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忠,姓孔,名忠,字子蔑。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孔子兄孟皮之子相传他在其郎舅南宫敬叔的荐引下,与孔子着名弟子毖子贱同时进人仕途,当上邹县的长官。孔子很清楚自己弟子的底细,他知道孔蔑用心浮躁,学业不精,时常担心其行政效果。后来,他带着几个弟子专门到邹县,一来想检查下子蔑人仕以来有无政绩,二来主要看可以为子蔑提供点什么帮助。进入衙门稍事休息,就问子蔑道:“自任职以来可有没有得失”,子此想了一下,回答说:“侄儿任职到今,没有得着什么,而有三失:一是王道高深未曾学好,难以付诸实践,因而学问不精;二是体禄太少,不能分恤亲戚,因而亲戚日益疏远;三是公事致多,无暇吊死问疾,因而朋友日少”。(《说苑·政理》)孔子听他这样说,心里非常忧虑加上来邹县时的沿途观感,全然不像单父那样井井有条,安乐和睦,心里更为侄儿着急。他稍作考虑,决定从子蔑所谓三失人手,给他补补课。于是对子蔑说:“这三失很容易求得:第一失,只须用心研读有关王道的书籍,必然大有收获;第二失,只须厉行节俭,戒绝奢华捧禄自然有余;第三失,只须办事提高效率,自然有空闲时间与朋友应酬。总之,只要踏实行己,自然会大有收获”。子蔑也因治理邹县役有起色而苦恼,听了叔父一番话,也来了精神。
忙问什么是行己之道?孔子耐心地解释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优”即是说,知道了不去奉行,不如不知道;亲近人又不加信任,不如不亲近;遇到快乐,不能因乐而骄;祸患将至,不能因思考而焦虑。孔子又进一步开导子蔑,为政要“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优,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有之。”即应针对自己不能和不完备的方面虚心学习,作必要的补充。不要拿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去怀疑别人,也不要拿自己的强项凌驾他人之上。终日出言不遗忧,终日行事不遗患。这才是智者的行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蔑对师长的专程帮助和教诲深表感谢,保证按师长的教导实力奉行。至于邹县究竟治理得如何,史料无载,不得详知。从上述材料来看,虽然子蔑的直接言语不多,但从孔子对他因材而施予的教诲,可以看出他的大概。可以说,子蔑虽然凭借亲戚的帮助很早就进人仕途,但由于学问粗疏,致使他行政乏术,许多基本的政治理论都役有掌握清楚,自然谈不上治绩。也许经过孔子多方帮助教育,终有所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被封为“议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郓城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