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雄心
腓力和亚历山大父子两人都把打败和征服波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亚历山大的东征只是完成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有人说,在这出戏中,腓力是导演,而亚历山大只是在台上表演的演员。由于演员的表演太精彩了,以致完全掩盖了导演的光芒。这话不无道理,亚历山大受他父亲的影响太大了,他是他父亲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继承了父亲的许多特点,但他又是个和父亲完全不同的人,父子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就反映了父子性格的差异,亚历山大的性格中还有他那容易激动好幻想的母亲的影响,有他那博学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亲近母亲而疏远父亲,他爱老师甚于爱父亲,他认为父亲只给了他生命,而亚里士多德教会了他安排生活的艺术。在他身上有他母亲的疯狂,有他父亲的稳健,还有亚里士多德的教养。促使他进行远征的有多种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有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是他的特殊的性格。性格和心理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亚历山大的性格中和心理上,至少有两点是不能不考虑的。一是他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他把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特别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心中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他和他父亲不同,他不迷恋美色,不喜好酒宴,就是因为他把创立前人未有过的功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在他还未成年时,他就害怕他父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自己没有什么大事可干了,没有当英雄的机会了。征服波斯,进而征服世界是他一生的梦想。
二是他的无止境的求索精神。这有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学术上,是个永不休止的求索者,亚历山大是个军事上、政治上永不休止的征服者、扩张主义者。事实上,他有着浓厚的对世界上的一切未知的东西的好奇心。他有着一种无休止地去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的欲望,“我要成为一个诗人,我要成为一个先知……我要探寻那未知的世界。”有人引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亚历山大的这种性格。
如果我们不考虑亚历山大性格中的这些特点,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他的远征永无止境,为什么远征时还带一个科学考察团,为什么要沿途收集大量自然历史材料送回希腊,供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研究用。
当然,一个国家如此之大的军事行动,一个将要把千百万人带进前途莫测的敌对区域的行动,不可能仅仅出于为了表现个人的英雄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把心理因素看成是远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对的。心理因素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
实现腓力的遗愿、完成腓力未竟之业是亚历山大远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腓力为远征而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做了大量工作。是腓力建立了科林斯同盟,停止了希腊各城邦的混战,实现了希腊各城邦(斯巴达除外)的稳定和联合。但是,这种联合是在马其顿的武力压服下实现的,是在希腊各邦牺牲部分主权换来的,是在向波斯进行复仇战争的口号下实现的。希腊各城邦之间的战争转化为在马其顿领导下的对波斯的战争。在腓力领导下进行一场对波斯的战争,这也是部分希腊人所企望的。雅典的亲马其顿派首领伊索克拉底,在公元前346年,在其《致腓力书》中,就尊马其顿国王为主宰、希腊的统一者和反波斯战争的首领。伊索克拉底是希望利用马其顿,使希腊成为一个新的帝国,掠夺新的领土,他在《致腓力书》中写道:
“尽可能地扩大领土,攻取亚洲,从奇里乞亚一直打到锡诺普;并且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城镇,收容那些逢人便为害的缺乏生活资料的流浪者。”
