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十五章 刘庄立后之谜

  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但不是每个成功的帝王身后都有这样的贤后德妃在默默支持他。对于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来说,他很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位女人。

  这个女人,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入宫,却以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皇帝和皇太后的青睐。

  据说,这个女人因遭到夫家退婚,才得以有机会入选后宫。

  这个女人,虽有着比洛河水还要清丽的面庞,却不懂“三分长相,七分装扮”的道理,一生只穿粗布衣裳。

  这个女人,一生没有生下子嗣,却得以位冠后宫、母仪天下,深受两代帝王的恩宠与敬重。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女人贵为一国之母,却不曾给娘家人“落实”半点好处。

  这个女人就是《续列女传》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东汉百姓心中最仁慈、质朴的“布衣皇后”——马明德。

  史书上关于这位皇后事迹的记载,就是那么几件,屈指可数,但这些就足以使她位列中国古代贤后之列,为后世人所景仰了。

  马明德是个大美人,史载马援“明须发,眉目如画”,是个地道的美男子,看来,这马明德倒是尽得父亲的优良基因。可是,历史告诉我们,马明德能当上皇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她的相貌,而是其内在品质。

  马明德能够入宫并当上皇后,与其父伏波将军马援之死不无关系。

  马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是东汉开国名将之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流芳千古的名句皆出自他之口。可是,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为人太实在,不会圆滑处世,有一说一,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为后来马家衰败及马明德入宫埋下了伏笔。

  四方征战的马援曾被封为新息侯。一日,马援生病了,满朝文武赶紧到其府上探望,一个名叫梁松的人也去了。梁松虽然年轻,身份却很高贵,乃堂堂驸马爷。他来到马援病榻前,客客气气地问了声好。

  若是个圆滑之人,见当朝驸马行礼,肯定得作受宠若惊状,诚惶诚恐地道谢,可马援眼皮都没抬,只是“嗯”了一声,无任何还礼之举。

  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父亲:“您为什么不能对梁松客气一点儿呢?好歹他也是……”不等儿子说完,马援将头一扬说:“我可是跟梁松他爹平辈论交的,就算他身份比我高贵,他也是晚辈,你见过长辈给晚辈行礼的吗?”

  梁松当众丢了面子,心里不免恨起这个倚老卖老的马老头。事隔不久,马援写信教训侄儿,在信中,他把朝中大臣包括驸马爷均评论了一番。不料,这封信落入他人手中,并被呈送皇帝,以证明朝臣杜季良与驸马梁松、窦固有不法勾当。刘秀见信大怒,立即把两个女婿召来痛骂了一顿。

  梁松这次可是恨透了马援。可是马援清正廉洁,没有做违法之事。所以,在马援生前,梁松没敢轻举妄动。后来,马援病死在出征途中。梁松闻讯立刻上书,称马援南征交趾的时候,趁乱抢掠一车民间珍宝,并私藏起来,罪大恶极,应受严惩。

  这纯属栽赃陷害!马援当年奉刘秀旨意平定交趾时,确实带回一车东西,但那是一车薏苡仁,而不是什么珍宝。可惜马援已逝,死无对证。于是,那些马援生前得罪的人便开始借此事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光武帝刘秀一生英名,却在此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且不许他葬入祖坟。

  马家顷刻衰败,马援的子女也从“功臣之后”变成了“罪臣之后”。为了扭转颓势,保全儿女的性命,马夫人蔺氏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送女儿入宫,与皇族结亲!

  光武帝刘秀念及马援生前的功劳,恩准了蔺氏的请求,从马援的三个女儿中选择了年纪合适的三女儿——马明德入太子宫。“明德”并不是这位马三小姐的闺名,其真正的闺名已经无从考证,所以就暂且以她的谥号——明德来称呼她。

  据说,马明德小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重病,疾病缠绵很久也不得痊愈。其母蔺氏非常担忧,便请筮者来占卜。筮者答复说:“这个女孩子,虽然满面病容,但是仍然掩不住贵重之气,她未来的大富贵是不可言传的。”

  听了这话,蔺氏半信半疑,又召来相士给所有的女儿们看相。几位马小姐都看过之后,相士一言不发,最后看到了马明德,相士大惊失色,说:“我日后定要向这个小姑娘俯首称臣,这个女孩是大富大贵之人啊。”听到这里,蔺氏大喜。

