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和邱州,是关中西北的两座门户。京西北诸军镇以那宁为核心,凤翔、径原、灵州为主力,构成控制军事要道的防御格局。神策军原为一支边军,东调平效泛后,逐渐发展,由宜官统领,因缘事变,升为天子禁军代宗永泰元年(765)春,天旱无雨,青黄不接,关中粮价腾贵,一斗米卖钱1000文。三月初,左拾遗独孤及上疏指出:自兴兵平叛以来,生产荒废,百姓饥疲困苦;吏治混乱,长安城中甚至出现白昼杀人抢劫者,官吏反而不敢依法查究;东尽大海,西到巴蜀,南至番禺(广东广州),重兵不散,朝廷倾天下之财货粮谷,用来供养闲置的军队;请朝廷保留京西北地区和战略要冲的守兵之外,解散其余不用的军队,以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但未能被代宗采纳。
三月十九日。吐蕃派遣的使者来到长安。请求议和。代宗命宰相元载、杜鸿渐等人,在兴唐寺(长乐坊内)与吐蕃使者盟誓修约。同时,代宗就议和事宜向坐镇河中(山西永济)的郭子仪征询意见。郭子仪上奏答复道:“吐蕃是想利用我们不做防备,乘虚进攻。如果是那样的话,京城就守不住了。”随后,郭子仪陆续调遣河中的朔方军前往奉天(陕西乾县)等地驻屯防守;又派出巡逻尖兵到径原一带。侦探吐蕃军队的动静。
前文已经叙道,唐朝初年开拓边疆,经营西域,在大漠东西形成呼应之势;唐朝控制住陇右道内的河西走廊,就可以阻遏南北两侧的吐蕃和突厥相互联兵,从而保卫关中和京城的安全。但吐蕃崛起即强盛擅兵,向外扩张,北争西域,以去腹背受击之顾忧。是故陇右道东部,既是唐朝重要的牧马区域,又是抵御吐蕃,保卫京师的前沿阵地。至代宗广德元年(763)时,吐蕃乘唐朝西师东调平叛,已尽取河陇之地,兵锋直接威胁长安,成为唐朝的头号外敌。是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仓皇出幸陕州,形势极为险恶。此后,吐蕃军徘徊于陇山和六盘山一线,虎视耽耽,频频东侵,致使唐朝疲于应付,难有宁岁。当安史叛乱尚未平定时,唐朝为解吐蕃、党项东侵扰掠的燃眉之急,在京城西北地区陆续设置了那宁、嘟坊、凤翔等军镇。但由于军镇初设,所统之兵又非唐军主力,只能勉强维持治安和防守,难以克奏反击驱虏之功。所以,安史之乱才告平定,代宗即调平叛主力西来驻防,并增设军镇,充实关中西北的防御力量。
关中西部,纵横耸峙着陇山和妍山(千山),两山之间为研水(千河)河谷。妍山东面是径水河谷。这两条河谷,便是从西北方向进人关中的军事交通要道。子是,地当径水河谷的那州(陕西彬县)和研水河谷的陇州(陕西陇县),就成为关中西北的两座重要门户。湃水流向东南,于毓县(陕西宝鸡)西面注人渭河。因此,妍山对于其南面的凤翔、麟游、岐山、扶风诸县,皆具有屏障作用。
代宗朝的京西北诸军镇,就是依托上述自然河谷山原形势,以那宁为中心,以凤翔、径原、灵州为主力,以嘟坊、振武及夏、盐诸州为辅助,构成控制各条军事通道的防御布局。
凤翔镇设置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亦称兴凤陇节度使,辖有凤翔府和陇州。凤翔镇向东有渭北道通长安;向西南有陈仓道可人蜀中;向北则连接着径原和那宁,处于交通枢纽地位。因而被称为“国之西门”。渭北道又与函谷道东西相连,贯穿关中,是一条控制性大道。由于长安以西的渭河南岸靠近秦岭,地势起伏而不利交通,故而西行须自长安北渡渭水走渭北道。广德二年(764),唐朝调原李光弼的部将、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到凤翔镇驻守,大约保持有3万人兵力。凤翔镇地当冲要,驻有重兵,且地形上易守难攻,故而较径原、那宁、灵州等镇的战事为少。广德元年(763),吐蕃军进人大震关(陇关)后,趋向东北进攻径州、邻州和奉天,就绕过了凤翔。
径原镇设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天,因原州(宁夏固原)在广德元年已陷于吐蕃之手,实际上只辖有径州。径原镇南接凤翔,北通灵州,地势较为平坦,因而是吐蕃人侵经常选取的进攻方向。唐朝名将马礴统领2万余名士卒,驻守此地8年,在几乎是一片废墟之上建筑营堡,善完守备,频破吐蕃,填塞住了其人侵之路。
