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咬紧牙关,做出自己的品牌

  商品有商品的品牌,一个人立足社会靠的也是个人的品牌,是货真价实还是假冒伪劣完全是自己一步步行动的结果。曾国藩年少时就咬紧牙关,以为国之藩为己任,最终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1)当掉衣服买回一箱书

  曾国藩说,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圣人,做豪杰。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吗?他又何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古书上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我想得到仁,这仁也就到了。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家国之变,但在其立志求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不能不提,那就是当衣买书。封建时代,即使你是个济世之才,要想建功立业也要走八股取仕这条路,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初时跟从父亲曾麟书念书,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有什么秘诀可以传授给儿子,但他也自有一套方法,那便是不厌其烦地砺其志,耐心指导,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不论睡在床上,或走在路上,曾麟书都要考一考儿子的功课,一定要曾国藩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他才满意。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很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子弟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曾国藩是个砺志聪明的人,而且记忆力很强。据说9岁已读完了五经,开始学做八股文章了。14岁那年,有位衡阳廪生欧阳凝祉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十分赞赏。欧阳先生是衡州府八股文章的能手之一,能赢得他的称许,颇不容易。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欧阳凝祉又出了一道诗题,叫曾国藩当场做律诗一首。诗成,欧阳凝祉大为惊喜,认为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当下便将女儿许配给了曾国藩。曾国藩除了继续苦学八股诗文之外,曾麟书还教他读些史记、文选之类。道光五年(1825年),曾国藩参加长沙府试(童子府试),居然得了第七名。

  曾麟书感到这孩子的确是可造之材,决心好好培养。但他又觉得,自己连考十几次秀才不中,若让曾国藩继续跟在身边,恐怕会误了孩子的前途。无奈中,听说衡阳有位汪觉庵,八股试贴教得极好,于是便把曾国藩送到了汪先生设立的唐氏家塾去念书。之后又回到本县的涟滨书院继续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识果然大有进步。道光十三年(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参加科试,竟补上了县学生员。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省城岳麓书院读书。是年,乡试得中举人。这年冬天,曾国藩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独自北上,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但这次却名落孙山。可巧,这年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照例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机会。但从湘乡到北京,千里迢迢,来回的路费不少。曾国藩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决定在京留住一年,等待参加明年的恩科会试。好在京师有一所“长沙会馆”,长沙府的应试举子住在里面,花费极少。曾国藩在北京居住一年多,眼界渐广。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对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觉得可以任意发挥见解的古文,远比那拾古人唾余而又缚手缚足的八股文,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26岁,将来的机会还多,因此,这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放榜后,曾国藩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返乡了。这时,他身边的盘费已经所剩无几。因此路过淮宁时,他便向同乡、任知县的易作梅借了一百两银子。但经过金陵的时候,他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忍释,一问价钱,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从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而随身所带的一些冬衣,这时也穿不着,不如索性当了,也可凑足回家的盘费。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到家以后,曾麟书见他花了上百两银子,买了几箱书回来;带去的衣箱,都装满了书,衣服却不见了,待他问明缘故以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高兴地鼓励儿子说:“你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欠款。但望你要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

  (2)在庸俗的环境中保持清醒

  常人与成功者的区别之一就是,常人在常人的环境中按大多数常人的方式行事,而事有大成者却往往身处常人的大环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道光十八年,又值三年大比。但曾国藩家中为了上次的进京会试和偿还易家借款,此时已无余款可供再度进京的旅费。幸得亲戚族人帮忙,借来三十三吊钱,曾国藩才得以成行。到得北京后,只剩下三吊。倘若这一科再不中,少不得又要举债回家了。那时像这样苦的考生真是不多。三月礼部会试,曾国藩得中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都很优异。引见皇帝之后,年仅28岁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科举时代的翰林,号称“清要词臣”,前途最是远大。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总督、巡抚,绝大多数都出身翰林院。很多人到了翰林这个位置,已不必在书本上用太多的工夫,只消钻钻门路,顶多做做诗赋日课,便可坐等散馆授官了。曾国藩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在京10余年勤读史书,倒培养出一股“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志气来。为此,他将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寓“为国藩篱”之意。并做五句箴言。

  ①立志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兴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②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齐明,以凝汝命;汝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汝,天罚昭昭。

  ③主静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④谨言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汝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汝贾欺;笑者鄙汝,虽矢犹疑。忧悔既丛,铭以自改;铭而复蹈,嗟汝既耄!

  ⑤有恒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徒。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从这五句箴言中,足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抱负。他首先立志,要荷道以躬,要与之以言。就是说要以己身,担当中国的道统。在人生过程中,不论遭遇任何艰难险阻,只要神定不慑,谁敢予侮?曾国藩的倔强精神,由此可见。德业之进,全靠有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这五句箴言,我们均可作为座右铭,青年人读之思之行之,必然受益无穷。志已立定,便要付诸实践。因此曾国藩自入翰林院任侍郎后,仍在不懈地努力读书。为此,他曾自立课程十二条,悉力以赴。同时,他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莫不分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而且,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他开始写日记。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就此一端,已可看出曾国藩毅力的一斑了。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还要自己规定功课,按日施行,这种自律精神,不仅在今日很少见到,即使在古人中,亦很难得。而这种自强不息的努力,恰是曾国藩成功的基本条件。

  有志向的人和没有志向的人不一样,不仅是想象上的不一样,而且也是事实上的不一样。立志就是把这两类人区别开来的方式。然而,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的,尤其是在对平庸、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曾国藩就是在庸俗的环境中醒悟的。有一年,曾国藩曾深有感触:“《礼记》中说,君子庄敬日强。我天天过得很安逸、也很放纵,于是,人也就一天天地衰颓下来。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由此可知,千言万语,首先在于确立志向。这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正好33岁。从他当衣买书、功成而用功不辍可以看出,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无论是低微鄙陋时,还是温柔富贵中都自立自强,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安逸可以消磨人。有人奋斗是因为他的环境艰苦,一旦条件改善了,他也就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了。曾国藩能在安适中省克自强实在令人感佩!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