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革命是一场全欧意义的革命,除了英国和沙皇俄国,整个欧洲都发生了革命。三十多年来萦绕在欧洲各当权者心头的担优,到 1848 年终于变为现实:王冠被成打地打落在地,国王们逃之夭夭,共和国纷纷成立,大街上到处是川流不息的革命民众,一切都似乎是 1789 年法国革命的重演,不过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大的范围出现了。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阶级力量配置的不同,特别是无产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的革命隆已大大减退,这使得 1848 年革命因缺乏统一的革命动力,在经历了短期的革命高潮以后,很快转向低潮。革命犹如暴风骤雨,成功来得快,而失败也几乎是同样的快。到 1848 年 6 月,随着巴黎无产阶级起义被镇压,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在全欧范围迅速转向退潮。在革命初期被打晕了头的各国反动政府从最初的震惊中很快恢复过来,并联手发动了对革命的反扑,随着6月后潮水的降落,革命在1849年滑向它的终点。
在德意志,革命经历了和整个欧洲大致相同的历程o1848年3月,当法国二月革命的咫风越过东部边境的时候,革命迅速地、几乎是所向无敌地并且以惊人相似的形式席卷德意志各邦。3月1日,与法国毗邻的巴登首先发难,迫于人民的压力,大公解除了几名反动大臣的职务,并在随后的几日内被迫接受民主派提出的各项自由民主主张,宣布废除封建制度。3月2日,慕尼黑发生大规模的群众示威,迫使巴伐利亚政府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实行责任制内阁。国王路德维希被迫在3月16日召开议会,并在3月20日宣布退位。在黑森和符腾堡,革命在3月初也开始迅猛发展,大公和国王被迫调整或解散旧有内阁,接受宪政改革的要求,到3月中旬政权已相继转人自由派人士手中。
更大规模的斗争发生在奥、普两大邦。自3月3日,来自匈牙利的爱国者路德维希·科苏特在议会发表演说抨击梅特涅制度,要求实行宪政以来,多瑙河君主国已处在革命的前夜。3 月日维也纳街头已出现传单,号召人民起义,推翻政府。到 13 日,由大学生和自由派领袖组织的群众示威同武装军警发生冲突,旋即演变为大规模起义。武装的群众击退士兵们的进攻,拥进王宫,要求梅特涅辞职。奥皇决定牺牲梅特涅,当晚他被解除首相职务。第二天,随着梅特涅乔装逃往英国,宣告了奥地利反动政府的垮台。3月14日,新的科罗拉特内阁成立。4月25日,皇帝宣布奥地利为立宪国家。梅特涅的下台在德意志产生了巨大反响接着革命风暴迅速波及奥地利帝国以及整个意大利和德国3月15日柏林发生群众骚乱,至18日演变为流血冲突。为街垒战所震惊的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发表文告,答应撤走军队并被迫向死难起义者的遗体鞠躬致敬。在意大利的米兰,起义者也在 3 月 18 日将奥地利驻军驱逐出去,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在匈牙利,3 月巧日议会批准了“三月法令”,与奥地利在宪法上采取了完全分立的立场。几天后,费迪南皇帝也被迫赋予波希米亚以同样的地位。这样,在三月这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月份,德意志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奥地利帝国的大厦行将崩溃;普鲁士的统治失去平衡;整个德国在酝酿实现统一;而在意大利,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可以说,革命所到之处,为革命所震惊的政府都不自由主地答应颁布宪法,人民纷纷举行制宪会议,一些独立的或自治的国家在斗争中陆续产生。在那些还保存着农奴制的地区,则宣告废除农奴制,农民纷纷摆脱旧有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的解放。
1848年革命迅猛异常的冲击力首先是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自18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发生以来,工人运动在 40 年代已经有了重要发展1847年,流亡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1818-183年)和恩格斯(1821卜一 1895 年)己经将早期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1848年2月巴黎革命的前夕发表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划时代的文献不仅是德国工人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848年革命发生后,受这一科学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革命在全德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月革命发生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的纲领性文献,用以直接指导1848年德国革命。纲领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的目标,同时提出武装人民,无偿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把王公贵族的土地、矿山、运输工具收归国有,建立国家工厂,实行普遍免费教育等主张。纲领还提出无产阶级积极参加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策略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号召下,到4月初,大约有40名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带着这个纲领回国参加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回国后,在科伦创办大型日报《新莱茵报》,积极联合革命民主派,宣传工人阶级独立的政治主张,推动了革命在早期的深人发展。