腓力当然不会按伊索克拉底的意见行事,他发动对波斯的战争,肯定是要夺取尽可能多的土地和财富,他不是为希腊而是为马其顿,为他自己。同时,他作为希腊联军的统帅,要为希腊人复仇,而作为马其顿国王,他要惩罚波斯人对佩林苏斯和色雷斯的进攻。腓力遇刺,马其顿说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策划的,亚历山大又增加了为腓力报仇的口号。
亚历山大比起他父亲来,胃口更大。当时,马其顿的财政十分困难,这是促使亚历山大立即远征的重要原因。亚历山大父子二人都对波斯的财富垂涎三尺,必欲夺之而后快。亚历山大在他踏上亚洲土地的那一刻,就明白无误地表示了他的领土野心。他第一个把长枪投到了亚洲土地上,这意味着,他要用长枪尖来征服这块土地。他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按色诺芬所下的定义做。色诺芬说:
“在战争中从敌人手里夺取了城市,也就夺得了城中的一切,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属于战胜者,这是一个普遍的永久的法则。”
亚历山大一开始就认为,未来的一切被征服的地方最终都是如此。这意味着征服波斯和过去征服希腊完全不同,征服希腊只是把希腊统一起来,在马其顿的领导下,进行反波斯的战争,他们仍保留原来的政府、法律和管理方式,马其顿并没有直接兼并他们的土地;而征服波斯,自始至终都是以兼并、以夺取波斯的城市、乡村和一切财富为目的的。这一政策的转变,标志马其顿已从雅典帝国那样的帝国转变为波斯帝国这样的帝国了。亚历山大开始创立他自己的帝国了,他对他所占领地方一律委派马其顿的总督和行政官员进行直接统治,恢复部落进贡或大流士的进贡。这种目标已不是希腊人所能想象出来的,和伊索克拉底的设想也完全不同。不同之处还在于,亚历山大的领土扩张是无限的,而希腊人和腓力所设想的扩张都是有限的。腓力和亚历山大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扩张计划,但有一件事很清楚地显示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公元前331年腓力的老将帕米尼欧力劝亚历山大采取宽容态度,接受大流士提出的向亚历山大割让一直到幼发拉底河的亚洲土地的外交提议。帕米尼欧强调:“至今尚未有人能够拥有自伊斯台尔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跨度如此之大的广阔土地。现在该把注意力收回马其顿,而不能盯住大夏和印度了。”帕米尼欧进一步表示:“假如我是亚历山大的话,我就会接受大流士的提议。”亚历山大没有为帕米尼欧的话所动,他反唇相讥:“假如我是帕米尼欧的话,我也会接受。”
亚历山大的东征除了打“复仇战争”的旗号外,还有一个旗号“解放战争”。复仇战争之说,是要使这次战争成为整个希腊向波斯复仇之战,这样既师出有名,又可在各盟邦招募军队。在亚历山大的东征大军里就有7000名希腊步兵和2400名希腊骑兵(包括色雷斯骑兵),他们是亚历山大军队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希腊联军由一名希腊军官和一名马其顿军官共同指挥。一些希腊城邦还为亚历山大提供了他所缺少的海军舰队。同时,这支随行的希腊军队实际上也是亚历山大手中的人质,可以保证出征期间,希腊不出现反马其顿的活动。当然,复仇战争的口号也表示亚历山大对希腊、对希腊文明的尊重。为了安抚希腊人,为了表示战争的全希腊性,亚历山大在战争期间,也常有所举动。如,在格拉尼库河战役之后:
“他令人将300套波斯甲胄送往雅典向雅典娜献礼,并附有如下献词:‘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和全希腊人(拉凯戴蒙人除外)谨献上缴获亚洲蛮族之战利品’。”
亚历山大在这里说的是全希腊人,他需要打这样的旗号,他的这样的举动还有过多次。公元前331年10月,高加米拉战役胜利后,亚历山大将这次胜利比作希腊人公元前480年在萨拉米和公元前479年在普拉蒂亚打败波斯人的胜利,“他致书希腊各城邦,废除僭主政治,各城邦可以按照自己的法律治理国家”(普鲁塔克,《亚历山大》)。公元前331年12月在苏萨,他还未接到打败阿基斯三世的捷报,就将薛西斯一世于公元前480年抢走的历代塑像送还雅典。
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各希腊城邦。有些古代学者把这说成是亚历山大的首要任务。这种说法不是很确切的。当然,那些受寡头和僭主统治的城市,确实把亚历山大的到来看成是一种解放。在以弗所,民主的恢复导致了多次的报复行动,亚历山大只得亲自加予干涉,才制止了滥杀僭主支持者的行为。但是,除了热烈欢迎的场面外,也有抵抗和造反的。这种抵抗有波斯军队组织的,也有民众自己拒绝归顺的。对于抵抗和造反的,他用色诺芬所说的战争法则来惩治他们,也就是说,最终支配这些城邦和它们的居民。如,奇里乞亚的索罗伊城亲近波斯,亚历山大就令该城缴纳200塔兰特的巨额罚金,并向该城派驻军队。事实上,希腊各城邦所获得的自由,不过是亚历山大的一种退让策略,是暂时的自由。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证:潘菲利亚的阿斯潘达斯城,亚历山大起初同意,只要缴纳50塔兰特和进贡实物(战马),便不向该城派驻军队,允许其实行自治。然而,当亚历山大听说该城不愿履行条约,便大兵压境,强迫该城接受新的条约,并将该城由“自治”城邦改为“附属”城邦。关于这件事,阿里安是这样记载的:
