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章 换个角度看人才

  什么是人才?人才应该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世界上没有真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才。从一个角度看是庸才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1)两种评价。

企业里有甲、乙两个副经理,总经理说甲比乙有水平,董事长说乙比甲能力强。而总经理和董事长二人,都是知人善任的人。他们对人的评价,为什么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呢?

不要认为总经理和董事长分别与甲、乙二人有什么特殊关系,他们都是站在很公正的立场上说的。

这其中必然有原因。

这个问题只能从诸葛亮和刘备身上找答案,因为在鉴别人才这个问题上,他们俩人出现了分歧。

诸葛亮是绝代智神,他看人一定看得很准;刘备在三国斗智斗勇的战场上,摸爬滚打大半生,眼光老辣,他看人也不会看走眼。

他们对人的评价,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

他们评价的两人都是敌国的战将,是大名鼎鼎的魏国战将夏侯渊和张郃。

一是甲比乙强。

曹操攻下张鲁以后,眼看就可以饮马成都了。他正在想刘备和诸葛亮在成都作何打算时,获知孙权在东边进攻合肥,便赶紧带着四十万大军回兵东撤,驰援合肥。

曹操走的时候,留夏侯渊守定军山,留张郃守蒙头岩。

夏侯渊文武兼备,冠绝一时,斩将杀敌,从未失手。

张郃智勇双全,机智灵活,是曹操颇为倚重的心腹爱将。

留夏侯渊和张郃把住两处隘口,对抗刘备和诸葛亮,曹操很放心。

见曹操终于走了,刘备和诸葛亮都大舒一口长气。他俩当时都很担心,担心曹操一时性起,挥戈西指。那样的话,成都尚未来得及修整的那点防御工事,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曹操刚走,刘备和诸葛亮一边整修工事,一边令张飞领兵拒守巴西。

见蜀兵整军相拒,张郃对曹洪说:“我愿领兵去取巴西。如果占领了巴西,取全蜀之地就很容易了。”曹洪说:“巴西守将张飞,非等闲之辈,不可轻敌。”张郃说:“人人都怕张飞,他在我眼里如同小儿,我去后必然活捉过来。”

张郃这样说,未免太小看张飞了。经过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磨练,张飞已经不是过去的猛张飞了。猛张飞脑筋已活络一点,威力已比以往更强大。

张郃犯了轻敌的大忌。他不仅没有擒住张飞,反被张飞夺去了瓦口关。张郃自知当初失言,就向曹洪建议,自己再带兵去夺葭萌关。

张郃在葭萌关又遇到刘备手下雄风不倒的老将黄忠,又在这里丢失了天荡山。只好奔定军山投夏侯渊。

刘备和诸葛亮见前线捷报频传,决定倾巢而出,进击夏侯渊和张郃,然后再以得胜之师攻魏。

诸葛亮对老将黄忠说:“不知你还敢不敢去取定军山?”黄忠一听诸葛亮这话,顿时须张眉扬。这把年纪虽老,手中宝刀却未老。黄忠提刀就要上马。诸葛亮喊住黄忠说:“魏军守把定军山的大将夏侯渊,先曾在长安拒马超,现又在汉中独挡一面。曹操之所以多次把重要任务交给他,就因为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才。你虽胜了张郃,却不一定能胜夏侯渊啊。千万不能轻敌。”

诸葛亮看人看得很准,他认为夏侯渊比张郃强,准没错。

二是乙比甲强。

曹操在合肥与孙权并没有大打起来。两军既然都难取胜,不如休兵罢战。

曹操撤兵回许都,孙权撤兵回秣陵。

曹操回到相府,P股还没有坐稳。就得到报说,刘备和诸葛亮倾全蜀之力来攻,已经连夺几处关隘。

曹操真后悔。当初如果让张辽在合肥顶孙权几天,自己说不定早就把成都拿下了。

曹操后悔也没有用了。他不得不披起战袍,点起二十万大军赶往汉中。

曹操率大军逶迤而来,刚过了蔡邕庄不远,就听前线报说蜀军老将黄忠,不仅攻占了定军山,还杀了自己的爱将夏侯渊。

曹操听后,心中大痛。他让部队加快了行军速度。

张郃在定军山附近的米仓山搬运粮草。曹操即将到来的二十万大军,不仅带着兵器,还自备了二十万张大嘴,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张郃深知作战的要诀。

但如果把粮草烧了呢?

诸葛亮说:“最好派一猛将,深入重地,到米仓山烧了粮草,夺了辎重,先给曹操一个下马威。”

刚因败张郃、斩夏侯渊之功,荣升为征西大将军的老将黄忠,自告奋勇,请求去米仓山,再去败张郃一次。

刘备说:“夏侯渊虽为总帅,不过是匹夫之勇,怎么比得了张郃?如果杀了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啊。”

刘备看人也看得很准,他认为张郃比夏侯渊强,也准没错。

(2)孰是孰非。

刘备和诸葛亮在评价夏侯渊和张郃的问题上,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总经理说甲经理比乙经理能干,他说的很对。

董事长说乙经理比甲经理能干,他说的也很对。

既然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对,那么错在谁呢?难道这个方程没有解?

