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最早见于胡服,是用来束腰的腰带头,由于胡人披发左衽,短装束带,带钩既使用简便又富装饰性,因而胡服带钩在中原流行起来。
春秋中叶以后,中原和南方各地逐渐使用带钩。战国和秦汉则是带钩盛行的时期,秦始皇兵马俑军阵中的战袍武士俑人人革带束腰系以带钩。《金石学》载,带钩不仅“所以系带,且以捍矢”。说的是带钩在军队不仅用于束紧军服,还用来系挂装箭的矢箙(箭筒)。汉代的军装基本承袭秦制,士兵的服装仍用千姿百态的带钩来系束。
铜带钩一组陪葬墓园出土西汉是带钩流行的黄金时期,当时无论皇亲国戚士大夫或老百姓,一律深衣长襦,以一条饰钩的饰带束腰。汉代的带钩做工十分精巧,不论长短宽窄,基本造形都是细长条有弧度的形状,它的一端向上内弯为钩头,另一端圆钮,背后有一方形小鼻穿。
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两枚双龙首玉带钩,青白玉,玉质细润而有光泽,首尾均雕成龙形,钩首苍龙长髯后飘,四肢匍匐,张口露齿,钩身呈扁薄的长条形,略微上弧,带钩腹部浮雕一盘伏螭龙,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汉代的带钩有青铜、金、银、玉、琉璃、绿松石等各种质料。汉代还有一种体积短小的带钩,造形玲珑剔透,被用作衣服的襟钩,人们有将小铜镜、铜印、玉佩、串珠等佩饰盛放在丝织的小系囊中,用小带钩系于腰间。
《淮南子·说林训》曰:“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反映了汉代时流行带钩的盛况。每逢盛会,宾客满堂,客人个个腰间系着带钩,有的带钩钩首雕作禽首,钩身则是禽鸟的身体,或展翅或敛翼,腹下有圆钮。有的带钩是象征日月星辰的几何图形,有的是吉祥的龙凤、兽面、琵琶、螳螂肚形,还有蛟龙双凤金带钩、镶金嵌玉银带钩,造形千姿百态,十分精美。带钩的用途虽无二致,花样却无雷同,精巧实用的带钩俨然成为汉代人服装佩饰的一道风景。
阳陵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武士俑,身穿帛衣,交领右衽,需用衣带钩束缚系结。于是小巧玲珑的铜带钩,在倒卧的武士俑身边胸前四处散落。阳陵武士俑所佩带钩外形近似于琵琶,钩身0.5厘米左右,带钩通体有错金花纹,雕工细腻,琢磨光滑,制作颇精。
在阳陵陪葬墓园也发现了造形各异的实用铜带钩。
带钩的式微是在魏晋以后,那时由有活动扣针的金属带扣取代了金、银、玉等质材的带钩。但带钩与铜镜一样被人们视为瑞祥之物,清朝的皇宫中藏有数以百计的做工精美的白玉带钩,以备皇帝用来赏赐功臣。带钩以它的小巧玲珑、方寸之间的无穷变化为人们所喜爱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