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思考问题,就是在原有的知识上通过想象,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想象力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推进器。父母在男生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不管他想到了什么,都要兴奋的、认真的听,因为父母的态度决定男生想象力的水平、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起中国的孩子,都会评价他们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而国外的孩子在这方面比中国孩子略胜一筹。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是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这种差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造成的。
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曾经创办了一个绘画班,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叫主办者哭笑不得。在想象绘画班开办了一段时间后,主办方为家长们开了一个绘画成果展。在这次画展上,各位家长看到了孩子们把马画成蓝色、绿色,家长们都很生气,埋怨老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尽管校方再三向家长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创作空间,还是有80%的家长让孩子退了学。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男生的想象力正在丧失。父母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儿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画一个圆,问他是什么,他可以说出一连串的答案:太阳,苹果,嘴巴,皮球,爸爸的自行车……而等到儿子长大了一些,父母再问他,他的答案则越来越简单:圆形,零。男生长大了,但是想象力却没了。
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男生丰富的想象往往会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父母,面对男生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让男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别怕他们会摔痛。
儿子遇到了一件更让他感觉委屈的事:一道语文题要学生写出“圆”的反义词,他写的是“扁”,而妈妈认为应该是“方”,批评他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儿子就跑去把他的一个小皮球放掉气,满脸不高兴地说:“不圆了,就是扁了嘛,妈妈为什么说我错了呢?”妈妈愣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很多人在被问到“圆”的反义词时,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方”。但是仔细思考后,成年人是否应该怀疑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唯一正确的呢?其实,两种答案应该都可以,但“方”好像比“扁”更正确。到底是谁摧残了男生的想象力?在男生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很多的知识都是已经标准化的答案,或者是成年人约定俗成的观点。男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对待这些标准答案只能够被动的接受,而没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权利。他的想象在父母眼中是不切实际、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
标准答案是消磨男生想象力的凶手。在面对“圆”与“方”这道题时,父母应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男生的答案。如果男生的答案有着合理的部分,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而不能因为他的答案与标准的不一致就全盘否定。那样的话父母否定的不是男生的答案,而是他的想象力。父母的批评就是在限制男生的想象力。当男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时,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比如创造力、分析力。这样的男生还能够有聪明、灵活的头脑吗?
父母在教育男生的时候要避免定性思维。父母要给男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过于讲求实用,或者过于强调非此即彼,就容易让男生的思维格式化。男生有了定性思维,就会顺应父母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男生按照父母的思维模式很好的解决了问题,会更多的得到父母的表扬;如果没有把问题解决好,也不遭到过分的责骂,因为他只是服从父母的“命令”。男生被父母灌输了一种定性思维,也可以算是一种成熟,然而代价却是想象的翅膀被折断。更糟糕的是没有想象力的男生,他的将来会怎样?男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对自己产生心理需要和期望要求。如果父母一再否定他的想象,等于在否定他的能力,亲子之间就会变得疏远。有的父母在教育男生时缺乏足够的耐心,看到孩子总是冒出“不靠谱”的想法,便会泼上一盆冷水,以便让他的想法更符合某种固定的想法。作为父母应该允许男生有奇思妙想,不要过多地干涉他的想象,不过可以用探讨的方式向他的想象提问,从而激发他更多的想象。男生的想象力无处不在,父母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男生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男生的成长过程不应该是一个思维越来越定式化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想象的空间越来越窄的过程。父母是男生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否定的他,怎么还会快乐地思考,获得更多想象的灵感呢?生活在鼓励与肯定下的男生,必然会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要耐心倾听男生的想象,才能够分享他的想法,真诚地为他的进步而高兴,为他的成功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