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1章 曾点

  曾点,姓曾,名点,字子哲。一作曾蒧。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曾参的父亲。生卒年月不详其祖先是夏朝时少康之子曲烈,受封于郁地。春秋时期,邵国被营国灭掉。当时郁氏世子巫公逃奔鲁国,经三传至曾点〔《通志·氏族略》)可见他的家世和孔子很相似:祖先都是贵族,都从别国迁居鲁国,沦落为普通平民。《说苑·立本》篇记载他的儿子曾参“衣弊衣以耕”,《战国策》卷二也说他的妻子亲自织布谋生,说明他家境的清寒。《孟子·尽心下》记载他喜吃羊枣,他的儿子曾参为尽孝心,“不忍食羊枣”。《孟子·离娄上》还说“曾子养曾暂必有酒肉”。说明他儿子是一个地道的孝子。反过来,他对儿子却过分粗暴。《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耘瓜,误断其根。曾哲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曾点师从孔子后,探为先生的道德学问所折服,叫他年纪尚小的儿子僧参也拜师孔子学艺。曾参后来成为孺学大师。曾点本人对孔子关子礼义教化的学问也深有研究。《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他“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说明他痛惜当时的社会不行礼教,试图整修以恢复礼制,与孔子痛心礼崩乐坏而力主克己复礼的思想相一致,因而受到孔子的赞扬在孔门众贤中,曾点虽算不上高材,但亦属狂放之士。孟子曾说:“如琴张、曾哲、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尽心下》)鲁国执政者季武子死后,他没有表现任何悲戚之情,反而“倚其门而歌,(《礼记·擅弓下》),形象地显示出他狂放之态《论语·先进》篇记载曾哲曾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一起陪先生坐在一起,各自讲述自己的志向。曾哲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铿,的一声停止弹琴,站起身来讲述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即是说,在暮春时分,穿好春天便服同五六个少年,六七个童子一起,在沂水旁边洗澡,在舞霉台上吹风纳凉,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这种志向,既反映了曾点所固有的狂放仪态,又说明了曾点向往祥和安乐的太平社会。

  孔子一生推行仁道,但却处处硅壁,以至于发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感叹曾点的志向正好和孔子的失意心情相碰撞,引起孔子的共鸣。孔子因而“啃然叹日:吾与点也丁”,明确表示他赞同曾点的想法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开始,曾点一直作为儒家一重要人物配祭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曾点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封“莱芜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