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时期,铸剑技术发达,不仅涌现了一批如欧冶子、干将等铸剑能手,还出现了专门品评剑之优劣的相剑大师,越女剑道千古传,而关于剑的各种传说更是动人心魄。
铸剑
春秋时期,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也为了增强战斗力,各诸侯国纷纷选派国内的能工巧匠,研制克敌制胜的武器。作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剑在当时被称为“百兵之师”。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因而锋利轻便的剑就更显其重要,正因为如此吧,吴越两国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
吴越时期,工匠大多以铜铸剑。在了解吴越时期铸剑技术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此前青铜铸剑的情况。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轻便易使,直刺旁击都能运用自如,抵御匪寇与野兽都是必不可少。
据资料记载,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主要由剑身与剑茎两部分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称。剑身前端称“锋”,剑体中线凸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外的刃称“锷”,合脊与两从为“腊”。剑把称“茎”。茎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的“格”,又称为“卫”。茎的末端常有圆形的“首”或“镡”。茎上有的有圆形的“箍”。茎上常以绳缠绕,绳称为“缑”,剑柄尾端旋环称做铎。剑鞘也谓之“室”。短剑也称“匕”。
那时的剑根据人的高矮不同分为三等剑制,以适合三等带剑之士,什么人用什么剑则自取其便。剑柄长五寸,剑身若是剑柄的五倍,那么就该有三尺,重九锵,也就是三斤十二两,长之极,重之至,故谓上制。只有高大有力的剑士可以佩带,所以称为上士之制。剑身是剑柄的四倍,那么剑之长则有二尺五寸,重七锵,也就是二斤十四两,长短轻重取其中,谓之中制。适合普通身材和力量大小的人使用,故称为中士之制。若剑身只有三倍剑柄长短,则只有二尺,重量只有五锵,则只重二斤一两三分,轻而且短,称为下制,矮小羸弱者适用。那么,吴越时期铸剑技术到底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可以从已出土的文物来了解一下: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践剑,此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锷锋芒犀利,寒光闪闪,出土时插于漆木鞘里,保存如新,至今犹能断发。经分析测定,剑脊含锡低(10%),韧性好而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20%),刚而锋利。这种复合金属制造技术其他国家直到近代才掌握。
从《越绝书》中记载的薛烛品剑,我们也可以略窥一斑。
越王勾践请会相剑的门客薛烛品剑,先把“豪曹”剑拿给给薛烛看。薛烛看后回答说:豪曹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宝剑,宝剑应该是要求五种金属的色彩一起显现,而没有哪一种色彩能盖过其他色彩的。因此,“豪曹”虽然已经是名声在外,但这方面还有些不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宝剑。越王勾践又叫人把名叫“巨阙”的宝剑拿来。薛烛看过后又说:“这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宝剑,宝剑要求应该是金、锡与铜熔铸在一起无法分开的。现在‘巨阙’中的金、锡却游离于铜之外,所以它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宝剑。”
这里薛烛关于真正的好的宝剑的两方面标准,完全是从铸造技术角度来谈的,我们从中可以推测出当时的铸造水平。
《越绝书》中还有另一段记载: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了。“……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锋芒盖世的宝剑。欧冶子把它献给越王。越王爱抚之下,命名“湛卢”。湛卢剑铸成后,历代都对它推崇备至。关于湛卢剑的神奇传说,汉袁康的《越绝书》、东晋的《拾遗记》以及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而在民间,则流传着欧冶子试剑的传说。传说欧冶子炼成宝剑后,为测其性能,挥起宝剑朝巨石砍去,巨石轰然裂开。
