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达祥;甘小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世界各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为的就是要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对我们今天来说,六十年前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胜利的战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抒写新的历史篇章。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八年抗战的胜利,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从根本上支撑着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直至最后的胜利。这种民族精神,从古到今,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其本质与核心却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到了近代,由于频遭外来的侵略,民族始终处在危机之中,这种精神便愈加深入人心。尤其抗战时期,这种精神愈益丰富,愈益深入,愈益持久,乃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复兴的根本动力。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仅要记住历史,缅怀先烈,更为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历经抗日战争而不断得到深化的民族精神,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了八年,而这八年的抗战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使之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抗战精神,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不仅因为它支撑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还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抗战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表述也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其根本和核心应该是一样的,根据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一、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
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最爱自己国家的民族,也是一个最有骨气的民族。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视死如归,为了民族的尊严而大义凛然。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到“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表白,都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解,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精神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觉醒,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心声。于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为抗日而战。对峙十年的国共两党在国家民族利益的推动下,也“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了不当亡国奴,在广大的国土上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有共产党人左权,有国民党的将军张自忠等一批抗日将领,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的等英雄群体,还有如王二小等普通百姓,更多的是无名的烈士。他们的英勇行为无不表现出我们民族的这种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在全面抗战还没爆发前的上海抗战中,十九路军的六十名士兵在蕴藻浜战斗中,在形势最危急的时刻,用火油濡湿全身,负巨型炸弹,突然猛扑日军阵地,使敌军阵线崩溃,六十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正是不当亡国奴,为国家民族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及至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全民族的抗战开始,这种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更是随处可见,上到军人下到普通百姓,无处不在。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为纪念抗战一周年在武汉举行“七七”献金活动,得到民众的踊跃响应,献金人数意外地众多,除一般市民、工人、职员和学生外,连人力车夫、码头苦力、工厂女工、乞丐、幼童、卖唱盲人、辛亥革命伤兵、沦陷区难民、抗战烈士遗属,都纷纷解囊。由于献金踊跃,筹办者不得不增设多处献金台,并把时间从3天延长为5天,献金总额共达百万元以上。故当时报纸上有文章说:“这次武汉三镇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其情形的热烈,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前,恐怕在世界历史上也少有。”在五天之内,武汉三镇参加献金者即达100万人次以上,献金总额多达法币100多万元,献金者从富人到乞丐,无所不有,许多穷苦人还不止献一次两次。100多万元很大部分就是靠这些穷苦的爱国者一角两角、一分两分地凑起来的。群众的这种“毁家纾难”行为不正是舍小家保大家、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的真实体现吗?
今天在和平时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切实地维护好国家民族利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全民族的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血浓于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中华儿女对民族感情至高无上理念的生动表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便构成了中华大地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
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领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抗战中,所有的民族都为抗战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在东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朝鲜、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支持下,开辟了抗日游击区,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量兵力。在内蒙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西进的企图。在西北,陕甘宁边区的回族和蒙古族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冀中,马本斋领导的着名的回民支队歼灭了日伪军3.6万余人。在海南岛,黎、苗等族人民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西南,苗、瑶、毛南、仫佬、京等广西各族民众组成游击队,同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云南各族民众还为中国远征军和盟军担负了供应、运输和战勤等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所要特别讲到的是,在抗战后期也是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云南各族人民特别是滇西各族人民为中国抗战作出的卓越贡献,即20万云南各族人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付出巨大牺牲,用双手为中国的抗战开辟出来的一条世界上最崎岖的长达数千公里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它的建成,震惊了中外,被誉为“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而由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则被称为“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滇缅公路的建成是云南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精神的结晶,它为运送抗战所需战略物资,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各民族团结抗战精神的标志。
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渡过了浩劫,它更应能成为和平时期团结各族群众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动力,我们理所当然要继承并发扬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
