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四章 大爱无垠

  她,曾使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转危为安;

  她,曾使一个又一个痛苦的母亲面露微笑;

  她,曾使一个又一个小天使降临人间;

  她,曾使无数个困顿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28年的行医生涯中,她视患者如亲人,无论是夜半三更还是酷暑寒冬,只要患者需要,她随叫随到;她视工作如生命,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年手术200人次以上,曾获得过“万例手术无事故”荣誉称号;她廉洁行医,甘于清贫,为患者节约了一笔又一笔开支。她被广大患者所依赖、所信任,被广大孕产妇视为健康的“守护神”。

  她就是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巾帼英雄”“行业岗位奉献标兵”的大荔县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朱翠芳。

  2006年2月20日,在弥留之际仍牵挂着产妇、婴儿的朱翠芳悄然离开了她热爱一生、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将自己的青春及生命全部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妇幼保健事业。她用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以民为本、为民献身的壮丽凯歌。

  比鲜花更美的是患者的笑脸,比名利更重的是患者的信任。在患者的微笑与信任中,朱翠芳得到了一份慰藉、一份满足。

  今年2月23日大清早,朝邑镇广集村刘治国、董春艳老人领着一名临产孕妇急匆匆地来到妇幼保健院找朱翠芳。当得知朱大夫已于3天前去世时,老两口顿时号啕大哭,后悔没有早来几天看朱大夫。

  董春艳初识朱翠芳,已是13年前的事了

  那年,45岁的董春艳患了子宫肌瘤,平时老感觉全身乏力,后来下身出血,脸色蜡黄。听说新妇幼保健院朱大夫看病看得好,便慕名而来。

  在术前检查时,朱翠芳发现患者白血球指数太低,不能立即手术,就先给她开了一些药,让她过几天再来。手术前几天,董春艳心里一直紧张,情绪很不稳定。朱翠芳连续几天没事和她拉家常,使她对医院、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慢慢消除。随后手术很顺利,住院10多天,困扰了董春艳多年的妇科病得以根除。前几年,董春艳的儿媳29岁生头胎,难产,乡下医院不敢接,老两口又找到朱翠芳为儿媳做了剖腹产,顺利生下了个大胖小子。夫妻二人常对村上人说,朱大夫救了她家祖孙三代的命。平时左邻右舍有病、生小孩,他夫妇二人便领来找朱大夫。这几年,仅通过他们二人找朱翠芳的病人就不下100人。

  新生命的孕育往往在夜间,新生命的诞生也与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冬的一天,已是凌晨1时半,冷风飕飕,夜幕沉沉。劳累了一天早已进入梦乡的朱翠芳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是医院值班室打来的:高明镇平罗朱村一产妇子宫出血,急需手术……

  她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脸没洗,头没梳,骑着自行车就往医院赶。朱翠芳家距妇幼保健院有四五里路,加之有一段路况较差,平时上班骑车至少也得10分钟。那天她比往常蹬得快,光线又不大好,她心里只想着即将进行的手术,到县中心交警台十字时,重重地摔了一跤。当她浑身尘土,一瘸一拐地走进医院时,患者家属感动地不知说什么好。

  对朱翠芳来说,晚上出诊早已习以为常。儿子雷磊回忆说,平时晚上睡觉最怕电话响和叫门声。电话一响准是妈妈要出急诊。大冬天深更半夜,他冻得缩在被窝里头都怕出来,看见母亲穿件黄大衣,骑个自行车匆匆忙忙的样子,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母亲却安慰他:“娃,谁还不帮谁,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患者舒心,她就高兴,患者痛苦,她也难过。在朱翠芳心中,患者就是上帝,患者就是亲人。

  据原大荔县妇幼保健院院长郭青莲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朱翠芳和同事为一位产妇做剖腹产手术,当时产妇的脉象很弱,急需输血,而血源一时供不上。朱翠芳立即挽起袖口,要求输自己的血。手术结束后的当晚,由于患者血压还未恢复正常,忽高忽低,如果观察不到位,随时可能有危险。那时医院条件简陋,没有陪床,朱翠芳便拉了一个小凳子,在患者病床前一守就是一夜。第二天,朱翠芳提着小凳子面露微笑地走出病房,从她的脸上,同事知道患者转危为安了。

