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河,又名平阴河。水源有三:一来自分水岭以西的胡庄、尹庄、孙官一带;二来自分水岭以北的三山峪以及桥口的山峪;三来自城东山水源流。三水于老城南门外相汇,绕老城半周,由城西北方向注入黄河。三水形如川字,碧水潺潺,如锦似缎。特别是到了秋季,河水沦漪如舞,清碧似玉,故名之锦水秋滢。
“天高锦水秋,迤逦向城流。”(明·张宗旭《锦水》)一个小城,有这样一条清流,曲抱山城,烟柳平堤,小城入镜,清映人家,男儿汲水,少女浣纱,清闲老夫垂竿于钓矶之上,名人达士于河边小亭围炉烹茶,浅吟低唱,这景象是不是很美?
故而,我们先人把“锦水秋滢”,列入古平阴八景之一。明清学士何海宴、梁士奇、张承宽、赵方曦、张宗旭、喻春林等都留下了许多吟赞诗篇。“迎薰门外泛轻潮,仿佛吴淞水驿迢。万点秋山青到骨,一篙新涨绿平桥。”(清·喻春林《锦水抒情》)“过桥犹作菊花气,出郭惟闻鸿雁声。水到有情流自缓,曲堤绕尽始西行。”(明·张宗旭《锦川流水》)“为探名胜踏蓬蒿,才罢登楼便藉茅。岫秀青如螺子黛,溪光绿于鸭头毛。”这锦川秀水滋润的诗句,何等的清灵俊逸!学人达士寻幽访胜的雅兴,又是多么地让我等羡慕!可惜,现在的锦水河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景象。先由清变浊,后是由明变暗。(城里一段河流封了盖,成了地下臭水沟,两旁盖起了商品房)
我常常为此伤心。但,让我欣慰的是,作为锦水源之一的东南一脉还存有一丝诗意。出城向东南二三里路就是桥口村,一道横堤,截住流水,蓄而成湖。村树临岸,石屋倒映,恰似江南水乡。碧水粼粼,游鱼如织,几个孩子,仿佛浪里白条。数只鸭鹅,浮于水面,一幅怡然模样。村妇们放着家里的洗衣机不用,不约而同地来到水边洗衣。一边洗,一边闲话,顺便梳理一下心情。衣服洗完了,心里也清净了许多,然后回家再去各自做各自的活计。洗衣,成了女人们的一种“风月闲情”。
“茶炉烹活水,清兴满樽前。”(清·何海宴《锦水》)现在,活水已成难得,清兴更少觅处。我多次远觅锦水源头,不为别的,只为找回那点清兴。特别是大雨之后,走在山间峡谷中,流水铮铮,清风习习,蒹葭苍苍,淙淙细流下石川。山间的树啊、草啊、花啊,还有鸟鸣声都变得鲜活起来,于是,你的心情也随之鲜活起来了,那久违的清兴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忍不住吟两句歪诗,唱两腔野调,虽然呕哑嘲哳难为听,但却让你体会到现代人难得的惬意和爽快。
我把这种觅源之旅,称之为“寻源烂漫游”。如果从锦水之源,再带回一些活水来,烹一壶茶,漫漫地品,那就更得其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