  马援去世的时候,马明德只有10岁。祸不单行,就在父亲去世不久,马家的两个儿子马客卿、马惠敏也先后早夭。迭遭打击的蔺氏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状况时好时坏,根本处理不了家里的事情。为了给母亲分忧解难,马明德就开始处理家务,她待人接物、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左邻右舍无不惊叹。

  小小年纪就如此干练,马明德的聪明才智自然非同一般。于是,她甫入宫门,便被刘庄之母——皇后阴丽华慧眼相中,阴丽华就和刘秀商量,让她入了太子宫中。

  这一决定出乎很多权贵的意料,而对于马家来说却是个天大的意外惊喜。更出人意料的是,马明德一入太子宫,便得到了皇后阴丽华的格外照顾。阴皇后对马明德的斯文有礼、品貌端庄、孝顺温和非常欣赏,经常赞不绝口。马明德的品行也得到了未来皇帝刘庄的喜爱。马明德第一次出现在太子面前时,太子23岁,已阅后宫粉黛无数的刘庄,也不乏一大堆红粉知己、侍妾宠姬。但是,纯洁美丽、谈吐不凡的马明德却给了他怦然心动的感觉。他对马氏的宠爱超过了其他的嫔妃,甚至为了能天天看到她,让她住在自己寝宫的后室。

  虽然刘庄对马明德几近专宠,可是多年夫妻,马明德始终没有生育一男半女。这不但令刘庄着急,更令马明德感到担忧。

  一些王公大臣们纷纷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太子宫中,期盼着能够借此成为皇亲国戚。在这些新入宫的女子中,有一位贾氏,容貌不俗,被刘庄所召幸,不久便为刘庄生下了儿子——刘炟。

  后来,光武帝刘秀驾崩,时年30岁的太子刘庄继位,马明德被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级别的“贵人”。为什么封她为贵人而不是直接立为皇后呢?这是因为马明德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刘庄有意立她为后,可是担心育有皇子的嫔妃反对,就借口为父守制,闭口不谈立后之事。

  虽然贾氏为自己生下了儿子,刘庄对之仍然没有太大的感觉,他依旧宠爱马明德。刘庄见马明德盼子心切,常独自垂泪,很是心疼。为了安慰爱人,就在依例将生育了皇子的贾氏晋封为贵人之后,把贾氏所生的儿子刘炟交给了马明德抚养,并宽慰她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大意是说,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生育孩子,只要用慈爱之心去养育,别人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孝顺你的好孩子。

  马明德感谢丈夫对自己不孕的体谅,悉心抚养这个孩子,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虽然她的宫中婢仆成群,仍然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劳累憔悴。马明德在这个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母爱,远远超过宫中其他妃嫔养育亲生孩子的付出。

  刘炟也从小亲近自己的养母,马明德和刘炟虽然名为养母养子,实际上却比许多亲生的母子还要亲近,彼此间毫无芥蒂。由于刘庄对马明德的宠爱,他希望能让马明德成为自己的皇后。但是马明德毕竟没有亲生儿女,贸然立为皇后容易引起其他育有亲生儿子的妃嫔家族的非议与反对。于是,在继位为帝三年的时间里,刘庄都没有册立正式的皇后。

  永平三年的春天,新帝刘庄为父守制的时间也满了,再不立皇后可说不过去了。后宫之事不仅仅是皇帝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于是有关部门的人员便上奏明帝,要求册立皇后。这时的汉明帝后宫中,生育了皇子的嫔妃至少有三人,除了贾贵人,还有两位嫔妃生育了千乘哀王刘建和陈敬王刘羡。除此之外,宫中还有一位阴贵人,虽然此时也尚未生育皇子,但她是皇太后阴丽华家族的女孩儿,与刘庄是表兄妹之亲。从理论上来说,她们都比未育的马明德有资格当皇后。遗憾的是,她们都不是刘庄最爱的人,刘庄心里的皇后人选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最钟爱的马贵人。可是,让马贵人当皇后,其他妃子的亲戚们肯定要闹事,怎么办呢?刘庄为此寝食难安。

  皇太后阴丽华适时地站出来了。她其实早就在考察刘庄的嫔妃了,她一直就非常喜欢马明德的才学品行,觉得在后宫中只有马明德适合做皇后,于是她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

