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古代美洲文明的文化遗产

  1。文学、戏剧主要是通过口头传说流传下来、征服后被整理成拉丁文字形式的诗歌、戏剧和神化传说。著名的有一是《波波尔·乌》又名《公社书》或《基切民族书》,属于玛雅-基切族文化,叙述了创造世界、人类起源的神话,基切部族兴起的英雄事迹,以及基切历代统治者的系谱,一直到16世纪中叶为止。二是《契兰·巴兰之书》,意为“美洲虎的预言”,是一部体裁混杂的文集,以叙述宗教礼仪和预言为主,兼及天文、历史、文学和医药的内容。三是印加人的戏剧《奥利扬泰》,歌颂了印加王帕查库蒂时期的武士奥利扬泰的英勇事迹,他追求真理和纯洁的爱情,敢于反抗印加王室权贵和大祭司们的专横暴戾,表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敢精神。该剧感情丰富,结构完整,富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充满生活气息,是印加文学艺术的瑰宝。四是《拉比纳尔武士》,是玛雅-基切族人创作的一部古代剧作,讲述的是拉比纳尔部落的武士与基切武士交战,拉比纳尔武士战胜基切武士,并将他俘虏,经审问后处死献祭的故事。此剧反映了当时基切人的宗教和社会情况。

  2。音乐、舞蹈音乐、舞蹈、歌曲这三位一体的艺术在古代印第安文明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多数舞蹈与拜神祭神和祈祷风调雨顺有关,如阿兹特克人的四月的敬献粮食舞、八月的武士舞和玉米神舞,九月的太阳神舞,十二月的火神舞。凡与动物有关的舞蹈大多带有崇拜图腾的意义。另外还有相当娱乐性的和融入杂技及高跷的竞技性舞蹈。舞蹈的形式主要是集体舞,步伐比较单调,走步、迈步、踏步和跳跃。舞蹈的乐曲或歌曲旋律平淡舒缓,节奏自由,风格肃穆庄严。伴奏乐器主要是立式大鼓“乌埃乌埃特”、簧片琴“特波纳斯特里”、骨笛、螺号、排箫、刮器、沙球和脚环等。衣饰华丽鲜艳,常蒙兽皮,饰羽毛、羽冠和花环。弓、箭、矛、盾、花束、玉米秸秆、彩带等常被用作道具。舞蹈艺术的特点是质朴、稳健、豪放。

  3。建筑印第安人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和城市建筑上。在中美洲,特奥蒂瓦坎的太阳神庙表现出了建筑设计上的艺术构思和灵巧技艺。站在巨大石阶下的印第安人,看不到位于神庙顶端的宗教人物雕像,但却能看到一级一级的台阶向上延伸,犹如伸向无限的高空,表现出对无限高度和无限空间的幻想。而该城的平面图的设计,是把总体布局与无限高度感融为一体,就连埃及的金字塔也没有建造的如此精细。阿兹特克人建造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到处是神庙、宫殿、广场、花园和四通八达的大道,殖民者到来后被惊得目瞪口呆,西班牙编年史家写到,没有一座西班牙城市可以与阿兹特克人的首都媲美。实际上,该城的雄伟壮丽胜过当时欧洲大部分的城市。如果说特奥蒂瓦坎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具有粗犷雄伟的特征的话,那么玛雅人的建筑则带有玲珑秀美的特点。玛雅人建造的神庙、金字塔、宫殿等,是凝固的数学和艺术,其数量和质量都令人为之感叹。蕴含精巧数学构思的尖拱门造型是玛雅人特有的。在南美洲,建筑的巍峨壮观鲜明地表现在公共建筑物上,风格由于时间、空间和想像力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在前印加文明的沿海地区,有奇穆王国都城昌昌遗址、特鲁希略附近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在山区则有蒂亚瓦纳科文明的太阳神庙和太阳门。印加人则以巨石建筑而闻名,他们智能地采用凸凹面相扣的叠石法使巨石之间咬合得严丝合缝。库斯科中心广场的科里坎查神庙、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和萨卡萨瓦曼古堡是这种建筑的代表。后者建堡的巨石中有一块竟高8米、厚3。6米,重约200吨。

