摇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随成为后世戏曲之起源。这一论断,除溯源于巫的看法过于简单,不够准确外,从总的来看,他是揭示了中国戏剧起源的若干本质方面的。

  戏剧是一种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是:演员、剧本、观众和使戏剧得以实现的剧场。其中演员是最本质的要素,戏剧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和表演戏剧性情节是戏剧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戏剧形成过程中,只是一个演员的时候,很难表演戏剧性情节,因为戏剧性情节是由戏剧冲突产生的,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演员,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性情节才会出现,真正的戏剧才能完成。在古希腊,舞台上第二个演员的出现,是从著名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第一个悲剧诗人,他创作悲剧,还亲自上台表演,担任第一演员。由于第二个演员的出现,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减少了,有了正式的对话,有了戏剧冲突,戏剧表演就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古希腊戏剧的形式是以埃斯库罗斯为标志的。第三个演员的出现,是从古希腊的另一位著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开始的,演员人数增加到三个,悲剧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才能够充分展开,使希腊悲剧得以发展和完善。在古希腊第三位著名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里,合唱队只作为一种传统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和剧情没有密切的关系,故事表演已成为戏剧的主要内容。古希腊喜剧发展比悲剧晚一些,大约在公元前486年前后,雅典开始有了喜剧竞赛会,从此喜剧就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古希腊喜剧的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

  戏剧得以实现的物理空间是剧场,有了剧场,演员才能演出,观众才能观看,所以剧场的出现和改善,也是戏剧形成、发展的一个标志。在原始“戏剧”出现时,演出的地方都是在酒神神坛附近,在神坛和安置供品的地方围一个圆圈,后来才有了固定的地点。及至公元前5世纪,在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执政期间,为了适应全民性的戏剧竞赛活动的需要,在阿库罗伯里斯丘陵的斜坡上,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露天大剧场,观众的座位一排一排地沿着山坡上升。演员们在露天剧场演戏,为了加强演戏效果,都戴假面具,穿厚底靴,借以扩大声音、面部和形体。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也是古希腊戏剧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在酒神节庆所举行的悲剧竞赛会规模很大,每年这个时候,雅典城的大多数公民都到剧场看戏,观众很多;他们看到好的戏就叫好,看到不满意的戏就起哄;有的戏不受欢迎,演不下去,不得中断演出。在剧场里,观众不仅是被动的鉴赏者,而且常常左右戏剧的效果,成为刺激和促进戏剧创造的积极的因素。

  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而且很快就达到繁盛期。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著名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到了公元前4世纪,还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理论上对戏剧艺术,特别是悲剧艺术做了详细的阐述,是古希腊惟一有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从公元前7世纪在农村流传的酒神祭祀,到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前后不过三个世纪;而公元前6世纪酒神祭典被引进雅典城内,到公元前5世纪三大悲剧诗人的出现,则只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个过程,古希腊戏剧像是在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上迅跑,它不但形成的时间短,而且发展快,成就高,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

  同古希腊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发端虽早,但形成和成熟较迟,中间经历了很长时间,有如在一条曲折的小径上慢步前行。中国戏剧的形成,是歌、舞、乐、诙谐嘲笑、武术、故事表演等各种因素发展和互相结合的结果。我国歌舞起源很早,故事表演却是从西汉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开始,而歌舞和故事表演的结合则始见于南北朝时北方的《踏摇娘》节目。到了隋唐,各种艺术形式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并且有了彼此走向结合的趋势,是中国戏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据记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百戏盛会,此后,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剧场,沿途搭起看棚,日夜观赏,献技者身着锦绣衣衫,热闹非常。这个时期,音乐成就很高,歌舞的表演也逐渐占有地位。唐代是历史上文事武功极盛的一个时代,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统治者讲究享乐,宫廷里还设有“梨园”组织,训练艺人,音乐、歌舞、滑稽戏等都很兴盛。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这时也有长足的发展,据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的记载,当时“鼓架部”中的歌舞戏有《代面》、《拨头》和《苏中朗》(即《踏摇娘》)。这三个节目都有歌曲和舞蹈动作,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演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其中故事比较完整的是《苏中郎》,它是唐代舞戏中最著名的节目。晚唐时,宫中艺人还模仿角抵为基础的歌舞剧,创造了《樊哙排君难戏》,表演“鸿门宴”的故事。此外,参军戏在唐代也很流行,参军戏是从古代优人嘲弄犯官的传统发展起来的。唐代的参军戏,也叫“弄参军”,表演形式是:两个俳优,一个痴愚,一个机智,一问一答,逗人笑乐,和现在的相声相似。这时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苍鹘”和“参军”。“苍鹘”是戏弄者,“参军”是被戏弄者,有不同的扮相,已比较戏剧化了。参军戏是一种“科白戏”,只有动作和说白。后来,参军戏和《踏摇娘》一类的歌舞戏参合,具有了中国戏剧的雏形。

