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多姿多彩的印加古城

  建在低地上的南美大陆古城可称得上是地球上秘藏古代文明最大的宝库,特别是位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成为谜的中心。该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可以通航的淡水湖,海拔约3800米,面积约6900平方千米,最大宽度有46千米。

  根据秘鲁的古代传说,一个名叫孟科沃·卡帕科的人和他的妻子在太古时代从空中飞来降落在的的喀喀湖的两个小岛上,在岛上建造了金、银的宫殿和神庙。特别是供奉太阳神的神庙现已沉入湖底,传说完全是用黄金建造的,宛如太阳从神庙升起一般金光灿烂。但是从天而降的孟科沃·卡帕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或者说真是这个谜一般的人物建造了前印加古代文明古城吗?

  有关的的喀喀湖的另一个惊人事实是阿波罗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从地球上空270公里高处俯瞰时,看到了雄踞在南美大陆上的“美洲虎”,敢情那是安第斯山以及的的喀喀湖的外貌。更令人不解的是它与迄今为止在秘鲁各地遗址上发现的前印加人作为具有超自然智能象征来崇拜的美洲虎神的石像一模一样。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内中另有隐情。按照原来的印加历史学家的定论:公元500~600年左右,前印加人建造了以的的喀喀湖为中心的蒂亚瓦纳科等大城市。公元1200年建立了以库斯科为首都的印加帝国,特别是在公元1438年第九代皇帝帕查库蒂登基后的百年间建立了北自哥伦比亚南到智利的强大帝国。1533年西班牙人皮萨罗率领百余名士兵攻下库斯科,生擒了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帝国转瞬间就被消灭了。自那以后的400年间人们几乎遗忘了印加帝国的存在。直到1911年7月,美国考古学家海拉姆·宾厄姆在库斯科市的北边发现了巨大的山顶城市马丘比丘的遗迹,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印加文明的关心。

  马丘比丘遗址是特意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开辟出来的,建造了约400间石造的房子和漂亮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了2万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神庙祭坛的巨石有大约100吨重,还在山顶垒起了总重几百吨的巨石用做太阳的日晷。

  据此,印加学者认为印加人是不喜欢低地潮湿的高原民族,所以特意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建设巨大的城市。但是1977年在南美玻利维亚的安第斯深山中发现的印加帝国最大城市伊斯坎瓦亚遗址,却是特意在的的喀喀湖北部险峻的山岳地带,在海拔6000米的伊延普山和雷阿尔山脉之间深不可测的“V”字形峡谷的谷底一带海拔1600~1800米建造的,完全打破了以往常规的看法。

  在谷底一带总共有95栋巨大的石造建筑物,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谷底和从峡谷伸出的许多人为建造的石头平台上,最大的平台深400米,宽300米。它们像是耸立在陡峭的悬崖上似的,十分雄伟、险峻。在石造的建筑内还发现了贮存食物或珍宝的地下室。整个遗迹的面积约13公顷,其规模比著名的山顶城市马丘比丘遗址还要大。从已发现的很多家具和梯田来看,这个伊斯坎瓦亚遗址曾经是拥有几万居民和2000常驻士兵的城堡城市。据日本学者寺田推断,这个遗址位于印加帝国的最前方,是防备亚马孙地带的原住民攻击的城堡城市。他说:“由于伊斯坎瓦亚遗址在地形上有其独特性,因此可考虑是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的。但是也不排斥还有其他低地印加古城遗址的存在,如果这样的话,将对印加人从太古时代起就是高原民族的看法提出新的质疑。

  库斯科古城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当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库斯科古城位于海拔3400米之上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城市建于公元1100年,当时主要用于防御、行政和贸易。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辽阔的印加帝国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被重新建造起来,作为帝国的神圣的首都。帝国的社会组织是等级森严,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的城市布局得到保护。

  17世纪,库斯科的经济依赖于波托西的矿山而繁荣,然而1650年的地震使城市遭到破坏而荒芜。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今天科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属于这一时期建造的。

