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眼见人心附已,群贤毕至,内心的欢愉不言而喻。然而,当时吴国正值自身发展的重要关头,军事形势甚为严峻,西有强楚的威胁,南有越国的掣肘,还要创造条件北上中原,与齐晋等国一争高下,完成吴国争霸天下的宏图大业,这一切,都需要有杰出的军事人才辅佐,阖闾举目望去,一时却选不出合适的人才。
心有所思,行有所迹,阖闾的内心焦虑,很快在日常行为中流露了出来。一次他在群臣的陪同下,登上高台,面对壮丽河山,阖闾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可是大多数臣子并不省察阖闾的心理,一个个左顾右盼,面面相觑。此时,惟有伍子胥觉察到了阖闾的内心的焦虑。为了成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霸主,吴国必须首先把相邻的楚国打败削弱,才能进一步进军中原。因此,吴国强大后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就对准了楚国和它的许多附属小国。经过一番艰苦的征战,吴国虽然取得了公元前512年俘获钟吾国君、消灭除国的巨大胜利,而且还在与楚国的交战中接连取胜,但最终还是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彻底击败楚国。阖闾对此很不满意。他此刻萦绕于心的,莫过于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称霸大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急需一些统军打仗将领。
伍子胥却深知吴王的忧虑,他将齐国来的孙武推荐给吴王。孙武,也就是后世公认的兵圣,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孙武在伍子胥的陪同下,晋见了吴王阖闾。“先生的兵法十三篇,寡人已全部看过。寡人对于兵法也是十分喜好,很有兴趣。我倒是很想用兵法做些游戏,不知先生意下如何?”阖闾显然是打算用实践去验证孙武的才能。
见阖闾语中含有调侃意味,孙武便严肃的指出:“兵法之事,非同寻常,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害安危,既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个人好恶,更不能以嬉戏的态度去对待。如果陛下您仅仅以喜好或戏乐的目的来谈论兵法,那孙武是无法对答的,请陛下原谅。”
阖闾见孙武一番讲辞义正辞严、掷地有声,顿生了几分敬意,“寡人不理解兵法之奥妙精华所在,还望先生赐教。不过先生所著兵法固然精彩,但能否牛刀小试,用以指挥队伍呢?”
孙武心知吴王此时对自己仍没有完全信任,现在吴王既然提出用兵法练兵的要求,那正是自己用实际行动打消吴王疑惑的好机会,于是便答道:“当然可以,或男或女,或高贵或低贱,都可做到令行禁止,上阵杀敌,请陛下定夺。”
阖闾听罢,不禁生疑,难道任何人都可以用兵法整训?“先生既然如此有把握,那能否用宫中的女子进行操练?”
孙武明知吴王是有意为难,但他仍回道:“可”。
于是阖庐答应他试验,叫出宫中美女,共约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庐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各队队长,让所有的美女都拿一支戟。
安排就绪后,孙武气宇轩昂地登上指挥台,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
妇人们回答说:“知道。”
孙子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所对的方向。”
妇人们答道:“是。”号令宣布完毕,于是摆好斧铖等刑具,旋即又把已经宣布的号令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就击鼓发令,叫她们向右,妇人们都哈哈大笑。
孙子见状,紧锁眉峰,自我责备地说:“纪律还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又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都哈哈大笑。
孙子见到这种散漫纷乱的景象,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纪律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然讲得清清楚楚,却不遵照号令行事,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
接着,他回头问执法官:“按照军法,有令不行,该当何罪?”
