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郭老回到北京后便给周总理写了一份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察情况报告,并建议由原班人马立即发掘刘胜妻子之墓。
1968年8月3日,周总理批示说:“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同时,总理还在批复中写道:“(此件)再送郑维山、陈先瑞两同志办。
郑维山、陈先瑞同志即与郭老洽办。”8月8日,按照郭老的意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军区、河北省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并对发掘第二座汉墓的设想提出了12条备忘录。于是,刚刚休整了10天的考古队员们又一次开赴满城陵山,打响了发掘清理第二座汉墓的战斗。
8月13日下午,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第二座汉墓的发掘正式开始了。不过,能否成功顺利地发掘第二座汉墓,考古人员的心里并没有十足把握,因为虽然郭老点明了墓地所在,但要想准确找到墓道口则并非易事。为了使发掘工作事半功倍,考古专家们对第二座汉墓所在地进行了细致的踏勘,终于在距离第一座汉墓墓道口平行往北120米处一片被人工翻动过的乱石堆中发现了一个缺口。
专家们认定这里应该就是墓道所在,随即发掘便从此开始。当然,担负发掘中最艰巨、最繁重的开凿岩石、清理现场任务的,依然是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官兵。这次发掘,官兵们全部采用钢钎和掘进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作业,目的是为了避免古墓遭到任何人为的毁坏。首先,官兵们按照考古专家的指点开凿出了一条南北向的探沟,然后开始清除探沟里的黄土层,大约1米厚的黄土层被清除后,露出了带有明显人工痕迹的碎石层,这更坚定了发掘人员的信心。
经过一天的艰苦发掘,官兵们又清除了大约1.5至2米厚的碎石层,发掘出了墓门上方人工开凿的券顶口。这一发现不仅使大家再次对郭老渊博的学识表示钦佩,也使考古人员信心倍增。随后,挖掘继续向西推进,果然在当天下午4时许挖出了封堵岩洞门口的卧砖,至此第二座汉墓的墓门全部暴露,又一个惊天秘密即将显露峥嵘。当然,考古队员在兴奋的同时,没有忘记将喜讯告诉给郭老,而当一位专家专程从满城返回北京,将郭老关于第二座汉墓的设想得以证实的消息报告给郭老时,郭老也感到十分高兴,立即向周总理和毛主席做了汇报。
外围清理结束后,最为细致艰辛的墓室内文物发掘整理工作随即展开。不过,由于第二座汉墓的结构与第一座汉墓大同小异,再加上考古队员们已经有了先前的发掘经验,所以打开多达七道砖石、草泥土和铁水浇铸相混合的墓道门,并没有难倒考古队员和工程兵们。进入墓室以后,考古队员们简直是轻车熟路,逐次清理了墓道、南北耳室和中室内诸多文物。随后,考古队员们以开启第一座汉墓后室石门的同样方法,轻易地便打开了第二座汉墓的后室石门。不过,清理二号墓后室比一号墓耗费的时间要长,这是因为在二号墓的后室里,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一套比一号墓保存还要完整的“金缕玉衣”,而且还有装殓玉衣的镶玉漆棺。由于这种棺椁形制在以前所有西汉贵族墓葬都不曾发现,所以清理起来十分费事费时。在清理中,考古专家们不仅要对棺上镶嵌的不同形状的玉片一一作以记录,而且在清理完镶玉漆棺上玉片后,再对“金缕玉衣”清理时,也有别于清理一号墓中“金缕玉衣”的方法,因为二号墓后室里的“金缕玉衣”既有用金丝进行编缀,还有用丝织品粘贴的部分,而清理这一部分自然要更加细心。另外,在清理“金缕玉衣”时,考古人员发现了玉衣内有死者的脊骨、肋骨和盆骨,以及牙齿的珐琅外壳,这为后来揭开一号墓墓主尸骨之谜提供极为珍贵的线索。考古人员在二号墓的后室里还发现了“长信宫”灯、朱雀铜灯和朱雀衔环杯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在墓主的贴身随葬品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窦绾”铜质印章,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明。同时,这枚印章不仅从另一方面佐证了一号墓墓主刘胜的身份,也印证了郭老关于二号墓墓主为刘胜之妻的推测。
经过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在9月17日全部完成。至此,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也宣告结束。那么,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