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八千人马一举全歼王莽号称30万的主力大军。就是这一战,成就了刘秀军事生涯中一段辉煌的篇章,更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从而拉开了刘秀走向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力量已经非常壮大,但也存在人员庞杂、号令不一的问题。各路起义军将领都觉得应该由一人统一指挥,于是,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王莽政权,更何况群龙无首,没有名号,就会被人视为草寇,不如设立帝制,以明确的君臣体制来改变目前的纷乱状态。
当时天下大乱、民心思汉,故刘氏当兴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立刘氏为皇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且也可以吸引一些不满王莽统治的豪强地主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来。但刘姓子嗣众多,在选立皇帝具体人选的问题上,各方却产生分歧,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南阳豪杰与下江兵首领王常等人认为刘慷慨大气,有帝王之风,主张拥立刘为帝。但是,绿林军中的实力派新市、平林军将士乐于放纵,不愿受到约束,一旦刘称帝,他们的前景自然就十分黯淡,与其屈服于刘的声威,不如立一傀儡,既可依旧放纵,又可挟之号令天下。于是,新市、平林诸将把目光投向了势单力薄的更始将军刘玄。
刘玄,字圣公,是刘秀的族兄,他们的祖先同是舂陵侯刘买。虽为宗室成员,但刘玄当初是单身一人投奔义军,手中没有可以指挥的部众,即使黄袍加身,也没有什么威信,难以控制兵权。而新市、平林军众将看重的就是这点。于是,众将先下手为强,抢先立平林军中的刘玄为帝,然后才和刘商议。由于新市、平林军人多势众,因此没人敢提出异议。在淯阳的白河滩上,刘玄即位皇帝,改年号为“更始”,史称“更始政权”,刘玄也被称为更始帝。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并开进到滍川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掎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长安方面的王莽政权,由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正苦无对策,而派出的讨伐军又屡战屡败;如今再听到更始政权成立,大军直向北方压境,昆阳失守、宛城被围,和严尤、陈茂战败的消息,急得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忙命令他的亲信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征调各地精兵四十二万人齐集洛阳,妄图一下子扑灭围攻宛城的汉军(绿林军后称汉军)。他还从各地征集懂得兵法的专门人才,充当军中参谋,让他们按各自所学的兵法,分为六十三家,人数有几百人。此外,王莽还特意挑选了一个身高一丈、名叫巨毋霸的长人,担任垒尉(负责防守营垒的官)。可笑的是,王莽听说巨毋霸会驱使猛兽,就把上林苑打开,放出一大群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让巨毋霸指挥,走在队伍前面,来壮大声势,吓唬汉军。这支貌似强大的神话式的“人兽联军”,号称百万。行军的时候,旌旗蔽天,辎重盖地,黄尘滚滚,千里不绝。五月,王莽的大军在颍川和严尤、陈茂的残部合兵一处,如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地向昆阳涌来。新莽军的将领个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们以为把汉军歼灭在昆阳城下,只是弹指间的事了。实际上,这也是王莽孤注一掷的征伐,倘若成功,将能保住新朝;若是失败了,可能就会动摇新朝的国基。因此,王莽不得不全力以赴。
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齐上阵,这种情形似乎只在上古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出现过,自从秦、汉以来,人们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架势。当时昆阳城里仅有八九千人,将士们在城头上远远望见王莽的大军无边无际,不禁恐慌起来,有些人顾念留在其他城县里的妻子儿女,甚至打算弃城而逃。此时的刘秀显出了远在他人之上的勇气和洞察力,他对众人说:“现在我们军粮不足,又面临强大的敌军,我们若能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奋勇一搏,还会有取胜的机会。但若大家不顾军纪,只顾自己逃难,彼此不能照应,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现在宛城尚未攻陷,援军不可能来救我们,若是我们所驻守的昆阳城落入了政府军手中,其余的军队听到之后,一定无力作战,那时绿林军即会全军覆没。各位想想,我们若不合力作战,而只想如何逃走,那不是太可悲了吗?”
众将领一直都看不起眉目清秀、体态修长的刘秀,认为他只是个没吃过什么苦的翩翩公子哥。再加上仅仅位居偏将,本来在军中说话就没什么分量,开始时,并不以为然。当打探情报的人回来说王莽的大军绵延几百里,看不见头尾时,大家只好说:“还是请刘将军为我们作战略计划吧!”刘秀看到众人愿意听他的指挥,心里也有了底,便把他的部署详细地解释给了王凤诸将,大家认为可行,于是,依照部署开始行动。王凤和王常在城中留守,刘秀带领宗珧等勇士共13人趁夜色从南门溜出了昆阳城,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过了敌人先头部队十万大军的包围线去定陵和郾城搬救兵。王莽的军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措手不及,刘秀等人闯营获得了成功。
此时的昆阳城攻防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王邑、王寻等指挥大军把昆阳城团团围住。这时,大将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虽然小,但却很坚固,不容易攻克。起义军的主力集中在宛城,与其迁延时日围攻昆阳,不如放弃,集中兵力攻打宛城。只要攻下宛城,将对方主力击溃,昆阳守军自然会不战而降。王邑没有采纳,回答说:“我率领着百万大军,遇见城池还不能攻下,那算什么事?”