“斩首!”执法官回答道。
“那好,兵法上说,赏善从贱人开始,罚恶从贵人开始,就把左右两队长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孙武话音刚落,执法人员就奔上前去拖出担任左右队长的吴王美姬,准备施法。吴王阖闾大为惊骇,他急忙派人手持节杖(代表君王权威的手杖),飞跑到孙武面前要求刀下留人。
孙子严肃地对吴王的使者说:“请你回去告诉大王,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所有动作,整齐利索。于是孙子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办得到啊。”
吴王正为孙武不听旨意、斩其爱姬一事,早已恼怒异常,但碍于颜面,不好发作。只是冷冷地说:“让将军停止演练,回宾馆休息。我不愿下去察看了。”
孙武淡然一笑,感叹道:“大王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能让我付诸实践。”然后遣散宫女,自己乘车返回。
据说吴王非常痛惜那两位被杀的美姬,下令将她们厚葬在横山之上,并立“爱姬祠”四季祭奠。
这场充满戏剧色彩的吴宫教战就这样结束了,事件本身充分显示了孙武的胆魄和指挥才能,贯彻了信赏明罚、以法治军的基本精神。孙武坚持斩二姬,宁肯开罪于吴王,也要整肃军纪的行动,正是他“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指挥原则的体现。“吴宫教战”也在治军史上成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阖闾毕竟是位英明的君主,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所以冷静下来之后,再加上听了伍子胥的告诫,也就恢复清醒和理智起来,怀着对孙武将才的器重和赏识,亲往孙武处挽留这位旷世将才。对于阖闾的到来,孙武也深为君主的宽容豁达的襟怀所折服,决心衔命报答知遇之恩。
孙武首先向阖闾表示歉意,并申述了当日杀姬的缘由。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也是治军的通则。用兵莫贵于威严,威行于众,严行于吏,只有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
阖闾早已醒悟,听了孙武这番话,便最终下定决心,任命他为吴国的将军,担当起军国重任。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开始率领吴军对楚国作战。结果初试锋芒,表现出了孙武不同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进一步赢得了吴王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前512年,阖闾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清除余党,决定将在自己发动变时投奔徐和钟吾(今江苏窗迁县东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余和烛庸追杀掉,阖闾下令让徐与钟吾将他们两人拘捕送给自己发落,但这两个小国既不能得罪强楚也不能触怒于吴国,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将二位公子驱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向敌国楚国。
此二人至楚后,楚如获至宝,把他们安顿在养(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同时还为他们筑城,并取城父与胡(均在养之东)的土地给二公子,作为他们的封邑。吴王阖闾十分清楚,楚国此举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牵制吴国。
是年冬天,阖闾以徐和钟吾放走叛将为由,举兵兴讨,首战攻克钟吾,俘其国君,再移师伐徐,吴军采用决河灌城的办法又攻克了徐国。徐国国君见大势已去,便割断自己的头发,手拉着自己的夫人来迎见吴王。吴见其状甚为凄惨,便赦免了他们,徐国国君被赦免后乘机逃到了楚国,居于“夷”,而两位吴国的叛将也被楚安排到舒城居住。
孙武出任将军后,第一个征讨的对象就是楚国的舒城(今安徽庐江县西),这一仗是孙武初试兵锋的一场战斗,因此,孙武在战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孙子认为,养邑一战,阖闾目的一方面是擒杀掩余和烛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统权的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于除掉淮水北岸的楚军势力,为日后破楚扫清障碍。吴军在孙武等人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一举击败了楚军主力,攻克了舒城,杀死了吴国的两位叛将。
孙武初战告捷,给吴王阖闾留下了深刻印象。阖闾却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以为有了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助,就能破楚国于一役,竟然不顾当时吴国的实际情况,想乘胜出击,直捣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对此,孙武表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据《史记·吴世家》载阖庐三年,吴王“谋欲入郢”时,孙武说“民劳,未可,待之”。孙武根本不同意这时大举攻楚。他的答辞虽仅六字,却是对吴楚双方形势和力量对此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之后,吴王阖闾听从将军孙武的劝告,率军回国休整。之后,又按孙武的建议,一边调整部署,养精蓄锐,一边筹划大举破楚的战略。
阖闾与孙武、伍子胥等人多次商讨伐楚之策,最后由伍子胥提出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
首先,伍子胥分析楚国的政治现实:“楚昭王年纪尚幼,无力控制政局,楚国当政者多而不一,乖张不和,政出多门,没有一人能够承担楚国的忧患”,因此建议吴王将吴国的兵力分为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师”。然后,将这三部分兵力分别部署在三个不同的战略方向,让它们轮流交替从三个不同的方向上不断骚扰楚国的边境。当某一战略方向上的部队出击时,另外两部分则休整待命。
第三步,当吴国某一战略方向上的“一师”出兵进攻楚国的一个重要战备城池时,楚必倾其精锐长途跋涉前来求援,等楚军临近,吴军便迅速撤退,不与其正同交锋。待楚军撤退后,另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军队又开始行动,佯攻另一个城池,楚军来则退。如此“彼出则归,彼归则出”,长此以往,楚国的军队就会因连续奔波得不到休整而实力大大削弱。终有一天,楚军会被拖垮,丧失与吴军对抗的能力。到那时,吴再纠集三军,发动大规模的猛烈进攻,定能大获全胜。
这就是春秋历史上闻名遐迩的“疲楚、误楚之计”。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吴国严格按照这一战略意图进行部署,开始了消除异己势力,分化楚国属国,攻占楚国边境重镇,不断骚扰打击楚军为目的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而这一系列行动,都由将军孙武来具体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