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本身的成色华美,永不褪色,化学性质稳定,有防腐耐氧化等特点。而且黄金硬度不高,延展性大,容易打制成各式各样的器皿以及饰物。黄金长期以来兼有通货的功能,人人希望拥有一些金饰银饰,在太平岁月可以装点门面,兵荒马乱时黄金有较为稳定的行市,易于变卖救急。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以物易物发展到货币的流通。战国时代的币制,除了铜币之外也有黄金。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汉时期的币制分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单位为上币,铜币为下币。
汉代金币已由方版形改为圆版形,唐、宋以来汉代的金币屡有出土。颜师古就提到:“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金甚好而形制巧妙。”近年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柿子形小金饼。1982年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汉代窖藏金银器,一件铜壶中装有金板、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各种金币36枚,共计10906克。江苏窑庄窖藏除了柿子金外还发现了一种背面中空、底面圆形的麟趾金及另一种背面中空、底面作椭圆形的马蹄金。柿子金应是汉代前期通行的货币形制,马蹄金与麟趾金则是汉武帝改制的形制。这些发掘可以与史书的记载相互参证。
西汉时,诸侯国每年必须缴纳黄金给中央政府,就是所谓的酎金,即助祭的费用。酎金的大小、重量、纯度不足的情况一旦被发现,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就会被皇帝收回。文献记载汉代皇帝用大量金饼馈赠、赏赐臣下,赐金动辄百斤,因此各类金饼多出土于西汉墓葬中。
关于金币的购买力,《汉书·食货志》称:黄金一斤值万钱。一枚金币的重量相当于汉代的一斤,可兑换一万枚五铢钱,一枚金币买一匹马还可找回400钱。拥有10个金饼就是中产之家。
汉代金矿的产地分布广泛,湖南汉水一带沙金含量丰富,安徽青阳、新疆阿尔金山以及四川、云南、汝河等地皆产金。汉代朝廷和诸侯国藏金都很丰富,《史记·梁孝王世家》谓:梁孝王刘武既死,“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金”。
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椭圆形的金饼4枚。外表为圆饼形,形制基本划一,金饼表面光滑圆润,轮廓清晰,扁平厚实。最大直径约为1.1厘米,垂直厚度为0.5厘米。这几枚金饼虽经历两千多年埋藏,至今仍然金光闪烁。
金银器是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黄金的化学性质是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金的熔点是1064.43℃,它能耐高温,不怕氧化,不易生锈也不溶于酸碱。黄金的延展性极佳,非常适宜于制作精致的饰品,黄金有非常美丽的色彩和光泽,古今被视为珍宝。文景时期社会稳定,金矿的产量不断增加,金制物品也较普遍。汉墓出土不少金饰、金手镯、金戒指,采用当时先进的压印、拉丝、镶嵌、雕铸等工艺,造形富丽典雅,花纹活泼秀丽,布局疏密得当,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20余枚鎏金虎头,出土时仍然金光灿灿,耀人眼目,这批工艺精美的鎏金虎头当是器物上的装饰物。
汉墓中常见的泥质、陶制冥币以及包金铜饼、铜贝等,应是金币、金板、金饼的替身,其用意犹如陶俑代替活人送葬一样,是作为冥币献给鬼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