  宋金时期,随着社会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杂剧兴起,演出规模较大,角色也由唐代参军戏中的两人增至四或五人,并且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瓦舍”。北宋的杂剧,有讽刺朝政的,也有表演故事为中心的。内廷的杂剧,多是因题设事,有如当今的问题戏,主要是讥讽朝政,是唐代参军戏的继续和发展,如讽刺当时宰相蔡京的剧目《当十钱》;民间的杂剧,则多以表演故事为中心,在形式上有歌唱、舞蹈、诙谐取笑、杂技、武术等,是《踏摇娘》一类节目的继续和发展。北宋时期的杂剧,是中国戏剧形成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南宋时期,有了专业性的卖艺戏班,出现了最早的“剧本”。在民间还有一种由落魄文人组成专门撰写脚本的组织——“书会”,那些“书会先生”,就是职业的剧作者。至此,中国戏剧才真正形成。其中,南宋温州杂剧的兴起,《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等底本的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标志。《赵贞女蔡二郎》,演赵五娘、蔡伯喈的故事,是元末明初高则诚所撰写的《琵琶记》的祖本。这本戏写蔡伯喈上京赴试,得中状元,背弃父母妻室,入招相府,父母在家乡饿死,妻子赵五娘上京寻夫,蔡伯喈拒认五娘,还放马将五娘踩死,最后蔡伯喈为暴雷震死。《王魁》演的是敫桂英为王魁所弃,死后变鬼活捉王魁的故事,是元代尚仲贤所撰写《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杂剧、明代王玉峰所撰写《焚香记》传奇的祖本。这两本戏剧都是指责那些当官以后忘恩负义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可惜剧本今已失传。这一时期说唱艺术“诸宫调”也很盛行,如董解元的《西厢记》,已能通过伴唱与说白表达出一个长篇的完整的故事,并且已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刻画。到了元代,出现了曲词、宾白和科泛相结合的杂剧,而且剧目繁多,体制齐备。元杂剧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出现,说明中国戏剧已经完全成熟。元剧作品,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有140多种,根据元末钟嗣成所著《录鬼簿》记载的作家,共111人,作品有500多种。元杂剧的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作品,是元剧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它们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从戏剧的源头看,中国戏剧也是源远而流长的,但它诞生、形成较迟,约在12世纪,到了13世纪才达到成熟和繁荣。比较中国和古希腊戏剧的形成过程,古希腊戏剧早出、早熟,中国戏剧晚出、晚熟。古希腊戏剧的形成过程,自始至终是和国家的全民性庆典联系在一起,而且一直是作为国家全民性庆典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它是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在上下一致的支持下迅速形成和成熟起来的。中国戏剧从汉唐到宋金,始告形成,这是个过程,主要是在民间发展,而且始终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在它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形态,都是以文娱为主,长期不为上层统治者所重视,所以发育和成长的时间很长。古希腊戏剧是在一次又一次酒神节庆中走进人类的文化史册,所以,在戏剧领域里,神的观念很强,在一些著名的剧作里,都与神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民族宗教行为的戏剧化。中国戏剧基本上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戏剧的题材多是史话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常常是寓教于乐,本质上是一种民族伦理观念和心理的戏剧化。在艺术上,古希腊戏剧的形成过程,是通过逐渐减少合唱队的歌舞因素,增加故事表演,突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来实现的,所以在他们的戏剧中,情节的构成和人物性格的真实的再现,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戏剧的形式过程,则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舞、乐、说白、武术和故事表演的结合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但不减少歌舞的因素,而且使歌舞在戏剧中变得更为精美,使戏剧中所表演的故事音乐化、舞蹈化,所以中国戏剧歌舞因素浓,声诗的传统也特别发达。

  中国戏剧形成、成熟较迟,跟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繁荣时期相比,相距十六七个世纪,那么,中西戏剧的形成在时间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距离?古希腊戏剧为什么早出、早熟?中国戏剧为什么晚出、晚熟?它们各自有哪些特殊的条件和原因?彼此的差异在哪里?

