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创设武举考试,选拔将帅人才。都子仪于弱冠之龄,应考武举及第,得授左卫长上,步入仕途。开元七年,与王氏女成婚。起初十余年,郭子仪在京城任职。开元十五年以后,玲上了漫长的戍边旅程郭子仪出生时,正值李唐王朝历史上的特殊时期—皇太后武则天将国号改唐为周(史称“武周”)。公元690年春天,武则天降其子睿宗(李旦)为皇嗣,自加尊号“圣神皇帝”,改元“天授”,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女人登基称帝,君临万民,乃是破天荒的大事情。武则天称帝时期(690一704),遵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问的成规制度,国家政局基本稳定。朝野上下虽有反对势力,但未能形成大的政治风浪。武则天虽然代唐为周,但她与其子中宗、4宗,其孙玄宗血脉相统,上未弃唐祀,下不绝唐嗣,临终时又去周复唐,是故唐人不视“武周”为伪朝。
武则天在位时的施政措施之一,就是继续并发展了武德、贞观以来的科举选官制度。科举选官不重出身和财产,主要以学识和能力来选拔人才。它以国家典章的形式,将学识才能和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使得中下层“寒士”有希望通过考试竞争,求取功名利禄科举考试“尚文”,以明经、进士二科为主干。考试分为杂文、帖经、策问三场,测验内容是诗赋文章、儒家经典和理政才干。这些显然是执卷吟哦的书生文士们施展手笔的领域。
武则天对于科举制度的贡献,还在于创设了武举考试。武周长安二年(702)正月,朝廷初设武举,考试科目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等项。同时下令民间修习武事,在乡村设置木马或土马,让青少年男子练习骑射技艺。武举考试由尚书省兵部主持,每年孟春举行。其中“长垛”为远距离射箭,箭垛(靶)以木板制成,蒙以画有大小五个圆环的布帛,距离为105步。应考者使用一石之弓,试射30枝箭,成绩按射中环数分为四等。“步射”射草人,也是考箭法。
“骑射”的靶场四周垒有矮墙,墙头上放置用皮子缝制的两只小鹿,都是长五寸,高三寸。应考者使用七斗之弓,驰马而射,两发并中为上等。“马枪”考枪法,在靶场四周矮墙上放置4个木人,头顶各戴一块三寸五分的方板。应考者使用八斤重的丈八长枪,驰马运枪,左右刺击方板,必须做到方板落地而木人不倒,刺中三板、四板为上等。
“负重”考试为负米5解,行20步,即为中第。“翘关”(举重)是将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五分的大门门,连举5次以上为中第“材貌”取身长六尺以上,仪容俊伟,神采焕然堪为统帅者为上等。“言语”考问言辞,以应答详明为中第。
在上述诸科目的考试中,应考者只要有五项达到合格即为及第,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授以官职。武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军官,尤其在于选拔能够担任将帅的人才。
参加科举考试者都是“白身,”(没有官资),一旦科举及第,便具有了“出身”,就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取得“出身”后,才能够参加吏部、兵部每年主持的锉选,担任文、武官职。锉选就是量材授官,吏部主持的称“文选”,兵部主持的称武选气兵部每年的武选,考察才能有五项内容:长垛、骑射、马枪、步射、应对,互有优长,即可取之。其内容与武举考试大致相同。比较奇异有三项内容:一是武艺高强晓勇能战;二是应对详明富有材艺;三是躯干雄伟可为统帅。凡考选成绩优异者登而用之,量授官职。
文、武官员的栓选,经过“三栓三注”几道审查手续之后,便由中书省起草“告身”—做官的凭信(任命状),再由吏、兵二部正式授予候选人。告身上分别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与“尚书兵部告身之印”。凡接受告身者,要亲上殿廷面谢皇帝圣思。皇帝通常要赏赐一些礼物,并于朝堂赐宴,招待这些将任新职的官员们。
玄宗开元四年(716),郭子仪正值弱冠之龄(20岁),仪表伟岸,雄武赳赳,骑射技艺,无人能比。这年春天,他受本州举荐(乡贡),到京城参加武举考试,成绩优异,一举及第,被授予左卫长上官职。唐代人视科举入仕为“正途”引以为荣。青年郭子仪,风华初露,便跻身仕途。可谓春风得意,家门荣段。
开元七年(719),青年军官郭子仪(23岁)与15岁的京兆王氏女结为夫妻。王氏女也是生于官宦之家。她的高祖王长谐,是追随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秦州(甘肃天水)都督,封爵平原郡公,死后追赠荆州大都督,陪葬于唐高祖献陵(陕西三原)。曾祖王德元为银青光禄大夫,曾任唐州(河南泌阳)刺史。祖父王士会,曾任河南府陆浑(河南县)县令。生父王守一,曾任宁王(玄宗长兄李成器)府操,死后追赠充州大都督。郭、王两家联姻,门当户对。一对新人,郎才女貌,甜蜜美满。
郭子仪武举及第后担任的左卫长上职务,从军政指挥系统上,属于宰相管辖的府兵十二卫系统。十二卫系统也称南衙兵气左、右两卫的任务,主要是担任宫内各殿及宫外四周警卫。有关郭子仪在天宝八载(749)之前的生平事迹,两《唐书》本传中记载甚为简略,颜真卿所撰《郭氏家庙碑》文中也是语焉不详。庆幸的是此碑碑阴刻有郭敬之子孙题名录,其中具列郭子仪所历官爵,弥足珍贵。现还录如下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改河南府城皋府别将、又改同州兴德府右果毅左金吾卫知队仗长上、又改汝州鲁阳府折冲知左羽林军长上、又迁桂州都誉府长史充当管经略副使、又改北庭副都护充四镇经略副使、又除左威卫中郎将使、改定远城使本军营田使、又加单于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左厢兵马使、又拜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天宝八载)又拜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本军营田使。根据唐代中央政府对文、武官员的考锉制度来约略推算,郭子仪进人仕途后的起初十余年间,先后在京城长安与河南府(河南洛阳)、同州(陕西大荔)、汝州(河南临汝)境内的折冲军府任职。他的官职级别也由左卫长上(从九品)逐渐升迁到军府长官折冲都尉(正五品)。唐朝前期府兵的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左、右金吾卫是在宫内和城内担负昼夜巡逻职责左、右羽林军属北衙禁军。高宗龙朔二年(662),以太宗时在玄武门所置左、右屯营为基础,增选府兵中的越骑、步射,扩充为左、右羽林军。遇有大朝会时,在殿堂内外执仗警卫;皇帝出行时夹驰道为内仗。由此可知,郭子仪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京师履行宿卫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