  步昌乡小坡村村民杨秋芳生第二个小孩时已42岁,年龄偏大,加之身体不好,为防意外,产前一个月她就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朱翠芳和杨秋芳话很投缘,见杨秋芳不习惯长期在外吃饭,她干脆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为杨秋芳做饭、送饭。

  了解朱翠芳的人都知道她烧得一手好饭菜,尤其是红萝卜丝切得又快又细,菜味恰到好处,她平时自带的午餐常常成为同事分享的对象。为让患者顺利生产,患者想吃啥,她就做啥;吃啥对患者身体有好处,她按要求试着做。为让病人吃上热呼的饭菜,她做好后常常顾不得刷锅洗盆立即送到患者嘴边。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杨秋芳身体恢复得很快,并顺利生产。杨秋芳常对人讲,自己活了40多岁,进了不少医院,还没碰到朱翠芳这样的医生。患者病重时她一脸阴沉;患者好时,她又唱又跳,把患者看的比亲人都重。有一回,她鼓起勇气表示想把娃认到朱大夫跟前,朱翠芳干脆应承下了。一来一往,两家成了亲戚。

  朱翠芳把她的心、她的情给了患者许多许多,而对家庭、对亲戚欠得也太多太多。

  1996年6月的一天早上,朱翠芳刚一查完房,便和丈夫急匆匆地向外走。原来丈夫雷伯敏的弟弟雷伯良因患肠憩室需做剖腹探查手术,当时弟弟在县医院已被推进手术室,可弟媳妇仍不放心,雷伯敏急匆匆赶到妇幼保健院让朱翠芳过去看一下。她正要出门赶往县医院时,一个老人却迎面拉住了她的手,哭着求她赶紧手术救她女儿一命。

  患者是冯村粮站职工胡某,那天早晨正上班时,忽然感到肚子疼得厉害,等到家人心急火燎的把她送到医院时,下身已血流不止,经检查是宫外孕,必须马上手术。一边是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一边是心急如焚等着她的丈夫,朱翠芳有些犯难了,理智的天平最终还是倒向了患者这边。由于手术及时,患者的命保住了,而当她匆匆赶到县医院时弟弟的手术已经结束了……

  丈夫雷伯敏过去在新疆军团当兵,那时夫妻两地分居,儿子刚过周岁,朱翠芳一个人忙工作还要带孩子。中午顾不上做饭,孩子今天在这家凑合,明天在那家将就,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上夜班时,孩子没人管,她就把娃哄睡着后放在床上,在周围用枕头、褥子围一个圈。一次,晚上手术结束后,她回到家,却满屋子找不见孩子,急得她快要哭了。最后爬床底下一看,孩子光着P股在床底下已经睡着了,满脸的泪痕似乎告诉母亲它不知哭叫了多少遍。

  最让朱翠芳深感内疚的,是母亲病重住院期间,远在山东、甘肃的大姐、二姐大老远赶回来,侍奉在母亲的旁边,可在本县城的她却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陪陪母亲。母亲临终时还责怪翠芳,身为医生甚至没有为她量过一次血压。

  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使她感到比鲜花更美的是患者的笑脸,比亲情更重的是患者的信任。在患者的微笑和信任中,她得到了一份满足、一份慰藉。

  对工作,朱翠芳精益求精,曾获得“万例手术无事故”的殊荣,生活中的她却很“邋遢”,经常穿衣服穿到夹层里。纽子扣岔了,一个高一个低;一次,手术后把同事的鞋穿错了一天竟浑然不知。

  在单位,朱翠芳的“邋遢”是出了名的

  同事回忆说,只要是上班,朱大夫常常穿件半新不旧的白大褂,一个领子竖着,一个领子折在衣服里。

  她经常加夜班,只要有紧急情况,衣服还没穿完人已出门,同事见了直笑她,原来走得急?熏纽扣扣岔了,对襟的衣服一边高一边低。还有一回做手术结束后,她把同事路智慧的大号鞋穿了一整天竟然没有发觉。