  中西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背景很不相同,古希腊戏剧和中国戏剧各自植根在不同的土壤上。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西方戏剧的发源地。公元前12世纪,希腊进入了辉煌的荷马时代,神话、史诗、琴歌、寓言等先后出现,其中又以神话和史诗最为发达,这些艺术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的认识。公元前6世纪末,氏族制度消亡,希腊社会在一场民主改革运动中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在民主运动期间,有些僭主为了获得农民的拥护,而提倡崇拜酒神狄奥倪索斯,创办“酒神大节”,在雅典城内举行大规模的全民性庆典,古希腊戏剧就是在这种全民性庆典中破土而出,所以古希腊戏剧的诞生和古希腊民主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古希腊包括许多大小不一的城邦,各城邦的政治的经济的发展情况很不相同。公元前5世纪,发生了著名的希波战争,由于雅典的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希腊人得以击败波斯侵略者。战争结束后,雅典就成为许多城邦的盟主,是古希腊的文化中心,工商业和农业都比较繁荣,城邦的政治生活十分活跃,雅典的民主政治倡导全民性的集体活动,史诗和抒情诗都不能适应这一要求,戏剧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活动,所以得到重视。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希腊内部极盛时期,他和其他奴隶主民主制的领袖们非常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不但建立了宏伟的露天剧场,还给公民们发“戏剧津贴”,使穷人们也能看戏,所以每年戏剧节举行戏剧比赛的时间,场面十分热烈。戏剧节前,就由戏剧诗人报名参加比赛,交出他们的作品,然后由执政官从中选出入选作品进行比赛。评判员由各区推选,演出前宣誓必须公正评判,演出后投票评定,舞弊者处死型。这种全民性的戏剧比赛活动,对希腊戏剧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催发作用。古希腊戏剧主要是表现英雄人物的故事,大多数是取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但戏剧诗人常常在剧本中寄托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借以宣传自己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观点,所以剧场成为对自由民的政治讲坛和文化活动中心,古希腊戏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文化氛围中诞生,并且迅速成长发展起来。

  古希腊戏剧的早出、早熟,与当时奴隶主民主政治下较自由的社会气氛有密切关系。统治者重视戏剧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跟希腊城邦经济发达,市民已成为城邦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有关。而中国戏剧之所以晚出、晚熟,正是因为在它赖于生长的社会土壤上,这些方面都是十分欠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式和农业性的社会,政治上很早就形成了君王统治的大一统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多以感物抒情为主,兼之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对很早就发源于民间的“百戏”等艺术并不重视。长期以来,小说、戏剧是都被视为“末伎”,进不了大雅之堂。戏剧一直是民间的艺术,朝廷的科举考试,向来是以诗文为准,知识分子为了进身,主要是攻经史和诗文,不会到民间的戏剧去寻找出路。一直到宋以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开始繁荣,有了城市,有了市民阶层,戏剧这种市民艺术才应时而生。但是,就在南宋温州杂剧兴起,中国戏剧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出现之后,封建统治和知识分子仍然视之为俗物,不屑一顾。所以它只能在民间自然地、缓慢地发展,没有像古希腊戏剧那样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

