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兄钦恭,祖籍泰安,幼时随父定居平阴,从此便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钦恭兄。
身披风衣,头带礼帽,一条长长的围巾很规范地绕在脖子上,身上透出学者的气息,洋溢着绅士的风度。听其谈史说书,如坐春风,心中很是敬佩。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兄钦恭给我的印象。
张兄为人耿直,三分侠气,一分素心,眼里存不得沙子。对奸邪霄小,迎头痛击难留半点情份;对朋友知己,以心换心不存一丝心机。视名利,如过眼之云;做学问,则一丝不苟。张兄多才多艺,通考古、精书法、擅诗文,京腔野调也能来两段。他有一种大心胸、大眼界,包罗一切而抉择自如,含英咀华而吐纳随意。朋友相聚,忝列其中,静听钦恭兄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实在是一种难得享受。与张兄相聚的场合,多是洗耳恭听,很少插言,恨不能以胸作海,纳尽其才。可惜,与朋友群之相与者多,与张兄独自晤言一室者少,自然也失去了许多直接与之交流的机会。
我以为,张兄一定很自负。然而,我的判断错了。他其实极为谦逊。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带来一叠诗稿,说要听听我的意见。心里虽然有点诚惶诚恐,但还是认真读过,并竭力寻找一些瑕疵,以显示自己并非无知。钦恭兄写的多是古体诗,诗风近神韵派,每每兴到神会,落笔成章,意趣高华,或如太白,豪迈狂放,虽凌峭奇绝又不减清新蕴藉;或似辋川,冲淡闲远而又韵味十足。我硬是找出几处用字,与之商榷,个别得到钦恭的首肯。
自此,仿佛正式揭开了我们交往的序幕。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天球河图、中外古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忘机忘怀忘却了时间,好不痛快。
我知道,钦恭兄的书法很“绝”,很多人常常“求之不得”。自己虽明知求之不易,仍忍不住开口,钦恭兄接着给我送来了行书四条屏。其字气势恣肆而内敛,结体开张而存法度,用笔放达,不拘一格,糅碑融帖,兼收百家,而又匠心独运,独树一帜,直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
后来,便有机会目睹张兄作书实况,见其挥洒纵横,云烟四起,酣畅淋漓,赏之,如沐淳和之风。杨守敬说“学书,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张兄就是书家中的天分之人。但他从不以自己的天分自恃,博学之,深思之,常习之,于是心罗万有,丘壑于胸。
谈起当今书坛,钦恭对时人的浮躁大加鞭挞,并愤而作《论书歌》。以歌体写成,五言句式,大有古风味道。述演变、针时弊、指正途,洋洋洒洒共计百韵千言。对当今江河日下的书法,无异于一剂良方。后之书者,不可不以之为铭。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常望有一二知己,既可做友,亦可为师。然而,世间朋友者易得,而师友者难求。钦恭之于我,则是一位难得的师友。他自信。不刚愎。坚持真理,而又善纳雅言;正直耿介,而又从善如流。他深刻,不浅薄。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听之剖丝析缕,或一言中的,总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放旷,但又极矜持。他现代,但又极传统。为人处世,讲求人伦道理,这似乎有很强的“封建”色彩,然而,现代人所缺的就是这久违的道德人伦啊!他很包容,但又极原则。在“大事大非”问题上,毫不迁就。而这所谓的“大事大非”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笑了之的事情。可正是得理不让人,的战斗精神,凸现了他作为文人学士的人格与骨气。在张兄身上,我几乎看到了现代人难有的完美。
一顶礼帽、一袭风衣,朴素而严谨,对论敌唇枪舌剑,对朋友剖肝沥胆。这就是张兄钦恭——一个我可以称之为师友的人。
§§第五辑 草庐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