  有人说,作为女人,朱翠芳不讲究穿戴,不贪图享受,不懂生活。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她所追求的事业上,用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上。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国家计划生育高峰期。大荔县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县育龄妇女的节育扎管手术任务。院上成立了几个驻乡医疗队。每个医疗队分包几个乡镇。朱翠芳的医疗队负责八鱼、下寨、羌白等乡镇育龄妇女的节育扎管手术任务。

  扎管手术虽然简单,但当时工作量非常大,每个村都要做几百例。手术室门口常常排起长队。为了不让群众久等,不耽搁农活,朱翠芳经常开设两张手术台,这边正在麻醉,那边实施手术,前后倒换,轮番作业,最快时15分钟就做一例。每天早8时开始,到晚上8时结束?熏12个小时可以说是连轴转,渴了喝一口开水,饿了咬口干馍。由于它胆大心细,技术熟练,手术后效果好,短短两年功夫,她实现了“万例手术无事故”荣誉称号,受到上级单位的嘉奖。

  有一回,她在官池小元村做扎管手术时,许多人都指名道姓点朱翠芳,但他们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戴着口罩、麻利熟练的年轻大夫就是声名鹊起的朱翠芳。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她已成功地为两名已结扎的妇女做了输卵管吻合术及阴道成形术。这两例手术当时在大荔县尚属首例。

  作为大荔县妇产科的知名大夫,朱翠芳总是在患者危急关头,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从死神手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2003年3月,范家镇南干村村民陈玉玲产后大出血,血压急剧下降已接近零,病人处于休克状态。连续三次输血4400毫升,血压还不稳,产妇危在旦夕。

  产妇所住的安仁卫生院将求助电话打到县妇幼保健院,患者家属说治好治不好,也要让朱翠芳看一下。朱翠芳赶到时发现,患者病情已十分危急,挪动会加重病情,只能就近手术。子宫下端撕裂,血压太低,手术危险太大,而乡卫生院条件简陋,万一消毒不好,后果不堪设想!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手术若失败,责任谁来担负?可朱翠芳顾不了那么多,果断地说:保命要紧,就地手术!

  随手抬了两张桌子拼成手术台,简单消毒后立即实施手术。当时护士围成一整圈,她们按朱大夫的要求,用手从输血袋向血管挤压血,当血压缓慢上升时,手术开始了,凭着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和高超的医术,手术非常顺利。事后陈玉玲感慨地说,要不是朱大夫医术高,做事果断,我早就没命了。

  时光荏苒。朱翠芳用她的汗水与智慧、爱心与追求在医疗行业占得了一席之地,在妇产科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她个人从医师到主治大夫,再晋升到副主任医师。地位高了,名气大了,朱翠芳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更严了。

  1996年,妇女病普查时,汉村乡49岁的杨某被诊断为患有子宫前置胎盘瘤。一听说自己肚子有个大瘤子,杨某怕得要命。朱翠芳耐心的对她说,你这瘤子虽然大,但却是良性,只要切除掉就没事了。可杨某仍吓得死活不上手术台。手术只用了几十分钟,而朱翠芳对她的思想工作就做了几个小时。手术中,从杨某身上取出的瘤子足足有2.5千克,是一般病例中很少遇到的。

  朱翠芳每做完一例手术,晚上她都要仔细回忆一遍整个手术过程,认真总结经验。她常说,做手术就像是走钢丝,稍稍不慎就可能遗憾终生,对自己的手术负责实质就是对患者负责。

  以朱翠芳的医术和名气,稍有私心,一年挣个一二十万元额外收入可以说轻轻松松。而她宁可生活精打细算,过清贫日子,也不挣这种钱。在她看来,廉洁行医,本分做人,是对一名医生、一名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县城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内,我们找到了朱翠芳的家。与周围洁白明亮贴满瓷砖的小洋楼相比,朱翠芳家墙面斑驳略显破旧的房屋与周围不大协调。