  元代蒙古人入侵中国,使中国历史出现了断裂,人们的心理、情绪、观念、风尚产生了变化,又因为元统治者在初期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比较薄弱,儒家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唐宋以来“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动摇了,一直被压在底层的杂剧得到了发展自己的机会。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元代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和压制,当时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可见知识分子地位极低,而且元朝灭金以后,一度废除科举取士制度,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他们只好走向民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成熟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西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西方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戏剧“艺术化”的过程,从酝酿、生长、发展到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歌舞的发源很早,武技的表演一直就在民间流传,对白从有“优人”算起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发展,到了唐代,才有彼此结合进行故事表演的趋势,这些艺术因素的逐渐结合和它们的日趋完善,就是中国戏剧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成熟繁荣,正是在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基础上,综合了前人词曲、歌舞和各种讲唱文学的成就,又直接吸取了金院本的舞台艺术成果而逐渐成熟的。元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乐曲,唐宋词曲、诸宫调和大曲给元杂剧影响很大。宋以后说唱艺术流行,“说话人”在说书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人物的衣着、性格、状貌、口声,也为元杂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准备了条件。中国戏剧“艺术化”过程的全部复杂性,也是造成中国戏剧晚出、晚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人的社会是一个商业性和宗教性的社会,西方人有较深广的哲学和浓郁的宗教情绪,古希腊的戏剧,特别是悲剧和宗教关系十分密切。古希腊悲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而这些神话和传说流露着古代人的智慧,悲剧诗人借助它们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大。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伦理的世界,中国人伦理观念很强,但哲学思想平易,宗教观念淡薄。中国戏剧基本上是娱乐剧,也是道德剧,是典型的市民阶层的艺术,而传统的社会工商业经济并不发达,市民阶层的力量还不够大,这就使戏剧艺术在发展上有局限。元杂剧的繁荣和它的社会影响,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元代是外族入主中国的悲剧时代,在民族压迫下,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同外族统治者进行不屈的斗争,剧作家充分利用戏剧这一形式,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加以集中概括,深刻揭露当时黑暗的统治和反常的社会生活,表现民族不屈的精神,鼓舞人们为反抗强暴、坚持美好的理想而斗争。这就使在民间文学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元杂剧,具有了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不仅在艺术上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内容上也和人民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给人以崇高的美感和体验,使中国戏剧进入一个绚烂辉煌的成熟阶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里程碑。

  三、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文学作为演出用的剧本,其艺术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它不能不服从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所以,戏剧文学的特征同戏剧的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其特征主要有:

  1、分幕、分场,高度集中

  戏剧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它的场景和容量都不能过于繁复,这就决定了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情节不宜太复杂,场景不宜变化太多。所以,集中性是戏剧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的分场、分幕,正是适应了人物、情节、场景的集中的需要。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把相当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集中在几个人物的一天或几天的生活里来表现,因而特别突出,特别强烈,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即使象老舍的《茶馆》这类描绘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的作品,它也把人物和情节集中在尽可能少的场面中,通过某一时代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活动,来提示时代的特征和本质,使人们窥一斑而知全豹,而不是象小说那样连贯地叙述故事情节和细致地展示人物一生的兴衰际遇。

  2、戏剧冲突强烈紧张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和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戏剧要有“戏”。所谓“戏”,一般就是指引人入胜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戏。一方面,戏剧文学里的人物,只有通过一定的矛盾冲突,其性格才能得到鲜明的表现,因为,在戏剧文学里,剧作家不能采用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性格,而只能抓住人物的性格差异,“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另一方面,剧本中的情节,也只有经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获得一一的展示。所以,严格说来,没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是没有的。

  3、戏剧语言富表现力

  在戏剧文学中,除了少量的动作提示和布景说明外,主要靠人物的对白来塑形象和提示情节,因此,戏剧文学的语言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的特殊要求。首先,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因此,戏剧文学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以及他所处的特定的环境,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使人物形象得以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富有行动性。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差异,在小说里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人物内心的剖析来提示和完成;在戏剧里,这种差异则只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而不能长久地停留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否则让舞台上的人物一味各自思考自己的问题,戏就无法演下去。所以,戏剧文学里人物的说白和对话,都应该考虑到他们在舞台上行动的需要,富有行动性,不能不顾舞台演出的效果,让人物发表长篇的演说或进行大段大段的辩论。不然,不仅无法演出,而且在阅读时也会令人感到沉闷。再次,语言明朗动听又含蓄深邃。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演员便于“上口”,观众听来“入耳”。人物语言要含蓄、有潜台词,给观众和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戏剧文学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使剧本成为文学体裁中最难运用的一种形式。要创作出优秀的剧本来,除了在其他方面进行努力外,必须在锤炼语言上狠下苦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