“一剑挥落巨石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对湛卢宝剑的锋利程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上面提到的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除了铸剑技术精湛外,工艺也很华美,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在前面提到的薛烛品剑里,专门谈到剑的光泽、花纹等,我们可以借助文字去感受和想象。他评纯钧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
另外,自遗留下来的关于剑的传说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剑的崇拜心理。而这种剑崇拜心理,自然会影响到铸剑。人们不认为相同质量的金属按照相同工序就能造出一样威力的剑,传说中的铸剑之法必须配合天时,一年中以春秋两季最佳,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皆会影响材质,尤其农历五月,俗称“毒月”,聚积各种毒气;而七月则为“鬼月”,代表至邪之气,对象征正义化身的剑,皆不适合。除节气之禁忌外,天阳亦有属于自己之最佳时辰,比如生肖属龙,而龙之地支为辰,因此选择于辰日、辰时铸剑,于“三龙调合”下,方能铸造出完美无缺之名剑。《吴越春秋》卷二叙述名匠干将与妻莫邪为吴王阖闾铸剑时,“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窬装炭”,莫邪还虔敬地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下投入熔炉中以砾金。吴国的另一个工匠甚至“杀其二子,以血衅金”而铸剑。干将的师父铸名剑时也是“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
铸剑技术发达,造就了一批著名的铸剑大师,如越国欧冶子、吴国干将等人。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越王允常曾让欧冶子造了五把剑,后来越国将其中的三把:湛卢、鱼肠和磐郢献给了吴国。
《越绝书》则记载了楚王派遣风胡子到吴国,拜见欧冶子和干将,请他们二人共同铸造铁剑的故事。于是,欧冶子和干将就开凿茨山,排干溪水,采掘出精粹的铁石,铸成三把铁剑:第一把叫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铸剑大师和他们所造名剑的故事千载流传。
品剑
品剑,即品评、鉴赏宝剑,在古代又称为相剑,对相剑之术有造诣者,则谓之相剑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品剑家或品剑大师了。吴越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相剑之人。《越绝书》中为我们记载了一位叫薛烛的相剑者,为越王勾践相剑的详细经过。
其时,越王勾践有五把名闻天下的宝剑,其名分别为“豪曹”、“巨阙”、“纯钧”、“湛卢”和“鱼肠”。越王手下有一个擅长相剑的门客叫薛烛,一天,越王应该是闲来无事吧,就召见了薛烛,询问他对这些宝剑的评价。
越王勾践让掌管宝剑的人,先把“豪曹”剑拿给给薛烛看。薛烛看后回答说:豪曹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宝剑,宝剑应该是要求五种金属的色彩一起显现,而没有哪一种色彩能盖过其他色彩的。因此,“豪曹”虽然已经是名声在外,但这方面还有些不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宝剑。越王勾践又叫人把名叫“巨阙”的宝剑拿来。薛烛看过后又说:“这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宝剑,宝剑要求应该是金、锡与铜熔铸在一起无法分开的。现在‘巨阙’中的金、锡却游离于铜之外,所以它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宝剑。”
越王勾践说:“但是当‘巨阙’刚炼成时,我拿着它坐在露坛上,正巧有个宫人驾着四匹鹿拉的车子经过,车跑得飞快,白鹿受了惊,我抽出‘巨阙’剑向车一指,白鹿向上跳起来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把绳子砍断的。我用‘巨阙’刺向铜锅,砍向铁锅,都是立即断开,轻松的就像戳在谷米中,所以我把它叫做巨阙了。”越王勾践又吩咐人拿出“纯钧”宝剑来。薛烛听到“纯钧”这个名字,仿佛吓了一大跳,惊得呆在了那里。过了好一会才清醒过来。他走下台阶,整理好衣帽,重新坐下来仔细地察看“纯钧”。
