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相州溃败

  安庆绪退守孤城,困兽扰斗。史思明发兵南下,救援相州。唐军群龙无首,兵疲师老。史思明奸作机食,待机而战。

  安阳河会战,暴风突起,两军皆溃。唐军全线贵退,损失惨重。

  乾元元年(758)十月,唐军九节度使对相州(河南安阳)形成合围态势。安庆绪困于孤城,兵少无援,危急之下,只好派薛冲围而出,北上范阳,向史思明求救,并许诺解围之后,以大燕皇帝之位相让。史思明一方面早就想取安庆绪而代之,一方面也明白安庆绪一旦覆灭,自己也就成为孤单之势,遂决定发范阳13万兵援救相州。但因唐军兵力强大,居于优势,故而持观望之态,一时未敢轻进,只是先派遣李归仁率领步骑兵1万人,进至谧阳(河北磁县),距相州60余里扎营,遥为安庆绪之声援十一月上旬,唐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攻取魏州(河北大名)。是月十七日,朝廷任命原兵部侍郎萧华为魏州防御使,负责守备。魏州在相州东北约巧0里。唐军攻克此城,既可从侧背对相州构成外围包抄态势,又可据以阻击史思明的援军。

  鉴于整个战局形势,并为奖励克城之功,郭子仪上奏朝廷,请求以崔光远代替萧华,驻守魏州。十二月初五,肃宗放令崔光远兼领魏州刺史。

  这时,史思明已调发范阳叛军分三路南下:一路向邢(河北邢台)、蛊(河北邯郸);一路向冀(河北冀县)、贝(河北清河);一路沿恒水(安阳河)向魏州进兵。唐将崔光远刚到魏州不几天,叛军就兵临城下。

  崔光远派部将李处燥出城迎敌。由于叛军兵多势盛,李处璨连战失利,引兵退回州城。叛军追至城下,扬言道:“李处璨召我们前来,为何不出!”崔光远未审其中有诈,信以为真,将李处璨腰斩处死。李处焕作战晓勇,深受士卒信赖,被错杀之后,士卒顿失斗志。崔光远方才明白自己中了叛军的离间之计。铸成大错。但磋悔已经无济于事,遂弃城脱身南奔津州(河南开封)。十二月二十九日,叛军攻陷魏州,史思明下令屠城。唐军将士及民众被杀3万余人。叛军攻占魏州后。便从东面和北面两个方向上,对唐军构成弧形进通态势。但史思明却又按兵不动了乾元二年(759)正月初一,叛将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告天地,自称大燕圣王,以周挚为行军司马。史思明在魏州按兵不进的意图,被唐军大将李光弼看破,他向监军宦官鱼朝恩4议道:“史思明逗留不前,是想等我军士气松懈后,再以精锐之兵进行突然袭击。我请求与朔方军一同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鉴于两年前的嘉山失败,必定不敢轻易出战。这样一来,双方对峙将会旷日持久。相州城下我各路大军加紧攻击,一旦相州被打破,剪灭安庆绪,史思明也就失去了对叛军的号召力。”但是,对用兵作战一窍不通的鱼朝恩却认为不可,拒绝了李光弼这一分兵阻援,保障攻城的作战方案唐军九节度使自上年十月围攻相州,4个月时间竟未能攻取。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不胜急忿,亲自带兵攻城,被乱箭射中,于正月二十八日伤重牺牲。李嗣业是京兆高陵(陕西高陵)人,善使长刀,以勇猛闻名,在安西军镇任职期间,曾参加过征讨十姓苏禄、小勃律、突骑施的战争,展建功勋。李嗣业牺牲后,由兵马使荔非元礼代理其职。

  郭子仪与各节度使在相州城外,筑垒两道,挖壕三重,又堵塞漳河水,开渠40里,南引灌人相州。城内井泉皆溢,遍地积水,士兵与居民构栈而居。从冬到春,城内粮食告尽,一只老鼠竟卖4000文钱,连墙土中的麦秸和马粪中的草渣,也被士兵淘出来喂马。城内有想投降的人,也因水深而无法出城。人人都认为相州城危在旦夕。但安庆绪困兽犹斗,死命抵抗,等待史思明前来救援。