随着三月以来革命在各邦的胜利,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德国的任务被提到历史的前台。因此在各邦的革命之外,还有一个全德共同的革命舞台。这个“革命”主要是由各邦的自由派资产阶级来进行的。经过三月末以来一个多月的筹备,1848年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了所谓的全德国民议会。议会的法定代表为 831 名,但参加开幕式的仅 30 人,以后陆续增加到 50 人左右。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但以自由派和激进派的领袖为主体,也包括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文化界人士。除了少数例外,会议的代表很少有职业革命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学者、教授、作家、政治家、律师、法官和政府机关人员,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以及知名的经纪人也参加了大会。从表面上看,会议的代表是一群光辉灿烂的人物。他们都是因个人品质或声誉面不是作为阶级、党派的代表被推选出来的。从他们的主要构成成分来看,他们是理论家而非实践家,“著名的名字多,有政治头脑者少;仰承鼻息的官员特多,来自人民的有独立身份的人少”(古茨科)。他们想要建立的德国是一个自由、自治、在联邦范围内统一的“民主的”德国。他们的统一理想是热忱的、平和的,最主要的是合法的。他们希望通过劝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厌恶暴力,既不想同现存的德意志诸邦发生武装冲突,也不想同国外发生战争纠纷,更不愿发生普遍的国际工人阶级的动乱。作为受尊敬的教授和商人,他们对德国激进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恐惧远胜过对各邦君主的恐惧。这就决定了这个以议会方式实现德国统一尝试的悲剧性结局。不同于英、法两国的革命家,德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出生太晚,当他们开始革命的时候,无产阶级已经开始向资产阶级宣战,他们的反封建要求已经由于俱怕老百姓而大打折扣。然而,正是下层民众在街头的革命才使资产阶级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政权。现在他们想通过模仿 1789 年在法国举行的国民议会来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但却不愿采取法国革命者与下层民众那怕是貌合神离的联盟。他们寄希望于各邦君主的支持来实现削弱各邦君主权力的民族统一,这就是这个所谓的全德议会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而临的最棘手的问题,首先不是社会的而是民族的。不同于 1789 年的法国国民议会,它不只是要缔造一部宪法,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方而,它首先遇到了为这个国家划定一个确切范围的难事。因为奥地利统治着许多非德意志民族,而普鲁士的东普鲁士一直是处于帝国领土之外。至于丹麦,由于它统治着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因两个德意志公国,自1815年以来就作为邦联的成员看待,而现在应对它如何处置?如果像一些民族主义诗人所说的,“哪里有人说德语,那里就是德意志,(”)那么,那些有德意志人居住的非德意志地区,特别是早已脱离帝国的瑞士和荷兰的一些地区,又该怎样对待呢?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难题是关于“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争论。前者希望找出一种解决办法,使存在着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奥地利能被包括在统一的德国之内;后者则力图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由于这种分歧,会议分裂为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两个派别。大德意志派一度占居了议会的多数,因为许多议员都期望非德意志的各民族能保留在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之内;也由于这个原因,当奥地利军队镇压捷克的民族起义时,他们不禁为之拍手叫好。但是当坚强有力的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侯爵(180-1852 年)在月 21 日被任命为奥地利首相,并力图按国家利益至上的大胆原则把奥地利重建为一个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中央集权帝国时,法兰克福议会关于把奥地利融解到德意志的和非德意志的组成部分的设想便化为泡影。于是,扬扬得意的小德意志派开始夸耀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一些以前主张把奥地利包括进来的代表人物,如今也大声疾呼,要求立即选举普鲁士国王为皇帝。