  她家坐西面东,进门第一间就是朱翠芳的客厅兼卧室。环绕屋内,没发现一件能引人注意的像样的摆设,倒是床上那条已洗得发白,辨不出原本颜色的花布床单很是“惹眼”,床上摆着两床同样辨不出颜色的被子。床头那一对红枕巾看上去颜色挺鲜亮,可仔细一看,枕巾周边线头已几乎全部脱落,枕巾中间已被头部天长日久磨成了网状。屋内的沙发陌生人都不敢坐,生硬的弹簧让人坐着很不舒适。灶房是一间面朝南的旧厦房,因为好久没有做饭了,灶台上落满了尘土。灶房屋顶已和墙壁隔开一道一米多长的缝子,能望见天空。这就是一位深受群众信任与爱戴的知名大夫的家。

  朱翠芳下葬那天,亲戚朋友翻箱倒柜竟没能为她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最后还是儿子的女朋友在她病重住院期间买的内衣帮众人解了围。远在山东曹县专程赶来参加她葬礼的大姐朱玉兰,看到自己10多年前为朱翠芳缝制的棉袄,她还穿在身上时,更是伤心不已。屈指一算,这件棉袄在她身上已整整穿了18年。10多年的磨损,棉袄袖子早已磨破,袖口已续上了不同的花型,棉袄下襟也是缝补上的,棉袄的领部已磨得发了白。

  朱翠芳中午吃饭常端一个铁饭盒,这个铁饭盒还是前多年用药盒改成的。医生吃饭没有规律,朱翠芳吃饭更是胡乱凑合,一个馒头,一碗炒面,一碟从家里带的红辣子就是一顿饭。

  科室的同事都知道,平日豁达开朗、爱说爱笑的朱翠芳之所以这样“抠门”,主要是为了儿子雷磊。雷磊考上西安医科大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就得一万好几,5年下来得七八万元。而她和丈夫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也不过两千出头,为了孩子的将来,朱翠芳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细算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面对当今经济大潮,医生班外行医,拿回扣、收红包已屡见不鲜,朱翠芳却依然固守着自己的清贫,维护着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朱翠芳在大荔县妇产科有一定的权威,城区许多家医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一家有相当规模的医院想把她挖过去,许诺只要她来,立即让她担任业务副院长,送一套单元房,并安排两名亲属。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家人和周围的朋友都劝她:“在那也是为人看病,哪里待遇好咱就在哪儿干。”可她却一口回绝了。而至今,她还有两个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外甥女没有找到工作。

  西寨乡中心小学教师王某患上了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起初不想做手术,在西安几家大医院采用中医保守疗法,喝了上百副中药,花了几千元,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后来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朱翠芳。手术前一天,她和丈夫商量准备悄悄塞给朱翠芳300元,让她把事当事。可话没说完,朱翠芳一口回绝:如果你不相信我,就不要找我。手术后,她天天来看患者,了解病情,王某病很快就好了。临出院时,王某让丈夫在城里订了一桌酒席,想好好谢谢朱翠芳,她硬是推辞掉了。

  以朱翠芳的医术和名气,稍有私心,一年挣一二十万元额外收入可以说轻轻松松。为人接个生,做个剖腹产,切除囊肿肌瘤之类的小手术,对她来说也就是几十分钟的事。按有些人的说法,收个三五百元一点都不难。而朱翠芳对此却不屑一顾。

  她自己从不班外行医,作为科室主任,她对科室内的此类现象一点也不姑息。有一年她得知科室内有位医生在家里为人接生做妇科检查,她带着院领导立即到这名医生家去检查,当面给对方弄了个难堪。对科室内2名多次班外行医人员在征得院领导同意下竟将其解聘了。为此她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个别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动辄为患者开大处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可朱翠芳却从不愿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平时消炎,能用青霉素的,她从不让用先锋;便宜药能治好的,她决不开贵药。

  53岁的杨某是临潼区张八村人,因患子宫肌瘤,经期紊乱,出血不止,常常感到心烦意乱,找了不少西医、中医,病还是时好时坏。听弟媳妇介绍,她来大荔找到了朱翠芳。此前她已到西安、渭南几家大医院跑过多次。医生都说,子宫肌瘤要做手术,甚至要切除子宫,是个大手术,少说也得三五千元花。本来心情就不好的病人,一听要花这么多的钱,还要切除子宫,心情更是沉重。考虑到病人是农村人,又是外县人,路途遥远,一入院,朱翠芳就决定当天安排手术。建病例、查常规、做检查等术前准备工作。等到医院检查报告出来,朱翠芳马上找到病人说:好姊妹,你年纪已经50多岁了,子宫和卵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肌瘤也会因得不到营养而逐渐萎缩。我的想法是给你吃点药,你的病也能好转,再说你的经济不宽裕……但你要坚持手术也可以,医院开门不怕钱扎手,我也可以增加手术工作量。最终的结果是:病人买了不到100元的药,不仅免受手术之痛,还省下了2500元的手术费。几个月后病人打来电话说,她的病好了,干活有劲,生活很是方便。