  1790年,整座城市被占领。此后与波托西的矿山息息相关的利马,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库斯科则随着利马的兴起而衰落。

  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线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16世纪,新的城市规划者在印加广场上增加了德阿马斯广场。他们的工作也保护了其他的城市广场和印加棋盘式街道布局。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种的教堂的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

  距库斯科城1。5公里处,有举世闻名的举行“太阳祭”的萨克萨曼圆形古堡。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个巨大的建筑群,从上至下共有3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达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塔楼内有一个温泉。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其他两个正方形塔楼为驻军之处。古堡底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昌昌古城

  昌昌城是奇穆王国的首都,15世纪是该国的鼎盛时期,不久即被印加帝国吞没。这个哥伦布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的规划,反映了其严格的政治和社会策略,城市划分为9个“城堡”或者“宫殿”,都是独立的单位。

  昌昌城建立于公元12世纪,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砖城,那里的人们在远古时代就用黄金装饰建筑物,那里还盛传有些用贵金属制作的植物。

  秘鲁位于安第斯山麓与太平洋之间,在其狭窄的沿海地区并没有石头这一自然资源,所以土砖便是人们造房的材料,所谓土砖就是把泥土在太阳下烤干后制成的砖。而昌昌便是用这种土砖建造起来的一个巨大古城的遗迹所在。

  这座古城曾是人口众多,强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国之都。奇穆帝国的疆土就是从占地约16平方公里的昌昌开始的,随后向沿海地区伸展966公里。

  据考证,这个民族是从12世纪,强大的蒂亚瓦纳科衰落之后,才开始兴起。这个民族有很出色的建造者和工程师,他们还是金属制品的能工巧匠若没有当地人民的聪明才干,昌昌一个如此严重缺水之城,难以幸存。

  城里一些主要的建筑群,都用是各种不同的土砖所造,看上去简单朴实。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有饰有金箔嵌在泥土墙面上的装饰图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已流失多年今天还在传说,昌昌城的有些花园里,曾有过一些植物是用黄金制作出来的。

  关于昌昌城的建立,传说有个名叫内依姆拉普的人,从海上来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后他又往西去了。又传说这城与一条龙有关,而这条龙则创造了太阳与月亮。这种种传说与神话未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明显的是奇穆帝国具有发展社会团体的强烈意识。在昌昌城里许多不同地区都出现排列成矩形的各种建筑物,这无疑是逻辑与秩序的象征。

  昌昌城的中心是庙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个至今保存特别完好的议事厅。24个坐席围着矩形庭院的土墙,看上去很像是个进行辩论会议厅。此厅内部传声效果不同寻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声轻轻说话,都能被听得很清楚这种传声效果,至今仍能得以体现。一些建筑,其中也包括这个议事厅,周围都修筑了防御性的土围墙。除此之外,周围还有巴拉科斯水库,一些居住区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平台等。查珠第堡似乎是昌昌城内10来个分散的建筑群中的一个。它们中有些建筑外面的围墙高达9。1米。

  在其他一些有趣的建筑物中,更突出的是:赫瓦卡·艾斯米拉达绿宝石庙和赫瓦卡·阿克欧爱丽斯彩虹庙。前者是1923年才被发现的。此后两年曾遭暴雨的摧残。该庙宇是金字塔形状的,有两个寺院平台,周围有珍贵的浮雕,雕的是海底生物与鱼类。另一座塔形寺庙是彩虹庙,周围高墙环抱,墙上精心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庙宇的名字同样使人联想起龙或者蛇一般的生物。