民族英雄气概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可歌可泣的,从日本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算起持续了八年,从日本局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算起则持续了十五年,在这长期的对日作战中,支撑着中国人民的便是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永立于不败之地。在这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仅从军事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而且还从经济上、文化教育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抗战,始终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在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敌,血洒疆场,每一仗都打得十分惨烈。淞沪抗战时,率第五军增援淞沪抗战的张治中在阵前发布《告淞沪将士书》,号召将士“光荣神圣之抗战血幕即将全面拉开,舍身报国之良机已至,雪四十余年之国耻,此其时矣”。并表达了誓死抗敌的决心,“本司令官誓抱为国捐躯之赤忱,于我多年来同生死共患难之全体袍泽,枕戈待旦,同仇敌忾,以鲜血扞卫国土”。忻口会战前,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未参战前,不断上书请缨,“我是军人,半生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应该去抗战,应该去和敌人拼。”上战场后又在家书中表示,“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不打败日本,决不生还!”会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和师长刘家麟等为国捐躯。忻口会战坚持3个月,歼灭日军3万余人,而在取得这一辉煌战果的背后,是10万爱国将士马革裹尸。
在敌后战场,东北的抗日联军坚持抗战14年,共歼灭日伪军18万人,牵制关东军数十万,由全盛时期的4万人,到退入苏联后不足千人。此外江南抗战的新四军、华南抗战的游击队都同样如此。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军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165次,毙伤俘日伪军1714117人(其中歼灭日军527422人),缴获长短枪682831支、轻重机枪1.1万多挺、各种火炮1852门,收复国土104.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所有这些都是敌后军民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斗争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584267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文化战线上,当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之后,为了继续与日抗战,保存我民族文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因其卓越的贡献在20世纪中外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西南联大的建立,只不过是中国在文化抗战上的一个典型。而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在和平时期,我们仍应发扬这种精神,在国际社会上维护正义,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扞卫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各项利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
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上最早开辟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从1931年中国人民就开始抗日,一直打到1945年的8月中旬。而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军事力量基本上全部用于侵华,到日本投降前夕,日本海外兵力的56%仍用于侵华。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基本上是中国独自在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的抗战受到严峻的考验,中国的抗战到底向何处去?在这时,投降派趁机散布“亡国论”,打击全国抗战的信心。而亲英美派则指望依靠借助英美的力量来取得抗战的胜利,散布“速胜论”。为了给全国抗战指明方向,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持久战”,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中国是个大国,日本是个小国,中国是正义的,日本是侵略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中国不会亡国。但又由于日本当时比中国强大而且战争准备充足,而中国战备落后,且经济不如日本发达,因而中国也不会速胜。最后毛泽东总结出“亡国论”和“速胜论”是错误的,只有持久战才能真正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指明方向。实际上,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所获得的外援是非常少的。以美援为例,当时美国援外物资总值是4850亿美元,其中英国占63%,苏联占22%左右,中国则仅为3%,至抗战结束前为7.78亿美元。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根据美国财政部所藏有关机构的报告统计:抗战胜利以前美国对华租借援助总额为8.457亿美元。当然中国的抗战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的,但总的来说,抗战的胜利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早在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时,毛泽东就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要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在这情况之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今天,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充分发扬抗战时期的这种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的精神,为动员全民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
五、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
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客观变化的实际,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在党的指导理论上、党的建设上和对敌的战略战术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形成,才意味着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成。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使其得到了新的发展,而且通过对它的创新也为我党的革命提供了合乎实际的指导思想,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在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方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的“实事求是”思想概念进行改造,赋予其新意,并把它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同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为我党创造了一种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认识能力,解决了党的历史上的是非问题,是思想建设上的新发展。这次整风作为党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加强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以后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是通过研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既具有中国特点,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军事战略、战术,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光辉文献,对战争发展过程和阶段、战争形式、斗争方法、战争规律、战争的主体和主动性、获胜的条件和依据等都有精辟论述,并在实践中开创了灵活多样的作战形式,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等,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性发展,不仅对于打败日寇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些理论创新,为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同日本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积累了理论智慧。
发扬这种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
六、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
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为了维护正义与和平,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5年的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并且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之,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形成的这种精神,它不仅成为了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也在抗战的烽火中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升华。它所以能形成,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积淀;二是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驱使;三是国共两党的发动与领导。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有利于以之作为我们完成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同时还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发挥大国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