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兵器多达万余件,这些青铜兵器虽然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却仍然锋利无比,光可鉴人,反映出当时青铜制品的铸、锉、磨、抛光加工的高超技艺。
汉代是我国钢铁兵器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相争,直到汉王朝确立后,汉朝仍与匈奴贵族对峙于北方边境广大地区。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队建制、规模不断扩大,兵器需求量迅速增加。在军事领域和社会生产双重需要的推动下,西汉前期的钢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百炼钢锻造、局部淬火、铁范铸造等一系列冶铁技术的发明,使钢铁的种类增多,质量大幅度提高,无论强度和韧性都明显优于青铜制品。
先进的冶铁技术首先被大量应用于兵器生产上。文、景时期社会经济起飞,冶铁业空前发展,钢铁兵器开始逐渐取代青铜兵器。从汉阳陵出土的兵器看,钢铁兵器已占据主要地位。这时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步、骑兵已经取代车战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
汉代的兵器种类主要是刀、枪、矛、戈、剑、弩、戟、斧、钺等。类别以步、骑兵武器为主。钢铁矛加长加重,种类增多。钢铁长剑、环状长刀和长柄大刀先后成为步、骑兵种的必备兵器。汉代的弩机形制完备,品种包括擎张、撅张、腰引等多种类型。铁制铠甲成为汉代步、骑兵种的主要防护装备,且有人铠、马甲等形制,防护效能明显增加。在战场上这些性能良好的兵器“长以补短,短以救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剑是一种源远流长、具有刺杀防卫和装饰佩带两种功能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时期的剑是用青铜制造的,剑身相当短,一般不超过30厘米。使用方法以直刺为主,主要用来防身。秦末动乱,战事频繁,军队的建制规模扩大,步兵和骑兵的兴起导致了剑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铜剑之外又兼用铁剑,且剑身逐渐加长,汉代出土的铁剑的长度已达80~100厘米。
铜剑。
陪葬墓园出土汉初铁剑的形制为身长体大,刃部平直,剑锋夹角增大,使用时既可直刺又可旁敲侧击,是步兵的主要兵器。西汉铁剑一般是扁茎剑,扁茎剑锻造时较圆柱形易于加工成形,茎部为椭圆形便于把握。汉代铁剑初期主要为熟铁和块炼渗碳钢制品,随着锻钢工艺的成熟,到东汉时发展为百炼钢制品,质量更精良。
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一柄铁剑,长度为85厘米,剑身通体狭长,宽3.15厘米,横截面呈扁状的八面体,锋部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剑茎为柱状,与剑身一次铸成。剑茎长度在18厘米~19厘米之间,剑体有格,剑首为喇叭状。造形准确,是先进的汉代兵器的实物再现。
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钢剑,长度达104.8厘米和113.3厘米,装在涂有褐色漆的木鞘内,剑体表面经过渗碳,刃部经过淬火处理,达到刚柔结合经久耐用的效果。
汉初,骑兵和步兵占据了军队中的主导地位,剑在当时作为常备武器装备到每一位士兵。阳陵出土的武士俑高62厘米,环甲、拥盾、持剑。武士俑佩带的铁剑为扁体,剑身长28.8厘米,茎长7.2厘米,总长36厘米,照实用剑的尺寸按一定比例缩小,装备在武士俑身上。这些铁剑明器做工精细,惟妙惟肖。
在汉代,佩剑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以显示佩剑人的身份和地位。《晋书·舆服志》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那时从皇帝到文武百官佩剑之风盛行,就连文人雅士也将佩剑当作一种爱好。剑的制作工艺不仅精细且剑身装饰华美,尊贵者佩剑的首、格、卫、埤均用玉制作,称为“玉具剑”。稍次者用蚌、金银、玳瑁等装饰。王公贵族们在剑柄镶以金玉、宝石,再配以考究的剑鞘,使佩剑长短轻重适手,剑刃与剑背刚柔相济且装饰华美。汉代人将剑这种死亡之器打扮得如同新娘般妖娆迷人,使佩剑不但成为有装饰效果的健身防身武器,亦成为上层统治阶级舆服中的一件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