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帝陵陵园中陵冢高耸,门阙巍然,陵庙、寝宫、便殿、台榭鳞次栉比,飞檐重叠。陵园中苍松翠柏遮天蔽日,祭奠者驷马高车,冠盖如云,观瞻者面对这块庄严肃穆的圣地,不禁要正冠弹尘,肃然起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战争和祭祀。与上天和祖宗神灵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话的形式就是祭祀。汉代祭祀先帝的活动礼仪庄重,汉代人相信,祭祀时先帝的神灵受到顶礼膜拜就会显灵,人、鬼、天、地正是在这一时刻得到沟通的。
汉代帝陵的陵庙中除了每年十二次“游衣冠”,还有其他祭祀活动,如史书记载:“五月尝麦,六月、七月三伏、立秋又尝粢。八月先夕馈食,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太牢。又每月一太牢,如闰月加一祭,与此上十二为二十五祠。”
在重大的祭祀日到来的时候,朝廷的文武百官、皇子、公主、士大夫、外国使者、郡国的官吏都前往帝陵陵园,诸侯王也从各自的封地赶来。到达陵城阙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换乘驷马高车聚集在帝陵。凌晨时分,大鸿胪带领所有宾客到寝殿前。这时的陵园中庄严肃穆,屏神静气的神器,宏伟的庙宇,华美诡异的彩饰,青苍如云的古松,散发着天堂气息的宁静,墓园中的王者之气让祭祀者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伤怀与震撼。
陵庙的大钟轰鸣时,使者按照来宾的官职大小及其与先帝的亲疏关系,将客人引领到事先规定的位置。这时皇帝的华丽车辇自东厢进入,皇帝向先帝的神灵进香,奉上贡品,面西而拜。然后从专为皇帝铺设的道路进入内殿,这时凡人禁止入内。皇帝在内殿拜神座,然后退至寝殿东厢,西向坐。
接着是朝廷群臣、公卿、皇亲、使节依次谒拜先帝神座。寝殿内陈放先帝生前床几、被枕和衣冠,众人在内殿拜神座,睹物如见人,先帝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俨然散发着慑人的威严和高深莫测的神秘。众人轮流上前恭敬跪拜先帝在天之灵。待到所有来宾谒拜完毕,太常上食,奏乐。这时,由祭司、乐师、士兵、舞者组成的队伍顺序前进,边走边洒水清洁道路,“文始”、“五行”之舞就要开始了。
“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是西汉时拜谒陵庙的通行舞蹈。相传“文始”为虞舜编创的舞蹈,原名韶舞,高祖六年更名为“文始”;“四时”为汉文帝创编,“四时”或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义,或为一日朝昼夕夜四时的省文;“五行”之舞相传是周人编创的,但“五行”之名始于秦始皇时期。“五行”的舞者戴着象征水、火、木、金、土“五行”的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冠冕,冠冕上插有各色羽毛,踏着祭祀音乐的鼓点庄严起舞。
各类祭祀的舞蹈顺序演出完毕后,祭奠仪式结束。
参加庙祭的舞者,汉《大乐律》有严格规定,选年龄在12岁到30岁之间,其父亲的官职俸禄在两千石到六百石,或关内侯到五大夫之家的子弟,地位卑微家庭出身的人不得舞宗庙之酎。
汉代帝陵的祭祀活动耗资惊人,文献记载:“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其数。”
宣帝之前,皇帝在陵庙中的祭祀活动都在夜间进行。后来为了保证皇帝的出行安全,改为清晨时举行。西汉的祭祀活动已经有了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典章制度完备复杂,仪式空前庄严盛大,祭祀时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一切的兴师动众包含了皇帝对祖先、上天、万物及江山永固的祈祷。
朝廷的“奉常”是掌管宗庙礼仪的中央领导机关。
汉代帝陵陵园设“园令”一人。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经担任过孝文园令,就是主管文帝霸陵陵园的行政长官。东汉的园令俸禄六百石。估计西汉诸陵的园令秩俸与此相近。帝陵陵园的园令行政级别低于陵邑的县令,但高于其县丞或县尉。园令下设“园丞”和“校长”,是维护陵园内治安和协助园令处理陵园中事务的官吏。
为落实帝陵陵园的日常供奉,陵园内还有大片的食馆作坊建筑。食官令是太常属官。每座帝陵设食官令一人,负责帝陵寝殿、便殿和陵庙中的祭祀之事。食官令下属有“食官常丞”或“食官丞”等。
帝陵陵园的官吏还有“门吏”、“侯”等。“门吏”应系守卫陵园司马门的官吏。史书记载:西汉帝陵每座陵园“门吏”33人,“侯”4人。此外,陵园的守卫,树木的种植与浇灌,环境卫生的打扫,均有专人负责,连同杂役、仆役、侍奉陵园的宫人等,总计约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