既然总经理和董事长都对,那么他们都没有错,那么这个方程有解。

一是求证。

第一步,我们先来论证夏侯渊。

在最早跟曹操起事的那一拨人中间,夏侯渊是极为出色的一个。

早在曹操刚从首都洛阳逃回、招兵买马的时候,夏侯渊便跟哥哥夏侯惇一起投奔了曹操。资历并不能证明能力,但战绩却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夏侯渊随曹操从陈留起兵,参加了曹操在军阀混战时期的所有战役。历任陈留、颖川太守。参加了官渡之战、濮阳之战、赤壁之战。此三战都对曹操的沉浮,起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在平马超、降刘表、灭张鲁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中,夏侯渊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奇勋。

曹操攻破马超后,令夏侯渊屯兵长安,防止马超卷土重来。人们都说“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有吕布之勇,当世武将罕逢其匹。能与马超相抗衡的都是重量级人物,夏侯渊算一个。

曹操攻灭张鲁之后,令夏侯渊镇守汉中。夏侯渊面对的是刘备和诸葛亮。

由此可知,夏侯渊确实是一个人才。

第二步,我们再来论证张郃。

张郃是跟着冀州剌史韩馥出道的,后来在袁绍手下屡立战功,任宁国中郎将;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张郃已经成为袁绍手下的一号战将。

曹操与袁绍正面接触的第一仗,曹操派猛将张辽出阵,袁绍手下对阵的就是张郃。当时,二张在阵前大战了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不禁对张郃暗暗称奇。

紧张的战斗间隙,张郃因受郭图诬陷,与高览同归曹操后,袁绍的帝国大厦立时就倾斜了。

此后,张郃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处处扬名,立下赫赫战功。在长坂坡大战中,怀揣阿斗的赵云,力斩曹将五十余员,唯独在张郃手里吃了亏,差一点血洒疆场。

赤壁大战时,张郃统领前军,在前面打先锋。赤壁大火烧起来后,曹操慌忙逃命,在乌林西部,被赵云拦住去路,又是张郃与徐晃敌住赵云,曹操才得以走脱。

征乌桓、破马超、灭张鲁,张郃哪一次都有出色表现。

曹操灭张鲁后,大兵回撤的时候,专门留张郃同夏侯渊一起,共同对付刘备和诸葛亮。

张郃既善于打硬仗,也善于打巧仗,尤以善打巧仗著称。他是曹操手下“五大良将”之一。

由此可知,张郃也确实是一个人才。

经过论证,夏侯渊和张郃都是难得一见的将才。但如此求证,并未能将他们俩人分出高下,还是不能说明问题。

第三步,在比较中鉴别。

鉴别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二人比试一下。比试后,方见高低,才知强弱。

但他们二人同为一殿之臣,过去也没有直接交手,怎么比呢?

曹操想了一个办法。

建安十五年春,也就是公元210年春,曹操造铜雀台成,在邺郡大宴群臣。他将一领锦袍挂在垂杨上,让各位武将比试射箭,凡能射中箭靶红心者,这领锦袍就归谁所有。

前面已有三将,箭箭射中红心。

张郃第四个出场。他飞马翻身,背射一箭,箭簇应声射中红心。

背射才显手段。把弓端在手里,瞄半天才射出去,武将们都会。

夏侯渊第五个出场。夏侯渊纵马奔驰,扭回身,一箭射中红心。

曹操考试结束,最终也没有较出高下。只好说,他们都是高手。

曹操想的这个办法,也还是不行。

二是标准答案。

总经理说甲比乙强,董事长说乙比甲强。他们的看法又都是正确的。既然这个命题有解,为什么还没有解出来?

孰是孰非,到底还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到底还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是有的,要点就在于: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诸葛亮说夏侯渊比张郃强,他指的是在战场上与敌人一对一的硬拚。诸葛亮的话没有错。

刘备说张郃比夏侯渊强,他指的是在战场上与敌人硬拚加巧拚。刘备的话也没有错。

总经理说甲比乙强,指的是抓产品生产。

董事长说乙比甲强,指的是抓产品销售。

解这个难题的过程,其实很简单。真理就是从复杂到简单。

通过破解这个命题,我们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一点: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可别把分工搞错了。善抓生产的甲经理,可别安排他去管机关;善抓销售的乙经理,可别安排他去管财务。否则的话,甲、乙二人的表现,不仅仅会是庸才,甚至可能是蠢才。

企业家们可别安排错了人,自己可别当蠢才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