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各行各业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陶瓷业也不例外。西汉的灰陶、红陶、黑陶和早期低温瓷的生产,超过了先秦以来的任何朝代。
陶器的制作发展到汉代,已经非常重视外表的装饰,生产出了装饰艳丽的彩陶。汉代陶工为了追求陶器表面的彩色效果,在质地较粗的器物瓦胎或红陶胎之上,用洁白的化妆土覆盖表面,然后以鲜红、土黄、绿色在器物上彩绘卷云纹、折线纹、弧形纹及五角纹等几何图案,使形容粗陋颜色灰暗的灰陶开始披上色泽富丽的外衣。汉代的彩绘陶器的装饰花纹与当时青铜器、漆器上的花纹如出一辙,充分显示了与战国末期文化相近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说是楚文化的延伸,具有时代特色。
釉陶壶陪葬墓园出土汉初人们参考原始青瓷的青釉技艺,在釉中配入含氧化铅物质,施在陶胚上,放入窑中用600℃~800℃的温度烧制,从而制造出熠熠生辉的低温釉陶,因为它的烧成温度低,历史上称之为“软釉陶”。低温釉陶是原始青瓷及我国古代千姿百态的传统瓷器的的前身,它具有不吸水,不易沾染污垢,并耐酸碱腐蚀等优点,故在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阳陵出土的彩釉陶作品以它的釉色光亮度和造形粗犷豪放的优点证明了陶瓷在此时已趋于形成。阳陵考古陈列馆展出的三件软釉彩陶器皿,成形规整,胎质细腻呈灰白色,表面施一层薄釉,匀净光润,为青色或青黄色,这表明釉色是在熟练控制热还原焰中烧成,是汉代软釉陶中的珍品。
翠绿欲滴的釉陶鼎:圆形、敛口,器身矮胖呈圆球形。圜底,盖为圆形,盖口以子母口扣合。腹下三足,器身中部有两个兽首衔环之耳。这件釉陶鼎釉色光亮,肥壮丰满,器物肩部饰有浅浮雕的动物、山峦、人物狩猎图案,过渡自然,美奂美仑,釉层轻盈而不透明,青中泛绿,具有碧玉的质感,堪称佳作。
灿黄如金的彩釉陶锺:器形丰满,敞口、鼓腹,腹上有一对铺首,下有圈足。金黄色的彩釉呈流动状。这种釉彩的陶器是通过在釉层中挂彩,烧成以后,釉层里出现黄褐色彩带,彩带飘然流动如画龙点睛,使器物更加传神。
长颈彩陶瓶:酱黄色,釉层凝厚,莹而不透,光泽温润,器形古朴厚重又不失流转舒畅,极具时代特征。
阳陵出土的软釉陶器皿器形硕大,胎骨厚重,造形端庄浑厚,一派大汉帝国的恢弘气势。使人感到那个时代饱满充溢的精力四处弥漫,仿佛不能被束缚,放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汉代软釉陶开始只有单色釉,在汉景帝时已生产出各色彩釉陶器,有的绿色莹莹,有的光亮如黄金,有的紫红如凝血,不久又出现了复色釉。以往出土的汉代软釉陶器残破者居多,阳陵出土的这几件釉陶器物出土时不仅釉色光亮喜人,且历经两千余年保存完好无损。
汉代软釉陶的瓷质虽然还很粗糙,但它却是后世与人类日常关系密切的各类瓷器的鼻祖,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闪耀的曙光。汉代软釉陶出现和发展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取代青铜器应用于汉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先是烧制丰富多彩的各种生活用具,逐渐有了人物、动物、神怪等俑类艺术作品。接着应用于建筑行业,制造出釉面砖、琉璃瓦或各种大型建筑构件。并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的出现在工艺上奠定了基础,又衍生出光辉灿烂的多种陶瓷文化。至此,人类用火与黏土谱写出文明史上永无止境的篇章。
阳陵陈列馆展出的西汉早期的软釉陶器,在造形、纹饰、配色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感、生活观以及美术宗教观。这几件精美的汉代陶器,即使在明清时期的光滑妩媚的细薄瓷器群中展示也毫不逊色,且能以其朴实古典的美感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