“亚历山大令阿斯潘达斯人将该城显贵送交他作为人质,进贡他们已经答应的战马,缴纳钱款由50塔兰特升至100塔兰特,接受由他任命的总督的统治,向马其顿国王岁岁纳贡,而且还要接受对其受指控非法强占邻国土地一案所作的调查。”
显然,不管是“复仇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是亚历山大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都是他为他的这一行动寻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些理由既投合了希腊人的要求,也符合他自己的双重身份。因为他既是马其顿国王,又是科林斯同盟的盟主、希腊联军的统帅。但实际上,复仇和解放都不是他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复仇,他就应当接受大流士割让土地求和的提议;如果是为了解放亚洲的希腊城邦,他就不应当给这些城邦套上新的枷锁。
亚历山大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并不那么光明正大,那么冠冕堂皇。他的目的就是侵占波斯的领土,掠夺波斯的财富。对于一个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而又财政困难的国家来说,波斯是最好的、也是最诱人的掠夺对象。波斯不仅幅员广大,而且文明发达。希腊人虽视波斯人为蛮族,实际上,波斯人的文明比希腊文明还要古老。两河流域和埃及在希腊文明产生前就是文明的中心。希腊人虽看不起波斯人,但对于波斯文明却也心怀敬意,对波斯所拥有的财富也十分羡慕向往。有不少希腊人在为波斯宫廷服务,在希腊不得志者、受排挤者也都纷纷投奔波斯,事实上,希腊的争霸战争中,各方势力都尽力勾结波斯,借波斯势力以自重。亚历山大认识到,不仅波斯所拥有的财富可解决马其顿的财政问题,使马其顿更加富强,而且要真正彻底解决希腊的问题也要彻底打败波斯。有一个强大的波斯的存在,希腊也不会平静,马其顿和平也不会长久。亚历山大的目的,或者说,他的雄心,就是要灭亡波斯帝国,侵占其全部国土和财富,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也是他和腓力的不同处。腓力似乎没有设想过要灭掉波斯,他的胃口显然没有他儿子大。亚历山大侵占东方土地,掠夺东方财富之举开了西方掠夺东方的先河,以后,西方不断侵入和掠夺东方,当然,其中也有东方侵入西方之时,到近代西方完全压倒了东方,东方,包括中国,完全成了西方的掠夺对象。当时,亚历山大还不知有个中国在东方。亚历山大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海洋包围着的,西边有大洋。东边,恒河以东也是一片“外洋”。而且,恒河流域是一片荒漠。因此,亚历山大的东征到印度河就结束了。他的目的好像只是重建大流士一世帝国的边界,并从中获取大流士曾经获取的所有政治和财政利益。当然,他东征的停止也可能是他已没有力量继续前进了,他的部下也不愿跟着他无休止地东征下去了。
东征的条件
亚历山大东征的对象波斯,不只是个文明古国,也是个十分强大的国家。比起马其顿来,无论在人力上,还是物力上,波斯都拥有绝对的优势。波斯有着从欧洲的色雷斯到印度的、长达3000英里的广袤国土,有4000万人口,有丰富无比的财力资源。波斯国王的家族统治这片土地200年,根深蒂固,有着牢固的统治网,阿契美尼德王朝既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公众的不满,波斯王公贵族对大流士一直是忠诚的,各地的实力派和大流士的关系也一直是好的。应当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统治是稳固的。他是有力量拒入侵者于国门之外的。
大流士三世有多少军队,现在已无从知道。希腊的一些历史学家所提供的有关波斯军队数量的统计显然是有意夸大了的。有人说,大流士参加伊苏斯一役的军队人数就有50万,这肯定是不确切的。但是,波斯军队人数远远超过马其顿军队却是毫无疑问的。大流士三世国王不但自己有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还有山地居民和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供他驱使。他们凶狠好斗,随时听候大流士的调遣。波斯人仅在小亚细亚一地就驻扎了20000骑兵。他们手执梭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骑手。大流士麾下还有一支同样著名的弓箭手队伍,构成了步兵的主体。另外还有20000名希腊雇佣兵。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雇佣兵并没有因为要与之对抗的是所谓希腊联军,而削弱了作战的决心,他们有强烈的反马其顿情绪,死心塌地地为大流士卖命。
大流士三世还有一支可和腓尼基海军媲美的海军,它是当时世界最精良的,可随意在地中海游弋,爱琴海实际上处于波斯人的控制下。这样一支海军的存在,对远征的亚历山大的威胁是巨大的,它既可使亚历山大处于两面受攻的境地,又可在马其顿后方捣乱,煽动希腊城邦反马其顿。