薛烛抖动宝剑后举起,只见那剑华彩四射,如新开的荷花;看剑身的花纹,如天上星星闪烁般地灿烂;看剑的光泽,就像漫漫春水从水塘溢出,波纹连波纹;看剑的锋刃,就像高耸的危崖峭壁;看剑的质地,光泽晶莹,如同刚开始消融的坚冰。薛烛认真鉴赏了老半天,问勾践说:“这就是纯钧宝剑吗?”越王勾践得意地说:“是呀!有个门客为这口剑估价,说它抵得上两个带有集市的乡,一千匹骏马,再加上两座一千户的城池。你看它值吗?”薛烛回答说:“远不止这个价!当年铸造这把剑时,赤堇山裂开,才采到锡;若耶溪干涸,才采到铜;天上的雨神洒着除尘的细雨,雷公闪电如同鼓风吹火,龙王捧住冶炉,天帝亲自加炭,太一星君也下凡观看,天地万物的精气随之而降。欧冶子于是顺承天地万物的精气,将他全部的才智和技术都施展出来,才铸造成这三把大型宝剑,二把小型宝剑。第一把叫‘湛卢’,第二把叫‘纯钧’,第三把叫‘胜邪’,第四把叫‘鱼肠’,第五把叫‘巨阙’。吴王阖闾在世时,得到了‘胜邪’、‘鱼肠’和‘湛卢’三把剑。阖闾不推行德政,女儿死了,他杀活人来陪葬,‘湛卢’剑便像流水一样离开了吴国。这把剑的剑气先是到了秦国,后来又到了楚国,正好楚王睡梦中醒来,发现了吴王的‘湛卢’剑,就将剑保存起来了。秦王听到消息,向楚王索要,未能如愿,就兴兵攻打楚国,还扬言说:‘只有把湛卢剑给我,我才收兵。’但楚王坚决不给。”“当时吴王阖闾又用鱼肠剑去行刺吴王僚,吴王僚身披三层铠甲,一般兵器根本对付不了。阖闾派刺客专诸扮成烧鱼的厨师,把鱼肠剑暗藏在鱼肚里面,当送上鱼时,抽出鱼肠剑将吴王僚刺死了。这些都只是小试宝剑的威力,还没有谁把宝剑派上大用处。”
“现在赤堇山裂口已合,若耶溪水深不可测,天神们没有下凡,欧冶子也快死了。所以如今哪怕是用黄金把城装满,用珠玉堆得让河水断流,也已不能得到这样的宝物了。两个带有集市的乡,一千匹骏马加上两座一千户的城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越绝书》中这段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品评和鉴赏宝剑的情景。作为一个宝剑鉴赏家,薛烛认为,只有“五色并见”,“金锡和同”、“气如烟”的剑,才是好剑。而他评价“纯钧”,“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涣涣如冰释”。这与我们今天赞扬龙泉宝剑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剑道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了“越女论剑”的故事,这大概是中国最早关于剑道的论述了。
据记载,越女是勾践时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无名少女,从小喜欢击剑,全凭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剑术,范蠡闻其大名,向越王推荐,越王便派人去找越女,准备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方法。
在去见越王的路途中,越女遇到一位老剑客袁公,要求与越女一较高下。于是两人折竹枝比试,少女守三招后一招击中,袁公不敌飞身上树遁走。
后来少女向勾践论剑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越王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赐给越女名号,称为“越女”。并命令越国兵士都来向越女学习用剑之术。
越女“剑道”中提出了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金庸就是以这段传奇故事写成了武侠小说《越女剑》,在小说中,他对剑道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
据有关资料说,《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了《剑道》三十八篇。由此可见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只可惜,三十八篇已散失。
剑魂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推知,吴越时人们相信宝剑是有灵魂的。而这灵魂拥有着奇异的使命,这使命就像是让人无法违抗的命运。比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关于湛卢宝剑的故事。
湛卢宝剑本是越国献给吴王的三把宝剑之一,后来吴王阖闾女儿自杀,阖闾用活人为女儿殉葬,引得民众议论纷纷。湛卢宝剑憎恶阖闾的暴虐无道,竟逃离吴国国都,在水中漂游,最终到了楚国。楚昭王一觉醒来,就得到了吴王的湛卢宝剑。当楚昭王询问风胡子(推测应为相剑师),湛卢为什么会离开吴王时,风胡子引用相剑者薛烛为越王相剑时所说: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以佩带,臣子将用它来杀害君主,儿子将用它来杀害父亲。后来此剑由越入吴,果然被吴公子光用来刺杀吴王僚,做下了“臣以杀君、子以杀父”的违背人伦常理的事。
在薛烛看来,剑含有各种金属的精华,蕴蓄了盛阳的结晶,寄寓着灵异的精气,把它拔出来便有烁烁神光,把它配戴在身上就有威势,可以击退敌军、抵抗敌人。但如果君主有违背天理的阴谋,那宝剑就会外出,离开暴虐无道之人而归附有德有义之君。
果如薛烛所言,在《越绝书》中记载了楚王用泰阿剑击退晋军的故事。《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为他铸造了三把宝剑,龙渊、泰阿和工布。晋王听说后来索求这几把宝剑,没有得到,于是兴兵围攻楚国都城。包围了三年还不撤兵,楚国城内已经弹尽粮绝,而楚王身边的亲信、大臣和贤士也都没有办法解围。楚王知道后,就手持泰阿剑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作战,于是,晋军大败而退,士兵都心神迷乱,血流千里。猛兽都跑来观望,江水为之回流,晋王的头发一下子全白了。