  不过,围城的唐军,也因久攻不克,军粮物资消耗将尽。

  再加上没有前敌统帅,各节度使的进退缺乏统一指挥,上下解体,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史思明在魏州以逸待劳,估计唐军已经师老势屈,便开始采取行动。二月中旬,史思明指挥叛军进至距相州50里处扎营,并下令每营击鼓300面,威慑唐军而声援安庆绪;又令各营挑选500名骑兵,不分昼夜,轮番到城下骚扰唐军,伺机抢掠。唐军出击时,叛军立即四散奔逃。于是。唐军各营每天都有人马和牛车遭受损失,而且昼夜难得安宁,更为疲困。

  唐军数十万人马,野营征战将近半年之久,粮草补给所需甚为巨大。大军群集于相州城下一隅之地,樵采也日益艰难。

  时值天下饥谨,为供应作战,南自江淮,西自并(山西太原)、汾(山西汾阳),舟车相继,转输粮草。

  奸狡多计的史思明,又选派军中壮士伪装成唐军,分作小股,打着唐军旗号,深人到半途督促运粮民夫,借故责斥行路缓慢,随便杀人,致使运粮者人人恐惧,纷纷逃命。遇到唐军转运粮草的车船聚集之地,便暗中纵火焚烧。这些小股游击叛军,出没无常,忽聚忽散,自有暗号相互辨识。而唐军的逻捕士卒既抓不到人,又侦察不出其行迹,防不胜防。结果导致围城的唐军各营粮供不继,人心涣散,咸思回归,斗志自演。二月末,史思明停止其“疲敌”之策,指挥叛军大队直逼相州城下,与唐军约定日期决战。三月六日,唐军步骑兵号称60万人,布阵于相州东面的安阳河之北。史思明自率精兵5万人前来交锋。唐军将士遥望叛军兵少,还以为是前哨游兵,并未介意。叛军虽然人数居于劣势,但养精蓄锐,士气方盛史思明更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唐军以优势兵力,志在必胜。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灵等将各率所部,首先与叛军交兵厮杀。双方激战多时,杀伤相当,鲁灵被乱箭所伤,退出战场郭子仪带领朔方军继鲁灵之后投入战斗,布阵未就,不料风云突变,天气异常。骤然之间,狂风暴起,其势席卷钞尘,摧折树木,天地之间一片昏暗,入眼难睁,咫尺之内,人马莫辨。两军都大为惊骇,唐军向南澳退,叛军向北溃退,各自奔逃,丢弃的兵仗轴重,堆积于路途,损失惨重这场突兀而来的暴风,直至是日半夜方才平息。真是入算不如天变。叛军因此摆脱了不利形势,安庆绪暂时逃过了城破授首之厄。在唐军方面,将士早已厌战思归,受惊之下,遂成全线崩澳之势。而郭子仪位望实居于诸将之上,是故朔方军居后先溃,有牵动全局之影响。其余各节度使之兵,遂纷纷溃归本镇,并于沿途剿掠扰民,地方官吏无法制止。其混乱局势,十多天后才告安定。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以军纪严明,约束有方,全军返回朔方军退至河阳(河南孟县),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仗丢失殆尽。郭子仪下令切断渡桥,以保守洛阳。而洛阳城中的官吏百姓,风闻大军澳退,争相出城逃往山谷。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人,竟弃城远逃襄(湖北襄阳)、邓(河南邓县)。

  郭子仪准备坚守河阳,但士卒与民众相互惊扰,人心惶惶,遂又向西退至缺门(河南新安西)。待诸将陆续会齐,点检士卒,尚有数万。郭子仪与诸将商议放弃东京,退保蒲(山西永济)、陕(河南陕县)二州。此二州地处黄河南北两侧,西有憧关控制险要,可以据之御敌。都虞侯张用济建议道:

  蒲、陕二州正弄饥荒,军需供应困难。不如坚守河阳,如果叛军来攻,诸军并力拒之。郭子仪表示同意,立即派都游奕使韩游环带500名骑兵,急趋河阳,张用济带5000名步兵继后。韩、张二人刚至河阳,叛将周挚也引兵前来争城,见唐军抢先一步,只好退回。张用济抓紧时间,督其士卒在河阳桥南北两端筑起垣墙,以便坚守。

  九节度使因相州会战失败,都上表朝廷请罪。肃宗一概不予责问,只是下令将弃职逃命的东京留守崔圆和河南尹苏震二人。削爵贬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