亚历山大也有一支舰队,但无法和波斯人的舰队相抗衡。亚历山大不擅长海战,他的这支海军原由一些雅典船只组成,亚历山大并没有打算用它来对抗波斯人,实际上是把它作为抵押品,以确保雅典在他出征期间不会背叛。
亚历山大靠什么去打败并灭亡波斯呢?靠陆军,靠当时世界上,不包括中国,最精良的一支陆军部队。这是一支亚历山大从腓力那里继承下来的军队,由服役并训练多年的马其顿贵族和健壮的农民组成,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职业军队,是有史以来配备最齐全的军队。有骑兵,有步兵,步兵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有弓箭手、标枪手和投掷手,有攻城兵,有工兵部队,还有医疗队。亚历山大的这支军队还得到一支有效的后勤部队的支援。远离本土、深入敌境作战,没有可靠的后勤供应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亚历山大把各兵种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战时,既充分发挥各兵种的特点和作用,又互相配合。这是他的军队之所以能所向无敌的一个重要原因。亚历山大特别善于用骑兵,尽管这时的骑兵既没有马鞍也没有钉马掌,他却利用骑兵的横扫千军之勇,使其成为他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兵种,成为他的一支正规的突击武器,成为他的军队的核心,“国王的左右”。亚历山大对骑兵的运用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创新。同时,他将骑兵、步兵和轻装武器部队联合运用于一切军事行动之中,不仅用于阵地战,也用于可能只有一支小分队参加的小规模的遭遇战,这是令人惊奇的,也是十分困难的。亚历山大之所以能这样做,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认真从事,他说战术就是动脑筋。由于善动脑筋,他能随时变换战术来应付各种具体问题。
古代战争中的常规战法,就是一堆人朝着另一堆人猛冲猛打,直到一方取胜为止。亚历山大不采用这种战法。他的排兵布阵别出一格,他让大队骑兵按兵不动,等敌军阵地上出现了突破口后,再向缺口处发起猛攻,并从侧翼包抄敌军。他用右翼兵力作为突击力量有一个特殊的原因,保护他的右侧没有盾牌遮挡的步兵,防止他们不自觉地向右方移动。因为,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每个步兵总是向身旁战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过去,以寻求多一点安全。这样一来,亚历山大当然要率兵冲击敌军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的自然性移动。
亚历山大的令敌人丧胆的著名战斗方阵由9000名马其顿步兵组成。方阵建立在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的基础上,每两人之间必须留有3英尺的间隔,队形过于密集,行动就不灵便,遇到地面坑洼不平或敌人的突然冲锋,就可能会有一大片人摔倒而被践踏。当然,在为了使队伍有较大防卫能力时,也可使方阵密集些。由于保持一定的间隔,马其顿方阵具有灵活多变容易调动的特点。(后来的比马其顿方阵更先进的古罗马军团也有这个特点。)战斗方阵一般为矩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状。阿里安在他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里,在记述亚历山大和伊利里亚人的一次战斗中,描述了亚历山大如何利用队形的灵活变动威慑住了敌人,不战而胜: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只好把方阵全部疏开形成120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命令他们保持肃静。还命令重骑兵把长矛直竖,然后,听到命令立即把矛头向前作冲锋姿势,一排排的矛头先向右、后向左摆。方阵本身,在他亲自指挥下,前进时步伐矫健、军容严整;然后又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他就是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表演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命令左翼突出一部作为尖兵,亲自率领他们发动进攻。敌人看到他的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未等这些希腊人靠近,就放弃了头一排山丘逃走了。”
这种战法,既对敌人有威慑作用,又可使敌人不知虚实,不知如何对付,从而达到突然击溃敌人的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马其顿方阵早已威名远扬。
方阵兵是重装步兵,全身披挂着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护腿),手执盾牌、利剑和长矛。长矛长约4米,分量全在柄端,战士手执矛柄可及于数米远。这种武器比波斯人手中的短剑要得力得多。但是由于装重、矛长,行动就不那么灵便,主要用于防守。亚历山大还有一支轻装步兵,武器是短刀,行动灵活,适合于进行强攻。