那宁镇设置于肃宗乾元二年(759),起初辖有九州之地,广德二年(764)起,先后由白孝德和马34镇守。大历四年(769),郭子仪率朔方重兵自河中(山西永济)移镇于此时,只辖有那、宁(甘肃宁县)、庆(甘肃庆阳)三州。那宁镇西南与凤翔相接,北面可通灵、夏(陕西靖边白城子)、盐(陕西定边)等诸州,向西则支援径州,与之形成双重防线。那宁镇的防守重点,是那、宁二州交界的宜禄县(陕西长武)长武城(甘肃径川东)。此城高踞原首,下临径水,俯瞰通道,地当要冲,驻军常多达万人。
灵州(宁夏灵武)在安史叛乱前就是朔方镇的治所,是防御漠北突厥和回绝等部族的重镇。在安史叛乱平定之后抵御吐蕃的防线上,灵州仍然是国之北门,娜坊镇是肃宗上元元年(760)正月,从那宁镇分出娜、坊、丹、延四州之地而设置,亦名渭北节度使,治所在坊州(陕西黄陵)。建中四年(783)徙治于娜州(陕西富县)。其地南临京徽,东傍黄河,北接盐、夏、绥,西连那、宁、庆,处子西抗吐蕃的内线,很少遭受直接人侵,所驻兵力相应也就比较单弱。
吐蕃侵占陇右地区后,东侵矛头主要指向陇州和那州,即取萧关(宁夏固原西南)道和马莲河谷道为进兵路线。此外还曾有过两个攻击方向:一是绕道原州北上,经灵州之南,向盐州及其以东进攻;一是从径州、宁州向东越过子午岭(桥山),进攻廊坊。其意图一是对关中作较大的迁回;二是企图纠合已移居于盐、夏、麟(陕西神木)三州的吐谷浑、党项诸部族,以增强其军事实力。广德二年(764),吐蕃越过那州进攻奉天、径阳时,党项即向南进攻同州(陕西大荔)一带。
代宗时京西北地区驻防兵力的构成:一是各军镇所统之兵;二是由宦官统领的神策军;三是从关东诸道征调的“防秋”戍卒但关东戍卒调到关中后,便分隶于诸镇和神策军行营,并不是作为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来使用。
神策军原是一支边防军,驻地在眺州(甘肃临潭)西南的磨环川,系天宝十三载(754)时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所置。安史乱起,神策军将士1000余人在军将卫伯玉带领下,奉命东调。其驻地不久便被吐蕃军所占领。后来,神策军长期驻扎在陕州(河南陕县)。上元元年(760),卫伯玉升任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调任后,神策军一度由陕西节度使郭英又兼统。郭英又人京任职后,便由监军使、宦官鱼朝恩专统。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大军进陷长安,代宗仓皇东幸,鱼朝恩率神策军人渔关勤王,奉迎代宗至陕州行营。代宗返京后,鱼朝恩将神策军归人禁军,仍由他统领。自安禄山叛乱之后,皇帝对诸道节度使心存猜疑,不敢再完全信任。但又迫切需要一支直属而且忠诚的军队,既能担负宫禁警卫任务,又能征讨拥兵自立对抗中央的地方镇帅。这样一支军队,不能依靠招募,因为临时招募之兵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最佳之途是挑选一支建制完整且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调走其原任统帅,改由忠于皇帝的人来统领。于是,神策军因缘这次吐蕃人寇之变,而适得其选。永泰元年(756)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引吐蕃、回纶联军人寇关中,进逼长安。代宗下诏亲征,自率六军电于禁苑。鱼朝恩统领“其势盛”的神策军也驻于禁苑,分为左、右两厢,其地位居于北门六军之上。大历四年(769)二月,代宗允准鱼朝恩的奏请,以京傲的好峙(陕西永寿西南)、麟游、普润(陕西凤翔北)三县隶属神策行营。大历五年(770)正月,宰相元载向代宗献“欲擒故纵”之计,谋除鱼朝恩,奏请以兴平、武功、天兴(陕西风翔)、扶风诸县隶属神策行营至德宗时,杂处于京西北诸镇间的神策行营之兵就达巧万人之多,实力超过了任何一个节镇。
虽然神策军的势力在代宗朝已大为膨胀,但在唐史所载的京西北驻防军历次抗击吐蕃人侵的战事中,却很少见到神策军在其中发挥突出作用。代宗时,“关中有朔方、径原、陇右三师,以扦西戎。河东有太原全军,以控制北虏。此四军者,皆声势雄盛,士马精强。”由此可见,抗击吐蕃人侵的核心主力,仍是京西北诸军镇,尤以朔方军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