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1910年,陕西省高等学堂教习、日本人足立喜六对包括阳陵在内的西汉诸帝陵、汉长安城等进行初步的考古调查。
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学者先后以“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史地考察团”、“陕西考古会”等名义,对包括阳陵在内的西汉诸帝陵、汉长安城进行了考古调查。
1933年,足立喜六的《长安史迹研究》在日本刊行,其中“汉代陵墓”一章是最早关于阳陵的考古调查资料。
1972年,陕西省博物馆杜葆仁发掘位于阳陵西北的刑徒墓地,揭开了阳陵发掘工作的序幕。
1978年,咸阳市博物馆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等对阳陵进行了地面考古调查。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考古调查。
1980年3月,杜葆仁发表《西汉诸陵位置考》;1982年,刘庆柱、李毓芳发表《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确定了汉阳陵帝陵、后陵的具体位置。
1980年3月,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发表《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
1987年,刘庆柱、李毓芳出版《西汉十一陵》。
199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至咸阳机场高速公路修建的考古钻探中,发现阳陵从葬坑数座并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彩绘裸体俑,发现南区从葬坑24座。
1991年3月,阳陵考古队对南区从葬坑的16、17、20~23号六座从葬坑开始进行科学发掘。
1991年春,阳陵考古队1990年对南区从葬坑的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2年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一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16、17号坑发掘成果。
1992年,《中国汉阳陵彩俑》刊行。
1994年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二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20~23号坑发掘成果。
1995年1月,陕西省考古所重新组建阳陵考古队。
1995年6月,陕西省测绘局董鸿闻等《阳陵罗经石的实测和研究》一文发表,提出阳陵罗经石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测绘标石。
1995年8月,阳陵队抢救性发掘位于陪葬墓区附近的唐秋官尚书李晦墓,出土墓志、壁画、石椁、三彩等珍贵文物近200件。
1995年11月,阳陵队发掘南区从葬坑10号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绘裸体武士俑。
1997年3月,阳陵队对阳陵帝陵南阙门进行了发掘,发现南阙门的建筑形式为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
1997年6月开始,为配合高陵泾河园区的建设,阳陵队对陵园陪葬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发现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并发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1997年10月,阳陵队与斯洛文尼亚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在阳陵南区8号从葬坑(局部)进行了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1998年春,阳陵队对帝陵陵园进行了钻探,发现景帝陵是以东墓道为主,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同时发现陵园内围绕封土有从葬坑86座。
1998年秋,阳陵队对后陵陵园进行了钻探,发现后陵亦为“亚”字形,同时还发现从葬坑31座。
1998年7月,阳陵队试掘帝陵东侧第13号从葬坑东端部分,发现大批羊、猪、狗等陶塑动物。
1999年2月,阳陵队正式发掘帝陵东侧11号~21号从葬坑。
1999年7月,阳陵队在帝陵陵园西北角和东北角进行试掘,发现砖石混建排水渠两条、夯土城墙两段。
1999年8月,阳陵队为配合陵园内道路的修建,清理南区18号从葬坑。
1999年9月,阳陵队试掘罗经石遗址,发现夯土台基、砖铺回廊、卵石散水及四神空心砖、玉器等遗迹、遗物。
1999年11月,阳陵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汉景帝阳陵发现陪葬墓园》、《汉阳陵陵园内发现大批从葬坑、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等文发表。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汉阳陵》图册刊行。对阳陵五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简略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