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川是条崎岖狭长的大山沟,在平阴、长清、肥城三县交界处。这里山谷深幽,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昔为鲁中南北要道。然而,这儿当年却是路险难行,百姓中传有“车行虎豹川,步步打响鞭,一辋三开辙,十步九转弯”的歌谣。
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当时知县的倡导下,四方义土豪客,纷纷捐款,时经五年,“用钱九万八千缗”,“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经艰辛,百折不挠,不辞劳瘁,培洼缺,伐乱石,”终于使“崎岖危径,飚成坦途。”
站在虎豹山,俯瞰虎豹川,再走走虎豹坦途,你自然可以想象当年修虎豹川路该是一种怎样的壮举?栾湾乡兴隆村,有一块八棱碑。碑体由八块高2.3米,宽0.6米的巨石扣结而成。上面刻有捐献者的姓名,书有记事碑文。在修路碑记文里,时任知县李传煦盛赞此举之悲壮:“自齐晋平阴之战迄今,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李氏把它放到二千年历史长河中,意谓此举乃前无古人的伟业。
这绝不虚妄。如果你再想具体感受一下当年修路付出的艰辛,就请到虎豹泉看看吧。泉池呈井形,深12米,汲水绳索将池岸巨石勤出深2-7厘米数十条槽沟。这是当年修路役人留下的印痕。从中你不难想到当时用人之多,用时之长,用劳之苦。这深深的槽沟,会让你进而联想到当年役人肩背上那一道道血渍渍的印痕。
路修好之后,给后之行人旅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再也没有了行人的劳顿之苦,再也没有了车毁人亡的悲剧。现在,这条路上每天都大大小小的车辆来往,其中,不乏拖拉机、三轮车、大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无疑,这条路已成为百姓的“小康路”。
“饮水思源”,我们怎能忘记那些为修路付出财力、人力和智力的先人?抚摸着石碑上的一串串捐献者的名字,我们已很难想象到他们的模样,但我们却不难感受到他们那颗慈悲的心怀;那些修路役工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我们却依然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愚公移山的高贵精神。如果说,这项工程也算是当时领导者的政绩的话,但这绝不是什么“形象”工程,这无疑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