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道东部,水草丰茂,是唐王朝的牧马地区。“丝绷之路”贯穿河西走廊,其控制权事关中原王朝国防与贾易。中宗时,吐蕃巧取河西九曲之地,作为便店前啃。天宝末年,磨军祀制吐蕃,胆其东侵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依据山河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监察区)。陇纸(陇山)以西为陇右道,其地西至安西、北庭,辖境相当辽远。隋唐时代,陇右道西部已是沙漠戈壁,肃州(甘肃酒泉)以西更为显著,满目黄沙白草,不宜耕稼。只有为数不多的绿州点缀其间,可耕可牧,筑有村邑城郭,显出人烟生机。
陇右道东部,青海湖及赤岭(日月山)以东的浩赛川(大通河)、徨水及黄河三条河谷地带,皆是农牧兼宜。再向东来,山区森林密布,原野水草茂盛,是良好的牧畜之地。唐朝前期,渭水流域的森林有名于世,河水也比较清澈。早在西汉王朝时,这里为凉州之地,已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及至隋朝,仍是重要的牧马地区。
古代社会中养马用马,关乎军国大计。“马政”乃是甲兵之本,历代都十分重视。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快速机动和战斗突击作用,与步兵相比,优势极为明显。在唐初削平割据和开拓边疆的战争中,李世民东征西讨,战绩辉煌,骑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朝开国伊始,就致力于发展畜牧事业。
唐初的牧区,除原州(宁夏固原)属关内道以外,秦(甘肃天水)、渭(甘肃陇西)、兰(甘肃兰州)三州及黄河西九曲、河曲之地,都在陇右道东部。
陇右道不仅是唐朝畜牧强兵的重要基地,而且控制着通往西域的必经大道—丝绸之路。这条早在西汉时就已开辟形成的东西方交通路线,是以长安为起点,西出关中,自东南趋西北斜贯陇右道全境,越过葱岭,向西直抵地中海东岸。“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河西走廊,在唐代正是凉(甘肃武威)、甘(甘肃张掖)、肃(甘肃酒泉)三州之地。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2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
南面是高峻的祁连山脉,以2000米的高差下临河西走廊;北面的合黎山、龙首山,是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再向北便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虽然,祁连山与合黎山构成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但是,有张掖河(弱水)自南向北注人居延海(内蒙额济纳旗北境)。而且,黄河支流埠水的上游距青海湖较近。这些河谷都是游牧民族从南北两侧进人河西走廊的捷径。
因此,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关系着中原王朝的西北国防大计和对西域的贸易发展。吐蕃一旦控制陇右,就拦腰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并可进而东犯。威胁唐朝京带地区。而吐蕃的攻唐故略,正是先蚕食唐朝边境军事据点,重点突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而后再兵指长安。
唐高宗末年,唐朝对吐蕃的边防线,陇右道以挑州(甘肃临潭)、部州(青海乐都)西南的赤岭(日月山)和凉州为界。
赤岭当中原通西南和西域的要冲,自陇右人吐蕃即取道于此。
挑州之地“西控蕃戎,东蔽徨陇,据高临深,控扼要害”,是防御中心所在。
剑南道方面,是利用邓蛛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碧江、云南洱海等山河险要,以益州(四川成都)为中心。益州山川重阻,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地大而要,是西南的经济大都会和边防重镇唐中宗时,吐蕃复遣使求婚,唐朝以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人蕃“和亲”。睿宗景云二年(710),吐蕃厚贿)州(青海乐都)都督杨矩,请以河西九由之地为金城公主汤沐邑,获准恩赐。吐蕃得到这一地区后,设置洪济、大莫门等城,屯兵驻守,作为其侵扰唐朝疆土的前哨阵地唐玄宗即位后,陇右战事连年不断。开元十五年(727)以后,唐军多次出击,夺回河徨地区,攻克石堡城(青海涅中西南)。开元十九年(731),双方达成和议,以赤岭为界,恢复互市。
开元二十九年(741),吐蕃又袭取石堡城。直至天宝八载(749),新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才以惨重代价,夺回石堡城。
十二载(753),唐军再拔吐蕃洪济等城,尽收河西九曲之地,并于次年设置桃阳、浇河两郡和神策军(甘肃临潭西南)。十四载(775),又迎吐蕃属部苏毗王子悉诺逻来降。至此,唐朝对吐蕃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然面,是年冬天爆发的安禄山叛乱,却使唐军的胜利成为昙花一现。在此后的唐蕃战争中,唐朝节节退缩,只有招架而无还击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