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见到两个孙女后,李青云悲喜交加,恍若隔世。尤其大孙女蒋藜,那高高的鼻梁儿和明亮的杏眼儿,竟然与丈夫蒋新贵有着特别的相似之处,更勾起了她对往昔已尘封多年的追忆。
年慌!可怕的年慌!连老天爷都流泪了!乡下人缺吃、少穿、没有烧的,路旁的榆树皮被剥光了,槐树顶被折光了,地里的野菜被挖光了,就连玉米壳、玉米芯,也被人们争着做了淀粉。过去,连畜生都不肯吃的糟糠、麸皮,而今生产队也用秤斤斤两两地分给人吃。想吃粮吗?有!不过,得像做贼一般到黑市上去买,一斗麦子九十三元,一斗玉米卖六十一元!贫苦如洗的庄稼汉上哪儿凑钱买粮食去?办法只有一个:偷!偷生产队的粮食,偷生产队的棉花,偷生产队的蔬菜,只要不过分显眼,村干部也索性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因此在社员中传播起这样的顺口溜——
偷一斗,红旗手;
偷一升,是英雄;
偷一石,是模范;
不偷不逮,饿死活该!
……
在这种大气候下,那些勒紧裤腰带、饿得面黄肌瘦、步履踉跄的庄稼汉们,反被讥讽为——
死板,不行儿;
吃今,没名儿;
肠子,拧绳儿;
嘴唇,乌青儿;
饿死,没名儿;
……
李青云和妇女们在地里干活,虽然看见别人把玉米棒像手榴弹一样在裤腰扎一圈,她不敢;看见别人把棉花塞进怀里像临盆的孕妇一般,她不敢;看见别人把麦粒、豆子装得衣裤口袋像奶牛乳头似的,她不敢……她只是默默地干活,默默地走路,装作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唯恐祸从口出。多亏孙歪嘴、阿珍夫妇和吴妈、张三等入乡随俗“不时地将他们的”战利品给李青云匀来一些,否则,单靠队里那点少得可怜的救济粮,别说养活两个孙女,就连她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尽管如此,李青云还是经常胆战心惊地提醒孙歪嘴他们:“这号事还是少干为好,要是被人撞上,该多羞愧!”
胖嫂阿珍已经瘦下来好几圈,但大大咧咧的性子却丝毫未变,把一双细长的眼睛笑成两条线缝,“嘿嘿”道:“怕啥?十个社员九个贼,不偷队里又偷谁?活命比活脸要紧得多哩!”
李青云长长地哀叹一口气:“这种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千万别饿坏了我的两个小孙女!”
这天前半夜,蒋藜、蒋婕姐妹俩饿得肚子咕咕“叫,见邻家喝苜蓿糊糊,就跟奶奶哭闹着要喝。整得李青云的泪珠”咕噜咕噜朝下滚,便哄着两个孩子睡下后,咬咬牙,拎了竹筐朝苜蓿地方向摸去。此时,天黑得不见五指,李青云心跳如打鼓,颤索索地将手探进地里。谁知刚撅了一把,就听到不远处有人喊:“那是谁家的猫跑进地里来了?快走!人都没的吃,还有你凑的什么热闹?”
李青云大骇,知道是看地的社员在给她耳朵里递话呢,便满面羞臊地挎了竹筐,如惊弓之鸟般快步逃离苜蓿地,不料,慌不择路,一脚踩空,栽进一人半之深的枯井里,她够不着,爬不上,又急又怕,莺莺地泣哭起来。两个巡逻的老汉循声找来,拿马灯一照,见是李青云,二话没说,就解下腰带,一边“哼哧哼哧”把李青云从井底朝上拽,一边唉起长长的叹息:“作孽呦作孽,披金戴银的人,半夜三更也受这份罪!既然出来了,就不该空着筐回去。把筐递给我,让我老汉积份德,帮你撅去!”
“不不不,我啥也不要了!”爬上井台的李青云羞愧难当,哀求道,“只求二位老哥发发善心,别把事情张扬出去!”
“放心!放心!我们两个才不干那号丧天良的事呢!哪个脑袋上有毛爱装秃子?还不是饥荒把人害的?”
二位老者从李青云手里夺过竹筐,三下五除二撅了满登登一筐鲜灵灵的苜蓿,挎在李青云的胳膊弯里:“大妹子,赶紧回去吧,小心被人瞧见!”
李青云千恩万谢,一跛一瘸地消失在如墨的夜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