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各种动物的雕塑品,数量繁多。犬雕虽有,但极为少见,只有在博物馆或国际拍卖会上偶尔展示。直到近年,出土的汉代陶塑犬才逐渐增多,并有绿釉犬、彩色釉犬出土。汉代墓葬出土的陶犬或坐或立,或呲牙咧嘴,或表情温顺,都塑造得十分生动。
犬是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之一,人们的生活形态逐步迈入农耕生活之后,开始懂得将犬的警戒心、视觉、听觉和嗅觉为人们所用。犬在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顺从与忠诚,担当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角色。人们利用犬进行追踪、狩猎、守门、导盲、拉雪橇等工作。汉代皇宫中豢养大量的犬以供皇帝游猎。到了冬天,狗肉进补生意兴隆,皇宫中烹食狗肉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彩绘陶家犬帝陵东侧从葬坑出土狗是聪明伶俐的动物,狗的眼神能显示喜怒哀乐,最通人性。就因为狗与人接近,在文字语言中,人们不免以狗为话题。孟尝君食客三千,被人形容为“鸡鸣狗盗”之徒,也并非都是贬意;如“犬马之劳”被喻为报答之意;又如“狗仗人势”,狗专咬流浪人和衣衫不整者,落得个“狗眼看人低”的恶名。
阳陵出土的陶犬有家犬和狼犬两种。狼犬长33厘米,高19.3厘米,双耳斜竖,凶猛而机警,双目炯炯有神,口吻细长,身躯壮实,四肢有力。汉代工匠以简练的手法,将高度警惕、饱含野性、桀骜不驯的猎犬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家犬长30厘米,高20厘米,双耳直立,目外鼓,环目张口,作仰天长啸状。吻短而粗,四肢粗壮,尾巴自然而有力地蜷在脊背上,更增其活跃气氛。
《周礼》称养狗人为“犬人”,汉代始设训营狗官职叫“狗监”。汉武帝时甚至为狗建了“犬台宫”。《三辅黄图》载:“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在犬台宫外又建“走狗观”。
汉代一般墓葬出土的陶犬颈部几乎都佩戴一条束带,状似装饰,实则可能是为便于牵制,也是名犬有主的凭证。阳陵的陶犬一律没有束带,证明了这批陶犬是皇宫中饲养的家犬和猎犬的替身。皇宫豢养的狗群因为数量巨大,并不似家犬属于具体的某一家人,而是专门用来供皇帝在另一个世界驱使和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