亚历山大和他那被称为“国王的左右”的骠悍骑手立于右翼。这支骑兵是亚历山大军队的核心,共2000人,他们全身披挂,戴青铜盔,穿胸铠,着胫甲,手执短剑、短梭镖和小圆盾牌;不过这时还没有马镫和马鞍,这些装备要到下个世纪才普遍使用。这支骑兵以250人为一个作战单位。跟随亚历山大左右并由他亲自指挥的一小队专用骑兵,称御林军。
左翼的骑兵一般由老将、全军副统帅帕米尼欧指挥。帕米尼欧曾是腓力手下的大将,作战经验丰富,用兵谨慎,堪当此任。作战时,全军列成所谓的斜队形,帕米尼欧及其左翼的任务是稳住阵角,要一直坚持到亚历山大从右翼发起攻击的决定性时刻。
亚历山大还有一支轻骑兵,其中一部分同轻装步兵、弓箭手、投石手及标枪手一道配置在左右两翼。随同亚历山大出征的还有5000名希腊雇佣兵和来自科林斯同盟的7000名希腊联军。对于希腊联军,亚历山大只是把他们作为人质,使希腊各城邦不敢轻举妄动,除委以一些卫戍任务外,并不用于阵前作战。
亚历山大出征时,留下了一支部队驻守马其顿和希腊,以保证后方的安全,和随时给前方支援和补充。他率领的远征大军合起来共有30000多步兵、5000骑兵。在人数上,这是无法和波斯相比的。亚历山大出征时的头衔是马其顿国王和科林斯同盟盟主和希腊联军统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头衔会愈来愈多。
亚历山大部下除精兵外,还有一批良将。在他的主要大将和谋士中,既有曾跟随腓力征战的老将如全军副统帅帕米尼欧、负责海军的尼阿丘斯等,也有他的莫逆之交,如御林军队长赫斐斯申,还有童年时的伙伴如帕米尼欧的儿子、骑兵将领菲洛塔斯和他奶妈的儿子弓箭手长官克雷图斯,此外还有方阵兵统帅托勒密、骑兵将领塞琉古、负责军队财政和军需的长官哈帕鲁斯和雷希马楚斯等。这几个人都是少有的将才,都可成为独霸一方的君主,但在亚历山大在世时,都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恭顺的部属。
亚历山大有一个智囊团,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建议。智囊团虽有不少饱学之士,但亚历山大和他的部属对所在的世界仍知之甚少。当时的人都认为“人类居住的地球”,即世界,是被大洋包围着的。由于希腊人曾到过大西洋,熟悉希腊文化的亚历山大也知道西边有海洋,但另外三边的大洋在哪里却无人知道。后来亚历山大到里海,便认为这是北部海洋的一个海湾。后来又相信印度洋是地球南部的边缘。东边的尽头在哪里在亚历山大心头仍是个谜,他很想知道。他到达印度河后,认为西边的海洋就在印度河以东不远的地方,他本想一直打到地球东边的尽处。但由于部队叛变,他未能到那里,这对亚历山大来说,一定是件憾事。他对中国和印度次大陆一无所知。
尽管亚历山大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于有关紧邻地带地形的细节,他的智囊团给他提供的资料却是准确无误的。战争讲究知己知彼,尤其是在敌国境内作战,如果敌情不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般说,亚历山大对敌人的情况还是很清楚的。他是谨慎的,情况不清,他是不会贸然行动的。他的智囊团事实上只出过一次错,那是在伊苏斯大战的前夕。辎重队也使他失望过一次,那是在可怕的格德罗西亚(俾路支)大沙漠。
最新的研究表明,亚历山大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地计划与计算出每一步骤。历史学家唐线思格斯作过一个计算。如果亚历山大有48000名士兵,每3名士兵有一名侍者,不包括辎重队,大约有64000听从亚历山大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大约1.4公斤粮食,另外至少还有2升的水,那么对于这支军队来说,每天就是90000公斤的粮食和13万升水。为了运输这些粮食和水,军队就需要大约1100匹马。还要1300匹马用来运输诸如帐篷、被子和工具等等的装备。除了这2400匹马以外,还要有6100匹骑兵用马,这样算来就有8500匹马。因为这些马匹处于极度劳累之中,所以每匹马每天就需要4.5公斤干草或者稻草以及等量的粮食,这样,这些马一共就得需要38250公斤草料。另外,每匹马每天需水量是4.5升,这样每天总共27.2万升。粗算下来,就是40万升水和13万公斤粮食。这个数字大得吓人,如果没有很好的部队补给的组织工作,军队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障军队的给养,亚历山大必须找到地下水脉。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必须精确计算所需量。运输必须得到保障。亚历山大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拥有这方面的各种人才。他们所做的工作,和他的士兵在战场上打仗一样,都是成功的,史无前例的。亚历山大所需的武器和粮食通常是向行军沿途的乡村筹集,他所重新任命的各地的长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部队的供给,特别是保证提供足够的水和粮食。但是他也很注意保护当地居民不被抢掠。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强调天时的重要性,这是对的。亚历山大也很有效地利用天时。他选择在春季出征,是因为他算好了,当他征服赫勒斯滂另一侧的城市时,正是收获季节。筹粮容易。冬季的宿营地,亚历山大总是选择在沙漠附近或紧靠有耕地的地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亚历山大就会把军队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让他们各自在富饶的地方过冬。