在后来的大多数武侠小说中,名门正派的大侠总是使用宝剑,以此区别于使用暗器、毒药的旁门左道,正是这种剑魂文化的延续。
剑的传说
七星龙渊剑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话说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剑,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干将莫邪剑
楚国的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剑有雌剑和雄剑两把,三年时间才完成,楚王发怒,要杀他。他的妻子怀孕临产。丈夫告诉妻子说:“我为楚王作剑,三年才成,楚王发怒,去了一定杀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大了之后,就告诉他说:“出门看南山,松树生长在石头上,剑藏在它的后面。”于是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早听人说,剑应该有两把,一把雄剑一把雌剑,雌剑来了雄剑却没有拿来。楚王于是大怒,杀死了干将。
干将莫邪的儿子叫作赤,后来长大成人,就问他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的父亲为楚王铸剑,三年才成。楚王发怒,杀死了他。你父亲走的时候嘱咐我告诉你:‘出门看南山,松树生长在石头上,剑藏在它的后面。’”赤按父亲生前所说得到了剑,日夜想着要报复楚王。
楚王梦见一个两眉之间有尺把宽距离的男孩,说要报仇。楚王就以千金悬赏捉拿他。赤听到后逃跑了,进入山里边走边悲歌。有一个过路的侠客问:“你年龄还小,为什么哭泣得这样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要找他报仇。”侠客说:“我听说楚王用千金悬赏要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庆幸了!”于是就自己刎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给了侠客,尸体僵硬不倒。侠客说:“我不会辜负你的。”于是尸体才向前扑倒。
侠客拿着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该在汤锅里煮他。”楚王按照他的话煮头,三天三夜煮不烂。头跳出汤中,瞪着眼睛发怒。侠客说:“这孩子的头不烂,希望您亲自靠近锅边去看,他一定就烂掉了。”楚王就靠近锅边。侠客用剑杀死楚王,楚王的头随即坠落汤中,侠客也自己砍下自己的头,头也坠落锅中。三个头一起烂掉,不能识别,众人只好将那一团肉泥分成三份葬在一起,命名为“三王墓”。
泰阿剑
世人都说,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但是两位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泰阿剑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早已存在,只是无形、无迹,但是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只等待时机凝聚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三道归一,此剑即成。
当时晋最为强大,晋王当然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得到这把宝剑,但是事与愿违,此剑却在弱小的楚国铸成,出剑之时,剑身果然天然镌刻篆体“泰阿”二字,可见欧冶、干将所言不虚。晋王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楚王索剑,楚王拒绝,于是晋王出兵伐楚,预以索剑为名借机灭掉楚国。兵力悬殊,楚国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并且都城也被团团围住,一困三年。城里粮草告罄,兵革无存,危在旦夕。
这一天,晋国派来使者发出最后通牒:如再不交剑,明天将攻陷此城,到时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亲上城头杀敌,如果城破,自己将用此剑自刎,然后左右要拾得此剑,骑快马奔到大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第二天拂晓,楚王登上城头,只见城外晋国兵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倾灭危险。晋国兵马开始攻城,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楚王双手捧剑,长叹一声:泰阿剑啊,泰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于是,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没。
这件事情过后,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