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欢喜宫中凤凰儿

  1917年11月19日,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的欢喜宫主人莫蒂拉尔的长子潘迪特·贾瓦哈拉英迪拉·甘地像尔·尼赫鲁和儿媳卡麦拉要为人父母了。尼赫鲁一家盼望着家里生个男孩,以便传宗接代。尼赫鲁家族不仅是印度一个威镇四方的大家族,在世界近代史上也算是名声显赫。在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多元、种姓复杂的国家中,尼赫鲁家族属于高文化层次、高种姓的上等门户。他们经济富有,社会地位高贵,家族中多数成员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梵文及法律等,学识渊博,志向远大,争强好胜。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奶奶第一个从产房走出,她对婴儿的到来大失所望。但莫蒂拉尔一眼就读懂了她的面部表情,随即扯开嗓门说:“哈拉尔的这个女儿可能胜过1000个儿子!”尽管这么说,但莫蒂拉尔对自己的独生子生了个女孩,内心还是有几分失落。尼赫鲁比他父亲更开明些,他听说妻子生了个女儿,还是很高兴的。尼赫鲁在家人为他的女儿起名“英迪拉”的前边加上“普里雅达希妮”,意思是“美丽的”,可见他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喜爱。家人都亲昵地称英迪拉为“英杜”。小英杜在欢喜宫里受到呵护备至的宠爱,特别是爷爷莫蒂拉尔,他虽竭力倡导对孩子教育必须严格,但对英杜却十分迁就;奶奶对这个小孙女更是偏心袒护。英迪拉自幼聪明伶俐,妩媚动人,被视为家中一颗掌上明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幼小的心灵上开始留下了不悦和伤痛。姑姑们不大喜欢英迪拉母女,她们常在私下说英迪拉母亲卡麦拉的坏话,还嫌英迪拉长得干瘪瘦小不好看。这使幼小的英迪拉自尊心大伤,为妈妈在这个大家庭中受气而深感不平,性格慢慢地变得沉默内向起来。从此,英迪拉与姑姑在感情上结下疙瘩,直到她离开人世,这个疙瘩都没得到彻底解开。后来,由于英迪拉的爷爷和父亲因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而先后被捕入狱,小英迪拉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从小就接触到很多赫赫有名的民族解放先驱人物,培养了她的爱国心。因此她儿时就脱下了华美的巴黎绣花洋装,与妈妈一样穿上自家纺织的十分粗糙的印度土布,以表示她的爱国热情。这不是一个寻常孩子所能做到的。英迪拉在童年时期就充满幻想,想成为法兰西的巾帼英雄贞德那样的人物。长大成人后,她曾对记者说过,她一生崇拜两个人,即圣雄甘地和圣女贞德。她说圣雄甘地给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思想和才智,而贞德则给了她人生的意义与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英迪拉表现出了更强的个性,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展现自我。1930年,圣雄甘地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如火如荼地展开,当时年仅13岁的英迪拉就提出要加入国大党,因为年龄不足18岁,没有被接纳。但她并不气馁,自己组织了有上千名儿童参加的“猴子队”。这在许多大人眼里不过是个儿戏,但英迪拉可把这当做正事。她说,“猴子队”功不可没,在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中做了许多工作,起了成年人起不到的作用。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尼赫鲁对于自己的独生女儿宠爱备至,但在教育问题上却毫不含糊。无论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对英迪拉的学习总是抓得很紧,对她的文化知识、性格与政治意识的培养更是十分重视。在英迪拉5岁时,尼赫鲁就从监狱里给他的父亲莫蒂拉尔写信,希望家人抓紧安排她做功课,从小养成她爱学习的习惯。在为英迪拉选择学校的问题上,这对父女之间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父女俩达成妥协:英迪拉不去上学,请家庭教师上门授课。英迪拉启蒙教育问题经过一场家庭争执后刚安排妥当,不料,母亲卡麦拉得了肺结核病,印度国内治不了,只好到欧洲去检查治疗。英迪拉随父母一起到了日内瓦,开始接触西方世界,接受西方教育,先后进入日内瓦国际学校和贝克斯新闻学校。她很喜欢这两所学校,并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她学习认真,遵规守纪,尼赫鲁对英迪拉的在校表现非常满意。这一段时间,母亲接受治疗,父亲几乎每天接送女儿上学,寒假带她去滑雪。英迪拉把这一段时光看做是她一生中最可贵、最快乐,也是最难忘的经历。1927年12月,尼赫鲁一家三口回到印度,英迪拉又被送进一所教会学校。

这里的学生多是英印混血儿,担任教师的修女们又多为德国人,以至于整个学校的气氛比较亲英,甚至反对学生举行印度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这样的学校令爱国情深的英迪拉非常讨厌。后来,英迪拉又被尼赫鲁送进浦那学生自立学校,这所学校条件一般,校舍年久失修,学生伙食比较差。来到这里的英迪拉举目无亲,特别怀念十分疼爱自己的刚刚过世的爷爷,想念久卧病榻的妈妈,更牵挂再次入狱的父亲。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强忍了悲痛与伤感,努力适应学校生活。不久,她的大姑姑也被捕入狱,姑姑的三个女儿也送到浦那学校,英迪拉不得不担当起“家长”的角色,照顾三个堂妹的生活与学习。经过这一番磨炼,英迪拉变得更坚强和能干了。1934年,英迪拉进入位于孟加拉省桑蒂尼克坦的国际大学,这所大学是由印度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她很喜欢这所大学,这里是她离开日内瓦返回印度后让人最满意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除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外,还有充足的时间专修印度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古典艺术。泰戈尔当时已是73岁的高龄,他是一位热爱祖国,又具有世界胸怀的伟人,大胆地提出“天下一家人,四海皆兄弟”的口号。他办学的宗旨是将本校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因此,英迪拉到国际大学后,把泰戈尔当做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可惜没过多久,为了陪母亲去欧洲治疗,英迪拉不得不离开只待了一年的国际大学。1936年,母亲离开人世,英迪拉悲痛欲绝。每当她回忆失去母爱那种伤痛时,总说这是永远也难以弥补的。英迪拉按照自己的意愿于1939年2月考取了牛津大学,4月进入该校的萨默维尔学院攻读历史和人类学,也学习了行政管理和法语,阅读了大量艺术、考古、建筑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英迪拉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成绩一般,有两次考试不及格,而且她还没拿到学位就回印度了。当时仍在狱中的尼赫鲁以为女儿是为了他而中途辍学的,对此感到有些失望。可是英迪拉认为学校教育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惟一标准。家庭、社会对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说丘吉尔(英国首相)在学校时成绩就很坏,然而却成为了英国的伟大人物,也是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的确,就拿英迪拉来说,她从家庭所受的教育,对她的成长与成功,以及日后登上一国权力顶峰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学校都不能替代的。拿身陷囹圄中的尼赫鲁给英迪拉写的200多封家书来说,就是一部极全面的教科书。英迪拉也称这些信件使她对真实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她的人生观形成大有裨益,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能比拟的。尼赫鲁在狱外时,更不惜时间对女儿进行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她的政治悟性,一有机会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讲述世界奇闻、各国概况、人生哲学,带她参观各地名胜古迹,并亲自讲解,还鼓励她充分利用欢喜宫内的大量藏书。这些书籍对她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大有帮助,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而且,由于尼赫鲁家族的社会地位,使英迪拉从小就见多识广,有机会接触印度各界人物甚至世界名流。除了圣雄甘地和泰戈尔外,在欧洲她还会晤过罗曼·罗兰、萧伯纳、爱因斯坦和英国工党的许多要员。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