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误区
时至今天,众多企业对文化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文化的内部群体的管理功能上,而忽视了它在社会公众、消费者中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狭隘的认识和实践,导致众多企业内部一种做法,外部一种说法,内部不协调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损害了文化理应产生的综合效能。
管理对策
企业文化的功能不应该只停留在凝聚组织内部成员这样的功能基础上,它应该走得更远——客户、社会公众都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诉求对象,成为完善企业社会精神的契机或突破口——正是文化的社会性功能和内部管理功能成就了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
看看我们常见的企业经营情况:
一台号称中国驰名品牌的冰箱,买回家不久,就出现问题,多次维修仍然无济于事。某天巧遇该冰箱厂家的技术人员,问及公司的冰箱生产状况。该技术人员一头雾水,反问我:我们公司什么时候生产过冰箱?至此才知道这家公司所谓的“中国名牌冰箱”,不过是某私营小厂的产品,贴牌出售。
另一家企业最新推出的“名牌产品”,令人费解的是,该产品早在2002年,就已被评为中国名牌。原来,该产品在2002年,刚有一个概念,就被赋予了“名牌”的头衔,“名牌产品”的大帽子居然提前戴了好几年。
另外一些情况与此不同,可能包括下面这些的情况:
一家在相关产业中享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却相当“苛刻”:企业的员工可能没完没了地处于加班状态中,享受较低的薪酬,没有工作上的任何保障;他们的成功受限,不存在进一步深造的可能性;在另一家企业中,员工稍有犯错便会受到严重的责罚,甚至辞退,苛扣员工薪酬的情况严重……
在前面这两种情况中,第一种体现了企业对外价值标准的缺失,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经营行为,无论这家企业内部的人文氛围建设得有多好,这样的企业最终总是会遭受到严重的社会信用危机,而社会危险同样会反过来引发企业内部的文化精神危机——因而它不可能长久的存在,更别谈健康地发展了。
第二种情况指明了企业内部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质量声誉、技术声誉等等。但是,重要的地位,并不表明这家企业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因为它对企业内部群体是不负责任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会引起巨大的公众质疑,从而削弱它作为一种重要企业的价值影响力——显然,当这种质疑成为一种公众关心的问题时,也会形成企业整体文化精神的危机,包括社会评价的考验。
上面两种归情况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企业的文化如何适应社会评价。显然,一个能够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赞赏,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反过来,那些社会价值缺失而只单纯考虑自身利益的企业,最终会遭受社会的抛弃,而自身的发展也难以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