  在离特鲁希略不远处,在莫切河附近,人们传说那儿的神先创造了太阳与月亮,然后又创建了昌昌与这些金字塔形状的寺庙。太阳寺似乎更早于奇穆帝国,它属于莫奇卡人所有。据说是公元6世纪的产物。但也有些权威人士称,它建于此后200~300年间。结构是庞大的砖坯建筑,占地140平方米,在23米高处为一平台,平台高18米。月亮寺较近,也建于同时代。建筑学家认为两个寺庙是一个整体,很可能与葬祭有关。此外,还发现一个很大的墓地,那里曾有一些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月亮寺以其壁画著称。有些画的是兵器,如盔甲,武器等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莫奇卡陶器上也能见到,这一点更证实了这些寺庙是属于公元6世纪的建筑物。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

  萨迈帕塔考古学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山上有很多雕刻,相信是古代城镇公元14~16世纪举行仪式的中心,南部山区的山脉构成行政区域和居住区域。城镇居高临下,众多雕刻的岩石是独特的,它见证了史前的传统和信仰,在美洲的其他地方还没有类似的东西。

  “爱尔福厄特”遗址位于玻利维亚境内安第斯山脉的东侧,海拔高度大约在1900米左右;而小城萨迈帕塔遗址则位于科恰班巴市和圣克鲁斯厂中间,这两处遗址大约相距6公里。整个建筑群方圆大约40公顷,1998年12月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委员们将其列为“世界遗产”。

  在最早的记载中,萨迈帕塔就以其广泛分布的红砂岩而扬名。岩石上雕刻着许多别具特色的图画,有运河、盆地,也有楼梯和座椅。这些雕刻画中,两条并列分布的小运河最引人注目:它们沿着一条由东至西的直线相互交错,分布于三条呈菱形的雕刻线之内。在岩石的最东面部分,人们还可以辨认出两个猫科类动物的画像,它们可能是美洲狮,或美洲虎。此外,顺着岩石的南北侧方向,还分布着许多壁龛,而且每一个壁龛的空间都很大,足以容得下一个成年男人。在印加时代,人们猜想这些壁龛能组成一座庙宇。1992与1994~1995年间,受玻利维亚国家考古协会INAR的邀请,波恩大学人类学学院的一组科研人员在艾伯特的带领下,在这处遗址上展开了考古挖掘工作。他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精确地测绘了这里的岩石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构造,并在这块上面生长着浓密的半热带植物的岩石下方,发现了一个考古建筑群。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中,清晰的揭示了印加人举行仪式的中心所在地以及从高原上和东部低地地区迁徙过来的早期居民的住宅遗址。印加人的庙宇遭受摧毁后,西班牙人在岩石的南面建立了一个庭院,作为他们抵御来自苏格兰低地的要塞。“爱尔福厄特”这个词很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个时期。印加帝国还进一步向东扩展,例如,在萨迈帕塔东南大约60公里处,人们发现了一个印加据点,被称之为“福塔雷萨”“LaFortaleza”。它坐落于一个高原上,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印加帝国最东面的占据点。

  蒂瓦纳科考古遗址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遗址:蒂瓦纳科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3500米。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5世纪到9世纪它达到了鼎盛时期。遗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它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

  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安山岩雕琢而成,门框的上下左右均布满了轮廓清晰、刀法雄健的石雕神像和各种花纹图案。太阳门上端正中部分有一个维拉科查太阳神像的浮雕。太阳门上的雕饰最集中地反映了蒂瓦纳科文化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是位于一座巨大的庭院中央的石墓宫地墓。

  特奥蒂瓦坎古城

  墨西哥中央高原古典文化的第一抹曙光出现在公元前200年。一场火山爆发烧毁了大多的集落。而坐落在火山谷地中的特奥蒂瓦坎幸免于难,被称为“诸神之座”。灾后人们纷纷移居这里并在此建造新的城市。公元350~650年间城市迎来全盛时期,人口达20万人,规模居当时美洲大陆之最。现今开掘的古迹面积2。5平方公里,据说这仅是本来规模的1/10,是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重要遗迹。城中地下密如蛛网的排水系统至今尚存。这座曾一度繁荣的古城在8世纪神秘地湮灭,其原因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遗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也使研究印第安文明的考古学家们流连忘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