  官池镇小元村四组村民姜某,怀孕期间经一乡村医院检查说,胎儿背上有一肌瘤,姜某一家听说后,又着急,又害怕,就东挪西凑了几百元,到县妇幼保健院复查。她一见朱翠芳就敲明叫响的要求做彩色B超检查,朱翠芳问明情况后对她说:你的情况做个黑白B超就行了,做彩色B超没有必要。此举,为患者省了35元。35块钱对别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朱翠芳却看得很重,在她看来,群众的一分一文都来之不易,能省的一定要省。

  作为妇科主任,朱翠芳处处为同事着想,每逢节假日带头值班,已连续20多年没和家人一起过年。而对同事工作上的失误,她一点情面都不留。

  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已成了朱翠芳20多年的老习惯。利用这半个小时,她先查房,然后根据情况开班前会,安排当天工作,总结前天工作。等到正式上班时,所有的工作已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人做过推算,每天上班提前半个小时,几十年间,她比别人多干了840个工作日。

  医护人员因工作性质很少休假,因而每年春节值班很难落实,谁都不愿意在除夕及大年初一值班。作为科室主任,按院规定朱翠芳春节可以不值班,她完全可以过个安宁年。但在妇产科年度值班表上,年年除夕、初一都有她的名字。每年春节,都是丈夫一人带着孩子回农村老家过年,而她每年春节都是和患者在一起。

  儿媳妇年年春节不回家过年,对年迈的婆婆来说已习以为常,她也能理解,儿媳当干部,是国家人,医院的事重要。

  翠芳兄弟姐妹较多,但她很少有时间走动,平时都是大家来看她。亲戚有个啥事她也很少去,大多是丈夫代劳。四姐朱秀芳家就在城跟前,可她一年也去不了两回。

  作为科室学科带头人,朱翠芳在业务上要求很严,对于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她批评同事不留情面,让人有点下不了台。

  同事王某和朱翠芳一个村,自小关系情同姐妹,之后王某上了卫校,在苏村卫生院实习时和大学毕业的朱翠芳共事,如今又在同一科室,关系更是没啥说的。

  2005年一天,负责引产室工作的王某为一患者引产后,由于没及时查明看病人,患者产后出血,而这恰被朱翠芳看到了。朱翠芳大为恼火,一把推开医务室的门,当着众人面大声道:“病人出血了,为啥不及时告诉我……”王某也已50多岁,行医多年,被人当面一训,感觉委屈下不了台,气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两人为此吵了一架。后来,朱翠芳主动找到她解释:当时我在气头上,你不要见怪,谁叫咱姐妹关系这么铁。

  同事郭红侠回忆说,去年11月,朱大夫为一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做手术,自己做朱大夫的助手,在准备手术器械包时,为图省事,以一次性手术器械包替代,和正常严格的手术器械包相比,一次性手术包不用现场消毒。

  正准备手术的朱翠芳十分生气,当场质问她,万一手术伤口感染,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最后硬是让她按规定换上手术器械。

  朱翠芳的执著与奉献精神影响和感动着科室的同事。妇产科呈现出团结、务实、严谨的团队精神:合作十分默契,技术研讨司空见惯,岗位奉献蔚然成风。她担任主任以来,妇产科的工作量占全院的1.8,较以前增加了几倍,入住病人从原来每日三几个发展到如今的十多个人。科室连年被评为先进,一批年轻业务骨干挑起了大梁。

  母亲是个土接生婆,巷里邻舍媳妇临产都少不了请母亲帮忙,最好的回报便是一包红糖和两个鸡蛋。在母亲的忙碌中,在产妇的微笑中,她读出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潜移默化中,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想在她幼小的心灵扎根、发芽。