但他们对于这个小而坚固的城池也确实没有办法,只能制造十几丈高的云车,让士兵站在上面向城里放箭。一时间乱箭齐发,密集如雨,城里的人连出门打水都要背着门板挡箭。
城中守军更是连头都抬不起来。王凤无奈请降,王邑、王寻自以为破城只在旦夕之间,拒绝接受。此时的他们真可谓志得意满,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无声息地靠近。而就在这天夜里,一颗流星坠落在新莽军军营,许多军士都隐隐觉得这是个坏兆头。
刘秀和他带领的13勇士,一路顺利抵达郾城和定陵一带友军的阵地,准备调集两城中所有的军队,团结起来,组成救援军,以解昆阳之围。但将领们留恋刚刚抢到手的财物,只想保有自己所抢来的钱财,而不愿意发兵救援昆阳城。刘秀看到这些眼光短浅的人,非常生气,但他不便表露出来,就劝他们说:“现在我们若能团结起来,等到打败了昆阳的敌人,你们就能建功立业,得到比现在多上万倍的财宝,但如果大家不肯团结,只顾念眼前的利益,而不去尽力救援,到时候王莽的百万大军一来,你们就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说这些财物了。”经过刘秀的劝说,诸位将军终于答应全力出兵援助。
六月初一,雷雨大作,完成部署的刘秀率领近万人的增援部队,一齐拔营向昆阳城下进发。然后在离王莽军队只有四五里的地方布阵,对方即派出数千兵马出战,刘秀纵马而上,瞬间便砍下数十颗首级。部将们又惊又喜,纷纷议论说:“刘将军平日里见到小股敌人经常忧心胆怯,如今遇到大队人马反而如此勇猛,真是奇怪了。”于是他们一拥而上,跟随刘秀奋勇杀敌。新莽军看到汉军冲锋陷阵,个个以一当百、气势如虹,不禁胆怯后退,很快就被刘秀等人砍死了成百上千人。此时,刘已经攻下了宛城,而刘秀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但为了鼓舞士气,刘秀派人给城里送信,说宛城的援兵已经到了。城里的汉军得知,不禁精神抖擞起来,而城外的王莽军却被这个假消息影响了士气。趁着这个机会,刘秀率领着三千人组成的敢死队秘渡昆水(今叶县辉河),迂回至新莽军侧后,突击新莽军的中军,向数十万莽新军发出挑战。而恃众骄狂的王邑、王寻,竟然向全军下达不得轻举妄动的命令,在他们看来,中军的万余人已经足够解决刘秀,也只有亲手击溃刘秀,才能从这场众寡悬殊的战争中获得些许的成就感。然而,刘秀军的勇猛远远超乎王邑、王寻的想像,在他们的反复冲突下,新莽军的中军崩溃了。王邑、严尤狼狈逃走,仅以身免,王寻当场被杀,亲口吞下了轻敌的苦果。
吞下这苦果的还有他们留下的群龙无首的四十多万部队,他们成了敌军的俎上鱼肉,顿时军心大乱。刘秀军开始全军突击,昆阳城内的王凤等人在城头上看到援军赶到,也下令打开城门,城内大军乘势杀出,两面夹攻敌人,喊杀声惊天动地。天空此时更是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就连那些原本威风凛凛的虎豹猛兽在自然的巨大威力前也变得惶恐不安,瑟瑟发抖。敌人全军崩溃,奔逃数百里的路上,相互践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幸存者试图逃走,但昆阳城西因大雨暴涨的滍水挡住了去路。杀戮在暴雨中持续了很久,滍水都被尸体塞满了,残余的新莽军最后只能踏着同伴们的尸体,渡滍水四散逃走。等他们苟延残喘地逃回洛阳时,才发现出发时的“百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了。这一战新莽军丧失了四十多万人,伏尸百余里;丢弃物资无数,刘秀军连续搬运了一个月都没能搬完,只好把剩余部分就地烧掉。
昆阳一战,汉军获得了大量的辎重物资,车甲珍宝不计其数。而四十多万新莽军瓦解溃散,新朝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了。各地百姓受此鼓舞,纷纷起兵响应,斩杀当地官员,使用汉朝年号,等待更始帝诏命,起义烽火燃遍全国。这时王莽还试图愚弄百姓,用囚车解送几人到长安斩首,声称就是刘、刘秀兄弟,但这时已经没人会相信了。
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军事才华。当时在极大的困难下,刘秀以一偏将的身份,从容运筹昆阳内外战事,其处变不惊的勇气令人赞叹。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赐帝王以智,而必赐之以勇。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光武之笑起而不与诸将争前隙,大有为者之过人远也,尤在此矣。”
刘秀在紧急关头顾全大局、扬长避短,消除汉军的畏惧情绪和流寇心理,凭借他过人的用兵智慧,运用灵活的战术战略,里应外合,以少胜多,打败强敌,取得大决战的胜利,创造了难以想像的奇迹,直接促成天下形势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