周密的计划是亚历山大成功的关键,而周密的计划的制订,除了依靠亚历山大本人的智慧和认真的态度外,是因为亚历山大有一个智囊团,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亚历山大的部队拥有许多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攻城车。这种车用在攻城拔寨上,威力巨大,所向无敌。攻城塔这样的作战机械过去也有,但亚历山大的攻城塔高达150英尺,可以把它们推到对着敌城的任何部位,便于他的士兵跃上城去。他在攻城塔的底部装上轮子,外包皮革以防火。攻城槌是一种长100公尺、两端包有金属的横木,还有在敌城下面挖掘地道的器械等也都远非以前的同类器械可以相比的。
负责武器创新的是一位叫笛亚德斯的希腊工匠。他和他的同伙还发明了一种与大弓相似的器械——扭力石弩。这种石弩能把巨型箭只或五六十磅重的巨石准确地射到200码外,我们只要想一想,19世纪初,有人指出用滑膛枪击中100码以外的目标是异想天开,便知道这种武器有多么了不起。
我们不知道,亚历山大是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在正规战中把石弩当炮使用,而只是用来攻城或是从河对岸逐走敌人。可以想象,在大块石头和如蝗的巨型箭只突然落到头上时,敌人是何等的惊慌!
亚历山大队伍中还有一个科学考察团,有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有哲学家和诗人。他们既是他的智囊团成员,又有自己的考察计划。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历史学家卡利斯瑟尼也随军出征。他的任务是把远征的情况记下来,为亚历山大写一部远征史。这个人有点自命不凡,有一次,他对亚历山大说,亚历山大的声望不取决于他所做的事,而在于他卡利斯瑟尼怎样去记录。他撰写时,经常对照皇家日志核对他记录的细节。皇家日志是奉亚历山大之命由专人记下每日大事的官方记录。这部日志成为同时代人撰写亚历山大历史的依据,也是阿里安的主要史料来源。
亚历山大有一点有着压倒的优势,这就是作为马其顿和希腊方的统帅,亚历山大在智慧和勇气上,都是波斯方的统帅大流士三世所无法比拟的。统帅的智慧和勇气、特别是统帅的指挥才能,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两军主力对决的伊苏斯会战中,波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正是其统帅大流士的愚蠢和胆怯把胜利送给了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之所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亚历山大的非凡的勇敢和杰出的指挥才能起了极大的作用。
亚历山大的过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指挥作战上,也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组织计划、后勤供应、行政管理、外交宣传,处处都闪现他智慧的光芒。
亚历山大为远征做了很好的宣传工作,他把他的这一完全是为了掠夺财富的战争宣传成正义战争,什么“复仇”,什么“解放”,把自己打扮成正义的化身。他还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意。亚历山大在启程前特意去访问了特尔斐神庙。女巫对他说,她必须保持沉默,因为阿波罗神在冬季远离特尔斐。亚历山大将再不发一言的女巫拽到寺庙的内室中,坚持要她说出一则预言,女巫呻吟道:“哦,孩子,你要相信,这是不可抗拒的。”女巫的话可能是说,阿波罗神不在,她必须沉默是不可抗拒的。当然,也可能有其他解释,这是预言的特点。亚历山大为了用女巫的话来说服他的军队、鼓舞士气,他把“不可抗拒”说成是“不可战胜”,并让人到处传播亚历山大的军队“不可战胜”的所谓特尔斐神庙女巫的预言。在那个崇拜神、相信预言的时代,这则被亚历山大到处传播的预言,会产生相当大的力量。对敌人是种心理威慑,对自己则是一种安慰,一颗定心丸。
一切都准备好了,一切细节都考虑了,出发的时刻到了。但在这个时候,老将帕米尼欧建议亚历山大应该结婚并应立嗣。亚历山大置此议于不顾,他可能想到他的父亲正是由于迷恋新婚妻子而耽误了东征大业,他不能重蹈覆辙。他不急着结婚,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远征中去。他说他自己负大家的债太多,因此他把自己拥有的全部金银珠宝、奴隶和牛羊全都赠送给战士们的父老家人,士兵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全军士气高涨,发誓要为国王的大业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