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现在,所购买的物品早已无以数计。然而,有些购物所历,往往叫你终生难忘。
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那时,我们所用的作业本全是草纸的。这种草纸黑黑的,粗粗糙糙,上面布满了草梗、炭渣等。如果能用上一张白白的粉连纸订成的本子,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就是草纸,也不是说要买就能买到的。
一次,我的作业本用完了,骑着自行车跑了店子、孝直、大羊、王庄三个县的四家供销社都没有买到。回到家,只好把已用过的本子上面的题擦掉,再做。作业交上去了,第二天,却挨了老师的教杆。原来,本子上原有的题虽然擦掉了,但老师打过的对号是擦不掉的。上次做对了,这次做错了,题上依然是对号。老师认为我偷偷改了作业,所以头皮便多挨了好几杆。
八十年代初,社会上最吃香的行业是“听诊器、方向盘、杀猪的刀子、售货员”。我是当教师的,在别人眼里自然低人一等。所以,有些紧俏物品,你很难能买得到。八四年,我弟弟结婚,为买一挂猪头下水,竟让我受到一次“折磨”。食品站有一位“当家子”任站长,我便以同乡同族去走他的“后门”,他说货紧缺得很,不好办。我于是给他买了两瓶酒送去“行贿”,并守在他家等待他的“开恩”。礼收下了,天也亮了,猪头走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没有我的份。“当家子”说“县里某某让我弄还没弄到呢”,言外之意,我弄挂猪头下水还不够资格。我懊恼地回到学校,向教导处张主任谈起此事。张主任知道我的难处,就把他的一挂送给了我。这份情意,我至今不能忘怀。
九零年,是彩电最紧俏的时候。我不知犯了哪门子邪,越不好买,越想买。仗着手中有一点外币,就下了天津。天津堂堂一个直辖市,有那么多的商场,竞没有一台彩电。听说天津小白楼是一家华侨商店,那里也许会有。于是就七拐八折寻小白楼而去,结果仍然空手而归。不到黄河不死心,接着,买了火车票,去了每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地方——祖国首都北京。先游故宫,再到王府井。王府井真让人开了眼界,不仅商场大、商品多,黄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就是没有彩电。我遇到一个会汉语的外国人,大着胆问他能不能帮我买一台彩电,并告诉他自己有外币。那个外国人刚一点头,就被一个中国人拉走,一边用怀疑和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一边说:“不要理他”。就此,我买彩电的一点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现在,市场上凡是你想要的东西,没有买不到的。平时,我经常到商场逛一逛,多多少少买点东西回家,不为别的,只为一种感觉,一种“上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