1848年10月19U,国民议会开始审议新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从此,议会的活动就卷人冗长的辩论和不着边际的清谈之中。围绕宪法草案的第一句话“每个德国人”的提法,议会就陷人无休止的争论,以后又为由谁出任帝国元首的问题争执了 8 天,其中有 23 人围绕这一问题发言。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讨论从1848年7月3臼就已开始,直到12月27日才形成正式法案。议会还成立了一些专门委员会讨论有关方面的国家立法,但由于分歧过大,大多数的委员会都未能完成议会交给的任务。一些决定性的问题,如建立一支国家武装力量的问题、消灭残存的封建制度的间题,都没有在议会的讨论中得到下文。漫无边际的讨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转移了国内政治斗争的视线。正是在清谈的资产阶级掩护下,各邦的反动势力从最初的打击中醒悟过来,恢复了元气并发动了对革命的反攻。
反扑最先出现在奥地利。1848年6月,第一届泛斯拉夫人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开幕,会议期间爆发了捷克人的反奥起义。当地驻军指挥宫温迪施格雷茨命令炮轰布拉格,镇压了起义,奥军在这里最先控制了局面。7 月,奥军又打败撒丁王国的军队,以野蛮的报复手段恢复了对伦巴第与威尼斯的统治。9月至10月,在克罗地亚将军耶拉契奇的配合下,奥军开始向革命的匈牙利开战。在维也纳,富有远见的革命家已意识到,如果耶拉契奇的军队取得对匈牙利人的胜利,他们很快就会掉转头来打击自己。因此,在 1848 年10月,他们又发动了第二次维也纳起义。但是起义已经有些为时过晚。出逃的奥皇迅速把耶拉契奇的军队集中到维也纳,同时又调集温迪施格雷茨的大军包围了全城。经过5天的激战,维也纳在10月31日陷落。
维也纳起义失败以后,自由派内阁被解散,由封建主和旧官僚重新组成新内阁。1849年3月,新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1848-1916年)颁布极端反动的帝国宪法,在废除对革命的承诺基础上恢复了专制统治。
在普鲁士,随着维也纳十月起义被镇压,反革命的力量也转人反攻。1848年月初,国王在官廷党的影响下任命勃兰登堡伯爵组成保守内阁,完全排挤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普鲁士军阀弗兰格尔将军被任命为军队最高统帅,率 4万大军进驻柏林,实行军事戒严。正在制订宪法的普鲁士国民议会被迫从首都迁往勃兰登堡,并于1848年12月5日被强行解散。普鲁士又恢复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局面。不过,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答应将恩赐给臣民一部宪法。由于这部宪法的颁布(1850 年),普鲁士扩大了在各邦资产阶级中的影响,为它实现自上而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奥、普两邦的反动势力转人进攻时,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还在埋头讨论制宪,直至1849年3月28日所谓的全德帝国宪法才最后出台。宪法规定,由德意志 36 邦组成君主立宪制帝国,各邦保持内政独立,帝国首脑是依法选举产生的皇帝,帝位可以世袭,掌握联邦的最高权力。立法机关由两院制议会组成,一院代表各成员邦,另一院由人民代表组成。前者有176名代表,其中半数由各邦政府决定,半数由各邦立法机构决定,代表任期6年。下院的组成学自美国宪法:每3年经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投票产生,每5万人中可选出I名代表。代表们的意愿不受政府指示约束,对于议会通过的法律,皇帝不能否决,只能拖延执行。
宪法在议会通过后提交各邦政府审议,结果有 28 个邦表示有保留地接受宪法,奥地利、巴伐利亚和汉诺威完全拒绝接受宪法。议会按“小德意志”方案选举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为帝国皇帝,并派遣由议长爱德华·齐姆松率领由 32 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赴柏林,询国王呈献皇冠。但是遭到威廉的拒绝。他表示只能从王公贵族和合法君主手中而不能从人民代表手中接受皇冠。普王的鄙夷态度给了代表们当头一棒,使法兰克福议会工作的最高成就全部落空。沮丧的代表团回到法兰克福。报告了使命的失败。但议会中的温和派仍对普鲁士抱有幻想,期待着通过谈判来达成新的协议。结果迫使弗里德里希·威廉下令拒绝接受宪法,并在 5 月 14 日宣布从法兰克福召回普鲁士代表,而奥地利在4月5日就已召回代表。这样,大部分议员由于失望接受了各自政府的指令,离开了法兰克福,而剩下的小部分激进分子坚持要为维护宪法和议会的权威斗争到底,他们公开吁请各邦人民支持宪法,希望通过新的革命发动,维护革命的最后成果。但是,原先从未打算使用暴力的学者们错误地枯计了形势。革命的高潮在他们埋头于咬文嚼字的宪法条文讨论时,已经成为过去。当各邦已转人反攻并取得对革命的胜利时,仅靠维护宪法的呼吁而缺乏切实有力的反封建举措,是难以引发新的革命高潮的。尽管在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巴登等南德地区曾先后爆发维护宪法的起义,但因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它们一一先后被普鲁士军队镇压下去。残存的国民议会被迫在5月末离开法兰克福迁往斯图加特,不久即被符腾堡军队强行驱散(6月18日)。至此,轰轰烈烈的德国革命以失败告终。
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方式自下而上统一德国道路的夭折。但是革命重创了封建秩序,锻炼了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分裂势力,这些都为50至60年代的经济高涨和统一运动的再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