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像只受伤的小狗般在屋里到处走,有时便哭起来。她父母很担忧,问她原因,而她只回答:“没事”。她怎么能告诉他们,她已无法自拔地初坠爱河,可是她的“白马王子”却甚至不知道有她这么一个人!后来,她父亲坐下来握着她的手,慈爱地问她,终于知道了她郁郁不乐的原因。父亲温和、简单地谈人生和爱,又安慰她。那时她才6岁。
“我从没有忘记过那个时刻,”嘉芙莲说,“我常回想那件事,并且奇怪为什么他没有笑我,反而用庄重态度对我,关心我的感受。”
嘉芙莲的父亲罗伯特从来没有上过父亲之道一类的课程,他只是向女儿表露了对她的爱,肯花时间陪她,尽量从她的角度看世界而已。事实上,没有比这更好的为父之道了。
“关于抚育孩子,父亲有独特的作用和特殊的力量。”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深入研究过100个快乐家庭之后指出,以互相信任、真诚和无条件的爱等根本原则作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念,仍是抚育儿女的成功要诀。在这方面,父亲往往有独到之处。
父爱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则需要培养。但无论如何,父爱能对成长中的儿童产生持久、积极的作用,令儿童受益极大。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际的经验,阐释孩子最希望父亲怎样待他们。
一、对孩子表露爱意
一位家庭教师说他做家庭辅导工作时,最常听到的一个愿望就是孩子说:“我但愿爸爸告诉我或用行动向我表示他真爱我。”幼教老师和心理学家等常会遇到与这大同小异的各式各样问题:子女——通常是已成年人——渴望父亲对他们多表露爱意。“我怀疑父亲不爱我,”作家华特写道,“但就我记忆所及,他从未搂抱过我或亲吻过我,也从未说过爱我。”
对孩子明显表示爱他们,能使他们得到所需要的保证和鼓励。而这道理反过来对父亲也适用。动机心理学家西格有一天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在装配一辆买给4岁儿子汤姆的三轮车时,因为有枚螺钉怎样都旋不进螺帽,他越来越不耐烦。他正欲放弃,在旁看着的汤姆突然脱口说道:“爸爸,我真的好爱你!”不用说,西格终于把三轮车装配好了。专家研究发现:在关系融洽的家庭里,父亲即使不善于对孩子表露情感,也总会尽力表达。有些人总觉得难以启齿,便在信上、卡片上或孩子所绘画的背面用文字表达。有位精于作曲的父亲为孩子谱写歌曲,借此告诉孩子他爱他们。
此外,做父亲的可以参考一位母亲的做法。这位母亲知道孩子不愿意她在大庭广众之中对他们表露爱意,于是想出一种只有她孩子知道的暗号。孩子要参加运动比赛或其他学校活动时,她会紧捏孩子的肩膀一下,意思是“我爱你”。
对妻子表露爱意,也是父亲向孩子表示爱的一种重要“替代”方式。专家的研究一再证明:夫妇互相公开表露爱意,最能令孩子感到放心和精神稳定。
二、肯花时间陪孩子
父亲能给予孩子两种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爱和时间。但可惜的是,这两种东西往往正是他们最少给的。有些时候,孩子会硬是只要父亲,什么别的人都不要。“如果父亲肯陪孩子,孩子是会清楚记得的。”郭兰迪说:“孩子脑海中有关父亲的重要记忆,有些来自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
作家苏珊回忆说:“我小时候,夏天常在黄昏前随父亲到后花园倾谈,直到母亲叫我们回去吃饭为止。我从没听过他说‘别烦我’。”
东肯塔基大学的一位田径总教练李克工作繁忙,经常要出门,丢下妻子和儿子考雷。“在宾夕法尼亚州那段日子,我对父亲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带我去打猎。他不是很爱运动的人,然而那样我们就可以在一起。我们俩毋需讲许多话。不过,我们一起在林中的那些时刻美妙极了。”考雷说。李克在家的时候总是尽量腾出时间来陪儿子,例如和儿子一起在后院打篮球或一起出门。1991年夏天,他们俩曾一起乘车遍游科罗拉多州。
三、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这是做父亲最容易忽略的一点。只要回想你自己的童年,你就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事情会在孩子眼中显得神秘、可怕或可笑。