  4。雕刻和绘画艺术。印第安人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堪称人类古代文明的奇葩。雕刻是当时建筑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宗教和公共建筑物的墙壁上一般都装饰有大量的高浮雕和浅浮雕。比较著名的有奥尔梅克文化的巨大石雕人头像,托尔特克文化的武士神像和神庙墙壁上的浅浮雕,特奥蒂瓦坎文化的羽蛇神头像,阿兹特克人的太阳石日历,玛雅人的巨大石雕人像石碑和各种浅浮雕造型。其中玛雅人的雕刻艺术水平最为高超,具有构图巧妙、匀称,凸纹深刻、圆润等特点。绘画方面,玛雅人的成就也最突出,当时的一些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绘画画在墙壁和陶器等物品上,场面最壮观内容最丰富的是在波南帕克神庙的壁画,描画了战争和将俘虏用作人祭的场面,色彩缤纷绚丽、人物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美的巨幅地画,在今秘鲁纳斯卡的戈壁滩上纵横交错地散落着巨大的动物图案,如鹰、蜂鸟、狗、猴子、鲸、蜘蛛、蜥蜴、鱼等等,还有树、人等图案和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鹰的翼展120米左右,身长300米。最大的图形占地5平方公里。这些地画至今令人赞叹和迷惑不解。在珠宝、陶器和编织物方面,印加人的技艺高超精湛,在新大陆很难找到与之媲美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织物色彩绚丽,织工精细,图案变化多姿。色彩有近200种之多,图案多为动物、植物、人像、几何图形,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织物品种很多,有单层布、双层布和多层布。他们的某些织物至今仍无人胜过。因此,这些织物被称作世界纺织品的奇迹。

  5。语言文字玛雅人发明了象形文字,据考证有850多个书写符号,词汇3万余个。象形文字大多写在用树皮制成的纸上、刻在石碑和墙壁上,还有雕在玉器、贝壳上或绘在陶器上。其中古书抄本已经被西班牙人烧毁,仅存三部,即马德里本、巴黎本和德国的德累斯顿本。其内容除了天文、历法、神话外,也有历史记载。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尤瓦克诺罗佐夫提出,玛雅文字与中文类似,兼有象形和记音两种功能。通过这些文字,考古学者对玛雅文明的认识不断加深。阿兹特克人也创造了一种类似的象形文字,但比较粗糙,他们已经会造纸,并用于书写。印加人没有文字,他们主要靠口头传播文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帮助记忆。但印加人与前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从15世纪中叶起,将克丘亚语作为普通话在印加全境推广,不仅各地贵族子弟到库斯科学习,政府还派教师到边远地区教授。克丘亚语也是一种行政语言,不懂克丘亚语的人不能担任公职。这种做法在别的美洲文明中是不曾有的。

  6。科学当时的科学主要同为农事服务的天文、历法联系在一起。这方面的成就,玛雅人最为突出。玛雅人的数学很发达,比欧洲人早800年将零的概念引入了数学,他们用三个符号记数“贝壳”表示零或×20,点代表1,横棒代表5,采用20进位法,以这一记数体系能进行多位数数字的计算。借助数学上的深刻认识,他们的天文和历法也相当发达,通过对太阳运行的观察,确定一年为365。242天,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结果只差0。0003天,通过对月亮运行的观察,确定每月为29。53020天,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结果只差0。00039天。他们还能准确预测日食及计算金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他们还根据宗教、农事活动和记事的需要,制定出了多种历法,主要有神历、“阿布”haab历和轮回历。神历260天,主卜未来,有20个神灵轮流主司这260天,用这20个神灵与13个数字1~13的玛雅数字相配合轮转,以决定某神主司的日期,260天正好一轮。“阿布”历365天,与现代的阳历相似,但分19个月,前18个月各为20天,最后一个月为5天,日有日神,月有月神,最后1个月的几天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轮回历是神历与阿布历的组合,两者相配轮转,52年为一个轮回,以示天地之复始。受玛雅文化的影响,阿兹特克人也有太阳历和太阴历,前者18个月为一年,每月20天,一年360天,年终另加5天为节庆日,52年为一个周期,每一周期末都要举行盛大的迎新火仪式进行庆祝后者将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和图案,一年260天,52年后与阳历的日子互相弥合,正好完成一个周期。阿兹特克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中心广场树立了一块直径3。6米、重24吨的巨型石日历,上面精致地雕刻了他们的太阳历法,该石现藏于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是墨西哥最有代表性的国宝之一。

