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出土的明器陶灶数量颇大,造形各不相同。
汉代的陶灶造形有马蹄形灶、圆头灶、方头灶等,多数有两个火眼。陶灶上置有大小不一的陶制釜甑,更以丰富的想象力在灶面上模压刻画出各种食具和食品,如刀俎、勺杯、钩、瓢以及鱼、鳖、牛头、猪头等物。厨灶是人们烹饪食物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汉代人将其模塑烧造陪葬墓中以供墓主人来世生活无虞,也使地下世界更富有生活气息。
阳陵陵园出土的一件工艺精美的陶灶,灶头为马蹄形,素面,高约23.3厘米,宽2厘米,长38厘米,泥质灰陶。灶体光洁细腻,有两个火眼,上置一釜一甑,灶尾有一烟囱直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鼓肚瓶状,灶面有镂空花纹装饰,是阳陵出土的明器陶灶中最为精美的一例。
屋形陶仓陪葬墓园出土《荀子·荣辱篇》注:“圆为仓,方为廪”。廪用以储存已舂之米,而仓则用于储藏未舂之谷,精米比原粮价格贵,所以廪比仓一般要小一些,造形更讲究。
阳陵陪葬墓园出土陶仓及陶廪明器多件。陶仓模型的屋顶已有高窗作为通气孔,陶仓外壁还刻有浮雕画像作为装饰,高大的陶仓上多附斜坡楼梯,丰收时自上部的小门向仓内倒稻谷,出口则应是其下层的大门。其中圆形仓为多,泥质灰陶,通高26.5厘米,直径25厘米,下有四根立柱,盖顶呈伞形。阳陵出土的方形陶廪高47.5厘米,直径在15厘米到20厘米之间。
从出土陶仓的造形结构看,汉代的人们已基本解决了粮食储备中防霉变、防火、防盗、防虫雀的“四防”问题,并讲究粮仓的造形与装饰的和谐,具备十分先进的储存粮食的水平。
汉墓中常出土各种建筑物及生活用具的模型,粮仓及廪成为视粮食为财富的象征物陪葬墓中,虽然是缩小了尺寸的明器,但刻画具体入微。这些从葬品虽是送葬之器,但它脱胎于汉初的现实生活,使我们能了解两千多年前汉代人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