  朱翠芳1954年2月出生在大荔县城关镇红楼村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她在家排行老六,家里都叫她“九九”。

  提起这个有些古怪的小名,朱翠芳的三姐朱玉翠回忆说,父母祖籍河南长葛,早年逃荒落户大荔。朱翠芳四姐一兄一弟。生个男娃当顶门杠是当时父母的最大心愿。心切的父母求人问签,当得知到第九个女儿后方可生男孩时,父母一盘算,加上认的三个干女儿,翠芳应是排行老八,为了早日凑够这个九,提前实现吉言,父母干脆叫她“九九”。

  九九8岁时,父亲患了肺心病。家里到处借钱,四处求医,最终还是没保住父亲的命,这成了全家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娘,日子颇为清寒。母亲是个土生的接生婆。有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母亲接的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土法接生在乡村十分普遍,加之母亲手艺高,德行好,村里邻舍媳妇临产常常少不了请母亲帮忙。一包红糖两个鸡蛋是乡亲对母亲付出的最好褒奖,分享着母亲的“劳动成果”,几个孩子既解馋又自豪。

  “妈去给人帮忙一会就回来,你们几个好好在家,把门关好,不要乱跑!”每次临出门,母亲都要反复叮咛。“帮啥忙?”好奇心极强的九九追根刨底,“捞娃哩。”“啥是捞娃?”小翠芳一定要搞个明白。

  有一回,母亲又要出诊,翠芳缠着闹着要跟着母亲“长见识”,实在拗不过小女儿,母亲勉强答应了。只能让她在门外等。当产妇的呻吟在母亲熟练的操作下变成婴儿的啼哭声时,小翠芳从漏光的门缝里明白了“捞娃”的真实含义。

  在母亲忙碌的身影中,在产妇无力的微笑中,她读出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理想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

  朱翠芳本来家境就贫寒。父亲去世后,仅靠母亲一人养家糊口的日子再也维持不下去,几个姐姐都先后辍学,她在高中毕业后也只好回家务农。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过早的生活重担不仅没能压垮她稚嫩的肩膀,反而磨炼了她的意志。

  聪明好学的朱翠芳被村支部当作好苗子来培养,很快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

  1974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朱翠芳迎来了她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她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从在党旗下举起拳头的那一刻起,好强的翠芳暗暗起誓:干就干出个样子,绝不为党旗抹黑。

  由于表现出色,20出头的她被组织任命为红楼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作担子重了,朱翠芳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她利用业余时间看医学书,向母亲请教,向行家请教。为了搞清一些常见病的病因,她反复观察,悉心揣摩,还托人借来听诊器,在自己身上试验。

  机会总是光顾时刻有准备的人。1975年她荣幸的被组织推荐到西安医学院学习深造。

  作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朱翠芳深知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3年的大学生活,她成了图书馆、实验室里的常驻人员。逢年过节,别的同学或回家共享天伦之乐,或上大街逛公园,而她一个人泡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大半天。有一回,三姐夫姜涛到西安办事,顺路给她送些钱和粮票,在学校左等右等,就是找不着人。学友不假思索地说:“不用找,保准在图书馆。”

  她总是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懂的知识,一定搞个水落石出才罢手。靠着这种严谨的求学态度,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1978年10月,朱翠芳被分配到大荔县城关地段医院工作。在人生又一个起点上,朱翠芳将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生她养她的这片黄土地。

  参加工作后,即使工作再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每年都要订阅大量医学杂志。她将平时手术中的体会总结加工,先后发表了5篇价值较高的学术论文,4次参加了全国妇科病学术交流大会。以自身的勤奋扎实,朱翠芳渐渐在大荔县成了妇产科的权威。

  朱翠芳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病重期间,她仍牵挂着患者。医护人员一不在跟前,她就悄悄打电话询问科室收治病人情况,直到主治大夫劝阻为止。