  相比之下,印加人在天文知识方面似乎只取得了中等的成就,他们的太阳历为一年365天零6小时,太阴历则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每月都有自己的名称,以相应的节日来区分,与太阳历相差11天左右。他们对日蚀和月蚀现象缺乏认识,认为这是失常现象,每当出现这种现象时他们就奏响乐器,并向天空大叫和哀号,“这种幼稚的想法与阿兹特克人用象形文字描绘在天体图上的真正的知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天体图明确指出了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但印加人的数学有了十进位系统,懂得使用天平秤称东西,而不像阿兹特克人那样以“件”、以“堆”来衡量东西。

  在医学方面,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都已经知道利用草药治病,常用的药物有奎宁、古柯、可可、洋地黄等,并掌握了原始的麻醉技术和外科手术。印加人会通过穿颅术取出骨头碎片或治疗精神病人。在三大文明中,有一点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贵族和祭司阶层垄断了几乎全部的文化活动和知识,祭司在贵族学校里传授有关的课程。阿兹特克和印加尚有教授浅显文化的平民学校,而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则处于近乎专门对贵族子弟“密传”的状态。因此,当殖民者对土著社会采取了消灭贵族和祭司的“斩首”政策之后,许多文化知识也就随之失传了。但毕竟印第安人未被斩尽杀绝,在他们的唇齿之间,在他们的血液之中还是保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

  1少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大量的神话故事及历史传说流传至今,成为拉美文学艺术家创作和灵感的来源。他们从古代印第安文明、民间保存的风俗习惯、本土自然环境中吸取灵感,寻求足以重新确认自己并塑造自我的表达方式。至今拉美已经有5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即智利女诗人加夫列尔·米斯特拉尔1945年,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967年,智利诗人巴勃洛·聂鲁达1971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1991年,他们的作品构思新颖奇特,情节扑朔迷离,技巧精湛娴熟,极其富有生命力,其中所描绘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民族意识和人民的气质,无不具有浓厚的拉美民族文化特色。

  2阿兹特克的纳瓦语和印加的克丘亚语在殖民初期一度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工具,传教士为了完成精神征服的任务,学习土语,并借用阿兹特克的象形文字传播基督教。尽管后来当局推广西班牙语,但至今仍留存了极其繁多的印第安人语言,据统计有800多种,分属100多个语族,如玛雅-基切语族塔诺-阿兹特克语族奇布查语族加勒比语族阿拉瓦克语族图皮-瓜拉尼语族阿劳坎语族巴塔哥尼亚火地岛语族克丘亚语族等等,每一语族中又包含许多方言。其中使用克丘亚语的人数最多,达到1510多万。在长期的多种族共处和融合的历史中,作为官方语言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吸收了不少印第安语言成分。如现代墨西哥的西班牙语中利用了土著语言的很多词汇,它用小词的表达方式和按照一个人的特点起外号的方式都起源于印第安人的礼仪习俗。

  3绘画遗产在拉美现代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被称为“墨西哥的文艺复兴”,以里维拉、奥罗科斯、西凯罗斯壁画三杰的作品为代表,使印第安艺术获得了新生。里维拉在墨西哥国民宫回廊创作的一组壁画,再现了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成了他描画的主人翁。危地马拉的卡洛斯·梅里达是从土著主义风格转向抽象派的著名画家,他采纳了玛雅建筑装饰手段中纷乱的几何图形,在其作品中表现了产生、跳动和消失的一系列符号的动态。他的杰作是表现玛雅-基切人对宇宙起源认识的作品。厄瓜多尔著名画家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从古代印第安人的陶器中获得灵感,并采用它的一种技巧,即将沙子和大理石粉用于绘画,从而取得了那种造型艺术光泽的效果。秘鲁著名画家费尔南多·德希什洛以古代印第安人陶器和编织物上的装饰为基础,运用抽象主义的技法象征性地表现了印加的神话。

  4许多传统的印第安人舞蹈仍然流传在人民生活中,如祭神舞、壳琴舞、草袍舞、蛇舞、鹿舞、飞人舞、克查尔、瓦依诺等。虽然古老的舞蹈已融入了外来文化,但所体现的风格特征及精神气质和他们的先辈是一脉相承的,其舞姿、舞步和风度仍然洋溢着印第安人的信念、尊严、力量和热情。五是许多殖民地和现代建筑都留有土著建筑艺术的烙印,不少现代的建筑装饰中保留了古代印第安人的或美洲动物、植物的形象。拉美建筑师们在汲取当地灵感和景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将建筑和艺术壁画、雕塑、大自然园林、装饰性植物融为一体的建筑格式,成为拉美为世界建筑设计做出的独特贡献。另外,美洲的一些草药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治病时所首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