已忘记了孩子如何看世界的父亲,常会觉得大惑不解。比方说,他们给女儿买了一件昂贵玩具,却发现女儿竟然拿着装玩具的那个盒子玩上半天——这是因为在她眼里那不是个盒子,而是个城堡。父亲着实应该记得孩子的玩具货车是驿站马车,孩子的床是太空船。
孩子有时会对世间一些事十分执著,父亲应该记着这一点。获普利策奖的作家狄拉德在所著《一个美国人的童年》一书中,讲述她5岁时如何在屋后小巷里用冰棒的棍掘出一枚1919年的硬币。她父亲向她解释:“飞逝的时间埋藏了这铜板。泥土常会把事物堆埋起来。”女孩的反应如何?“我决定终生致力于挖掘宝藏,在我用冰棒掘起了所有挖出的一层层宝藏后,我会改用铲子挖掘好东西:一层层闪亮的西班牙金币。”
墨顿教授有一次带4岁儿子加伯利尔到芬威公园球场看波士顿棒球队练球,满以为将会有一番美妙的亲子感受。但击球练习一结束,加伯利尔就立刻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墨顿没有想到这个4岁的小孩子原来对这种深为美国人所喜爱的运动不感兴趣。他怀着“很不高兴的心情”和儿子离开了球场。驾车回家途中,经过波士顿科学图书馆时,墨顿记得儿子上次到这里时玩得很开心,十分渴望再去一次。这男孩子从一个展览馆走到另一个展览馆,“他每次一有什么新发现,便叫我过去,他很兴奋,想我和他共享。”墨顿说。后来墨顿认为这一天很有意义,因为懂得了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之后,他决定最好方法就是“放弃自以为是的想法。”
四、要规定限度
有些父母不愿训导孩子守纪律。其实,他们忘记了孩子对纪律和自由有一种直觉。英国演员约翰·克里思说,他从女儿那里知道“小孩的确鄙视不能维持秩序的老师”。他在思考孩子对行为规矩的看法时,这样想象:“一个孩子在完全陌生的漆黑房间里,坐在房中央一张椅子上。在他知道墙壁——即空间的极限——在哪里以前,他不会充满好奇而毫无恐惧地到处摸索。”
纪律是一种强硬和要冒风险的示爱方式,因为孩子通常是抗拒执行纪律的人。然而一位专家研究显示,如果出发点是爱,公平地要求孩子遵守纪律,对孩子是有好处的,而孩子也会承认这点。
育儿专家詹姆斯·道白林说,做父亲的“不敢执行纪律”,到最后唯有惩罚孩子。他又说,惩罚是对付孩子,纪律则是爱护孩子——当然其中也牵涉到惩罚。但纪律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目的非常明显,而且充满了爱。做父亲的要记得“纪律是父亲能给予孩子最富爱心最持久的礼物之一”。不论是“不准出去”一星期还是避重就轻地打几下,以爱为出发点而执行纪律是为了要让孩子接受教训。
谐星比尔·科士比讲述他怎样教训儿子:他那12岁的儿子“有了个新嗜好,就是撒谎,而且高明无比,简直成了一种艺术”。后来,科士比终于在电话里告诉儿子:“我星期四回到家时,一定要踢你的P股。”他回到家后,先跟儿子“谈了一会”,然后他遵守承诺避重就轻的惩罚了儿子,儿子号啕大哭起来。
“你明白我要你以后不再撒谎了吗?”科士比问。他儿子含泪说明白了。“很好,你可以走了,”科士比说。但当儿子转身离去时,他又踢了儿子一下。他儿子回过头来瞧着他,露出觉得被骗的神情。科士比说:“对不起,我撒谎,你要我再向你撒谎吗?”
“爸爸,不要,”儿子答道。科士比说,直到今天,他儿子都没有再向他或他的妻子撒谎。他写到:“我知道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认为‘踢P股’是倒退到石器时代,但石器时代的孩子可能更听话。”曾受出于爱心的惩戒而不是遭受毒打的儿童,在回想父母对他们施加体罚时,很少心怀怨恨。心理学家研究过的100个融洽家庭中,约有70个在执行纪律时曾使用某种形式的体罚。在这些家庭里的儿童,都被他们的教师认为“在心理上比较成熟和敏感”。
怎样才算是好父亲?那很难确定,但孩子心里都有数。在医院儿童病房里当护士的南苯·卡路塞丝说:“儿童极度疼痛或临死时,常要父亲在身边。”最近有一名快要死亡的小男孩很肯定地对她母亲说,他要父亲来陪他,他爱母亲,但希望父亲在身边。
“尽管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孩子会觉得与父亲在一起才有安全感。不管你对这一点的看法怎样,孩子天生需要父亲,这是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