  2006年元月28日,农历大年除夕,朱翠芳仍和患者在一起。从早上9点上班到晚上10点,妇产科已连续收治了13名产妇,接生了7个婴儿,而朱翠芳也已工作了13个小时。看到又将有几名婴儿伴着新年的钟声降临,朱翠芳和产妇一样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晚上10时许,得知数十里外乡下一孕妇需马上手术,她安排值班救护车辆及大夫去接的同时,自己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突然,头部一阵剧痛让她差点失去重心,旁边的护士胥萍赶紧扶住她,把她硬拉到内科主任王引芳的值班室。“引芳,我头痛。”看到平时豁达开朗,有说有笑的翠芳今日却斜着身子手拍打着头的样子,引芳半开玩笑地说:“要么给你做个核磁共振?”“你咒我哩,哪有恁严重?”话音没落,翠芳脸色已发黄,脖子变硬,伴随着恶心、呕吐,她失声到:“我头疼得快炸了!”王引芳不敢怠慢,赶紧量血压,低压130!高压220!

  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她们让朱翠芳先躺下。“唉呀,不行,还有个产妇马上要生了。”朱翠芳叫道。几位医护人员硬是让她躺在床上,马上紧急救护。心电监护、挂吊瓶、吸氧。经CT一检查,朱翠芳的病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因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脑内出血的一种严重疾病,医学上形象地称之为“不定时炸弹”,而引发此病的直接原因就是疲劳过度。

  据同事讲,早在2005年夏天,朱翠芳就常感觉头痛头晕,但她一直不在意,头疼时就让护士帮她捶几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的间隔时间愈来愈短。凭着她多年来行医的经验,应该知道不及时检查治疗的后果。其实,她也曾动了体检的念头。她所在医院就有一个新组建的核磁共振室,她每天来来去去经过核磁共振室不知多少回,如果她当时抽出一点时间,病就会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她每天忙于为别人看病,而没太在意自己身上的病。平时太忙,即使有空闲,她唯一的奢求就是美美的睡上一觉。医院领导曾特意安排,想免费为她检查。电话打到家里,刚刚拖着疲惫身体躺在床上的她因为太困而又一次和机会擦肩而过。

  元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清醒过来的朱翠芳见到领导和同事的第一句话就问昨天那个孕妇剖腹产手术顺不顺利,产妇和婴儿怎么样?同事劝她,让她安心养她的病,产妇婴儿母子平安。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鉴于探视朱翠芳的人太多,医院为了让病人有一个安静的修养环境,在她的病房门上写了“谢绝探视”四个字,朱翠芳暂时得到了休息。但只要感觉稍有好转,她就瞒着主治大夫偷偷打手机询问科室工作和患者情况。

  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朱翠芳的病情得到了暂时的稳定。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这天翠芳心情特别好,一向传统保守的丈夫雷伯敏特意为妻子买了三枝玫瑰。嗅着芳香的鲜花,看着跑前忙后为自己日夜操劳的丈夫,翠芳既心痛又幸福。谁知第一次送给妻子鲜花竟成了夫妻人生中最后的诀别。每忆及此景,丈夫雷伯敏不禁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2月15日,朱翠芳因精神紧张,出现第二次出血,再度昏迷,病情急转直下。

  2月20日,朱翠芳终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镰山凝重,洛水呜咽。2月23日,晴朗了多日的天气骤然变阴。朱翠芳的追悼大会在灌池殡仪馆举行,来自全县各地的朱翠芳生前治愈的患者及朋友、同事500余人将小小的礼堂挤得严严实实。有不少患者是从乡下赶来的,还有一些离退休职工搭车赶到会场。

  冷风伴着泪水,大地含着伤悲。大家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医生而备感惋惜,无不为失去一位好党员而痛哭流涕。院长党玉祥一向以性硬自称,但在念悼词时,竟哽咽的念不下去。

  有人说翠芳是累死的,生前能好好睡个安稳觉,对她来说都算是奢侈。

  朱翠芳走了,但她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处处为患者着想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活着的人。

  3月3日,笔者在陕西省肿瘤医院见到了已参加工作、身穿白大褂的朱翠芳的儿子雷磊。雷磊含泪告诉笔者,报考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一、第二志愿上都填上了医学院校。

  如今,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的雷磊已在肿瘤医院妇瘤科工作,承接着母亲未竟的事业,朱翠芳的儿子迈开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