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高飞轻车简从来我家,我特别高兴。
来前,高飞约法三章:不进饭店,不请人作陪,不搞筵席。两人弄几样小菜,小酌几杯,续续旧情。
我和高飞是同窗好友,已十几年不曾谋面。高飞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如今在某省机关任要职。而我现在仍是一个小县城的机关公务员,我俩的“级差”越来越大,但是,这并没有成为我们保持友谊的障碍,不仅书信往来不断,而且思念之情日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至友对坐,把酒引觞,闲话桃李春风,江湖夜雨,岂不比酒山肉海、众星捧月更有雅兴?
平时,都是妻子做饭、做菜;今天,妻出发还没回来,我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当厨了。
高飞在厨房看我做菜,笨手笨脚,就洗把手,说,菜还是我来做,你给我当下手。我说,好吧。
高飞一边做菜,一边侃侃而谈:老同学,写文章,我不如你;要说烹调,你却不如我。不要把烹调看作小道,学问大着呢!上学的时候,你经常当我的老师;今天,为兄也教你两招。说起来,干什么都有个讲究,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烹调讲究色香味型。色在于搭配,香在于佐料,味在于火候,型在于技巧。四项当中味最关键,味道上乘,就成功了一半。味从何来?一般人会在佐料上作文章,佐料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火候。拿最基本的来说,锅不热,不放油;油不热,不放葱;葱不黄不放菜。一种菜有一种菜的火候,把握不准,味就失了。说话间,一道鲜美的红烧鲫鱼已经出锅。
在学校时,高飞很讷,想不到如今的高飞却这样善谈。他开始烧第二道菜,其烹调理论开始深化:一位学者说过,美国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饮食文化。这话一点也不过分。“饮食者,天理也”。中国讲究的就是一个“吃”字,一道菜上来,先品其味;味道好,大家的兴致也就上来了;味道不好,大家的兴致也就会受损。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它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决不虚言,有时,一顿饭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看,一部中国官吏史其实就是一部烹调史,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人烹调之道可谓独领风骚。先秦时期,就有了饮食礼政。从肴馔品类到烹调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作了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鼎食,就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等级格外分明。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和烹调技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那就是我的官比你大,吃的就该比你好。你要做大官,就得研究吃;你要研究吃,必须学会做。身为皇族重臣而好烹饪之道者随处可见。古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便是近四千年的国王少康。他因父亲夏相被叛臣寒促所杀,投奈到有虞氏当过庖正,后来成为夏朝的第六代君主。你说,这少康要不是做得一手好菜,有虞氏说不定就会把他交给寒促,那时,别说做君主,就是小命也难保住。商朝伊尹,出身厨师,因为善于制作雁羹和鱼酱,不仅成为烹调之圣,而且成了最著名的宰相。努尔哈赤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为一代枭雄,那发明的“金包银”这道菜发挥了关键作用。你看,烹饪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道,实在是“终南捷径”啊!
听到这里,我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感慨道:想不到烹调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啊!高飞重重地点点头,说,烹调对为官者来说很重要,对文人同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文人墨客在烹调方面,也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像东坡的肉,谢玄的鱼,陆游的素馔都曾名盛一时。即便是方外的道教人士,也都把烹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泰山斗姥宫里的金银豆腐,武当山紫霄宫里的芝麻山药,青城天师洞里的白果烧鸡等,都是享誉天下的道家名菜。他们用这些美味招待香客,香客吃得高兴,就会多布施;否则,出手就会大打折扣。你说,不研究烹调行吗?说句知己话,你要从政,走仕途这一路,不懂烹调,确实是一大缺憾。学会烹调,对交友、乃至升迁都大有好处。不满老兄你说,这些年我只所以有点腾达,也全靠为兄这点烹调小技了。
说话的功夫,七八个造型新颖、味道鲜美的菜肴已摆在了饭桌上。
这天,我跟高飞学会了几样菜的做法,也引发了我对做菜的兴趣,但这并没有使我走上“终南捷径”。但是,对烹调知识的掌握,却让我把自己的平凡生活烹调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