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六章 刘奭送昭君出塞之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昭君的美是驻留在不归征途中的,在昭君告别故土北去的路上,马嘶雁鸣,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这是传奇故事里的昭君出塞。

  在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笔下,昭君出塞更是被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色彩,昭君的结局是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昭君出塞的真相吗?真正的昭君出塞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汉元帝竟宁元年春,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入朝,奏诏被批准。呼韩邪便由塞外启程,直抵长安,见到了元帝,行过胡邦最敬之礼以后,仍乞求元帝降公主以和亲。

  元帝正担心边疆生出是非,希图暂时羁縻匈奴,省得劳民伤财,多动干戈,当下慨然允诺。等得呼韩邪退出,元帝回到后宫,却又踌躇起来,他一个人暗想前代曾有和亲故事,都是私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单于。历朝以来,从未一次败露。现在呼韩邪亲自来长安,随从人等耳目众多,况且呼韩邪已经投降,今非昔比,若仍照从前的办法,必然露出破绽;但若以真的公主遣嫁蛮荒之地,于心不忍。元帝不禁愁眉不展。

  当时冯昭仪在旁,她对汉元帝说:“后宫宫人上万,十之八九从未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要幸宫人,都是按图索骥,看见图画上面哪个美貌,就选哪个前来侍寝。这样拣取,就是陛下圣寿万年,也幸不完许多宫人。如今不妨选一个姿色平常的宫女即可。”原来元帝即位后,嫌后宫女子年长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让画工为她们摹画形貌,以便他每晚看图择其美者召幸。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皆取至面前。元帝见了许多图画,哪有工夫细审,随便选定了姿色较陋的一个,命有司代办妆奁。

  到了第二天,元帝特意在金銮殿上,设席宴请呼韩邪。酒至半酣,便命将公主召出,以便与呼韩邪单于同赴客邸完婚。只见一群宫女拥出一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轻移莲步,走近御座之前辞行。元帝不瞧犹可,瞧了一眼,直把他惊得魂飞天外。原来此女真是一位绝代佳人。但见她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含嗔怨的模样,宛如空谷幽兰,直令后宫粉黛失颜色。

  元帝当下如丢了魂魄,忍不住轻轻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入宫?”她柳腰轻折,缓启珠喉,犹如呖呖莺声地奏道:“臣女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已有三年了。”元帝听了暗想该女入宫多年,为何并未见过?可惜如此美貌,反让与外夷享受,本想把王嫱留下,另换一人赐予呼韩邪。回顾呼韩邪坐在殿上,只把一双眼睛尽管望着王嫱,不肯转动。元帝又恐失信外夷,且被臣民谤以好色的訾议。没办法只好镇定心神,嘱咐数语,闭着眼睛,将手一挥道:“这是朕负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韩邪看见元帝恍惚的神情,还以为骨肉远别而难舍,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圣恩,竟将彩凤随鸦,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对公主优礼相待,子子孙孙,臣服天朝,决不再有贰心。”元帝听呼韩邪这番说话,仅把他的头连连点着,吩咐护送公主至客邸成婚,目送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宫。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的神韵。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被封为“宁胡阏氏”,即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于是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也许有人还会对这段历史提出这样的疑问,“昭君出塞”时汉匈双方的实力已经不同于以往了,那“昭君出塞”还能算是“和亲”吗?那时的汉朝还有必要派女子去“和亲”?

  匈奴一直是汉政权的一块心病。开国之初,刘邦亲征匈奴,结果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差一点做了俘虏,史称“白登之围”。脱围后,刘邦只好和亲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并和冒顿单于结为兄弟,开了和亲的先河。汉文帝时,“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汉景帝时,“遣翁主如故约”。如此和亲模式,都是汉朝不得已的妥协行为,以求换取短暂的安宁。

  可是,“昭君出塞”时已是汉强匈弱,匈奴根本没有和汉朝作对的资本和能力,而且此后匈奴再也没有对中原地区构成过重大威胁。因此,王昭君的这次和亲与其说是“和亲”,倒不如说是“赏亲”——有“战”才有“和”,如今呼韩邪单于甚至以自身作抵押(单于亲身入朝,就含有拿自己当人质的意味在内),谈何“战”、“和”?既失去了“和”的前提,“和亲”之说当然就无法成立。事实上,“昭君出塞”根本就不是“和亲”!

  首先,以前每次和亲,《汉书》、《后汉书》的记载都明确点出“和亲”二字,而且都是在匈奴的强大压力之下才进行的;而昭君此次出塞,所有的记载都是“赐单于”!明明白白只是呼韩邪单于自居为婿,撒娇般地求赏之后,汉元帝的一种即兴赏赐行为。

  再者,以前每次和亲,都是以“宗室女翁主”、“宗人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而王昭君的身份仅仅是“待诏掖庭”(即尚未见过皇帝,引自《汉书·元帝纪》)、“后宫良家子”(《汉书·匈奴传》)、“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也就是说,此时王昭君仍然是一介平头百姓。和亲要求身份对等,而昭君以如此身份出塞,呼韩邪单于还乐得屁颠屁颠的,居然还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二字,显然是汉元帝所赐,多么轻蔑的封号啊!可见这根本不是和亲,而是汉朝把匈奴当做属国的待遇。

  再来说昭君到了匈奴以后的境况。昭君出塞到匈奴后,帮助匈奴人种植粮食,指导他们使用汉人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发展了农业生产。因为农业有了发展,牲畜的饲料也就更有保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达。在呼韩邪统治下,匈奴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王昭君得到了匈奴人的尊敬和爱戴。日子一久,她慢慢也就习惯了匈奴的生活。

  呼韩邪单于也很仰慕汉族的文化,十分尊重王昭君,夫妻两人感情很融洽。就在他们离开长安的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名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匈奴习俗,王昭君再嫁给株累单于,又生下两个女儿。株累单于是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之子。在王昭君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汉匈通好关系。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跟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不便再回汉朝了。因此,在晚年的时候,她就立下一个遗嘱,要求死后把她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使她能够遥望自己的故土。王昭君去世后,子女们依照她的遗愿,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山地,为她修建了坟墓。因为墓表草色青青,历代传称为“青冢”。

  从此以后,匈奴与汉室长期和睦相处,汉匈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发展,边境安宁,有60多年没有发生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对于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后人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宋代的郭正祥,赞她深明大义,和亲为国,“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胡尘”;再如清代的郭润王,则为她请功,“琵琶一曲干戈销,论到边功是美人”。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儒略历开始实行。

  公元前43年,古罗马安东尼、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43年~约公元17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世,主要代表作为《变形记》。

  汉成帝

  ——刘 骜

  汉成帝刘骜生于公元前52年,属蛇。他是汉元帝刘奭做太子时与姬妾王政君生的儿子。“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可他非但未成千里马,甚至连猪狗都不如。

  刘骜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怠于政事,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王氏外戚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封为侯,老大王凤官位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公元前7年3月的一天,刘骜夜宿未央官,第二天早晨起床,弯腰系袜带时,忽然中风倒床,动弹不得,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享年46岁。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故得谥号孝成皇帝。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