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用马最多和最重视马的朝代。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耕犁、驮物、拉车、骑坐、征战等诸多事物都借重于马。
汉阳陵出土的陶马群就是文景时期养马业兴旺发达的真实写照。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陪葬墓园M9K1复原展示阳陵南区从葬坑和陪葬墓园中有成群结队的陶马出土。阳陵陶马高70厘米,身长约80厘米,陶马的面部简洁生动,双眼突出,嘴微张,鼻和下唇忽闪着,似要仰天长啸,透出精干和威武。双耳尖尖如竹削一般,四肢强劲,膘肥体壮。汉代工匠忽视小节而直追造形主体,马身体的厚重与头颈的灵动神逸形成张力,展现的是动感和昂扬。陶马骨骼坚韧,点、线、面被准确把握和熟练表现,陶马还修剪和梳理了马鬃,使鬃毛齐顺划一,更显奕奕神采。马尾翘起,四蹄焦急地蹬踏交替着,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汉代艺术的总体气象是浑厚博大的,无论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还是阳陵汉俑,虽大小有别,材质各异,但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马的形象在两汉艺术领域里大放异彩。最著名的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铜马作奔驰状,昂首嘶鸣,长尾飘举,三足踏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燕,表现出马行疾速,超越飞鸟,赋予马出神入化的传奇形象,表现了汉代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历史上,不论是秦兵马俑中体魄健壮的陶战马,还是汉阳陵生气勃勃的马群,不论是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的昭陵六骏,还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八骏图,都充分地刻画出了马的忠勇、无畏、剽悍的性格。
阳陵出土的陶马展现了各种不同的风姿,有专为皇帝出行准备的威风凛凛的驾辕马,有雄壮威武的骑兵坐骑,有朝廷马苑饲养的膘肥体壮的军马群。它们个个迎风顾盼,若有所待,奔逸不羁之气透过丰满的身躯辐射出来,虽千载之后犹能洋溢出健康的美感,打动观众的心。
站在阳陵帝陵从葬坑前,我们仿佛听到一片人喊马嘶,人与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马是剽悍和驯良的完美结合,西汉时期人们就给予马毫无保留的信任,凡交通运输、军事征伐、出巡狩猎、扬威耀武均离不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