  皇太后开了口,阴氏家族、贾氏家族以及另两位嫔妃家族以至于满朝公卿大臣,就都没有话可说了。公元60年,马明德成为刘庄的皇后,她的养子刘炟同时被册立为皇太子。

  马皇后没有忘记她的父亲马援遭人排挤的教训,虽然做了六宫之主,但还是像以前那样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皇后的架子。马皇后生活俭朴,日常里穿的是粗帛衣裙,不喜穿大红大绿艳丽颜色的衣服,不佩戴珠光宝气的饰物。除非有重大的、需要她出面的典礼仪式,她才会穿戴皇后的礼服和佩饰。那些每天忙着争奇斗艳的后宫嫔妃们不知底细,以为皇后穿的是什么新款名贵的绮罗,及趋前一看,无不惊呆,她们都认为皇后穿得太寒酸了,马皇后笑着对她们说:“可别小看这粗帛衣料,质地不坏,穿上也很舒服,染上颜色,也不容易掉色,经久耐穿。”马明德深知骄奢之风不可长,遂以身作则,给皇族公卿做表率。嫔妃们无不赞叹,纷纷以马明德为榜样,厉行节约,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宫廷开支。

  汉明帝刚即位的时候还较年轻,喜欢四处游玩,马皇后则总是好言好语地劝告他,希望他能够专心政事。有一次,明帝去一个花园赏花,把自己所有的妃子都带去了,唯独马皇后没有来。那些妃子平时都很敬重马皇后,这时见她没来,就纷纷请求派人去请她。明帝却摇了摇头说:“还是不要叫她了,她不喜欢游玩。即使来了,她也不会高兴的。”就因为马皇后一直在明帝身边督促他,所以明帝游玩的时间就少多了。

  马明德喜欢读书,涉猎范围很广,《易经》、《春秋》、《楚辞》以及董仲舒深奥的著作,她都钻研过。明帝就想测试一下她的品行和才学,他把一些大臣们的奏章拿来给马皇后看,询问她处理的意见。马皇后仔仔细细地看过奏章以后,果然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明帝看了非常佩服她,从此以后,凡是在朝廷上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明帝就会回来和马皇后商量,听取她的意见。但是,在讲明了自己的意见后,马皇后还是让汉明帝自己作决定,遵循着后宫不能干预朝政的祖制。

  汉明帝当了19年皇帝,在位期间,在马皇后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地管理着国家大事。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马明德荣升皇太后。

  为表达对养母的感恩之情,刘炟一即位,便想封马明德的三个兄弟为侯。马明德婉言谢绝了儿子的好意。

  一些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认为,皇太后拒绝加封娘家人,不过是做官样文章。凑巧的是,第二年夏天,东汉发生了旱灾,这些大臣立即上奏汉章帝,声称大旱是因为马家未受封赏上天不满所致,要缓解旱情,一定要加封马太后的家人才行。汉章帝心里清楚这是胡说八道,但因晋升舅舅的提议正中他下怀,便打算采纳此建议。

  可是,马明德知道后,一向随和的她竟发怒了,立即下了一道措词严厉的懿旨,大意是说:天降大旱,跟太后家族封不封爵有什么关系?凡是提出要给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和皇帝,想从中捞取好处……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所在的濯龙门一带,看见从各地前来给我娘家人请安的络绎不绝,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我娘家的奴仆都穿得十分光鲜、整齐,相比之下,我这个太后的侍从可差远了。为了惩戒他们,我削减了这些人的俸禄,希望他们能有所悔悟,谁料他们竟不思悔改,难道是想让大汉覆亡吗?

  马明德再次谢绝了汉章帝对马氏家族的封赏,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则成语:车水马龙。

  在马明德的影响下,东汉国力在汉章帝时期趋于繁盛。《续列女传》中称赞马明德“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所言极是。

  公元79年,马太后逝于洛阳,谥号“明德皇后”,与其夫汉孝明皇帝刘庄合葬于邙山之上的显节陵。

  约公元55年~约120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世。

  公元69年~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约公元1世纪上半叶~5世纪,中亚贵霜王国时期。贵霜王国的创立者为大月氏占据夏后所置的五部翕侯之一。

  汉章帝

  ——刘 炟

  汉章帝,名刘炟,东汉第三任皇帝,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儿子。生于公元57年,其生母是汉明帝之妾贾贵人。因明帝最宠爱的马贵人无子,因而被送予马贵人做养子,后因马贵人被立为皇后,得以子凭母贵,于公元60年立为皇太子,当时年仅4岁。公元75年,明帝驾崩,时年19岁的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章帝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之议,除刑罚残酷的条文五十余条。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予以打击,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提倡儒术,公元83年,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因经学家多分歧,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派的主要论点,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作的《四分历》。

  章帝在位期间,国家兴盛、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延续对西域的经营,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与汉明帝共称“明章盛世”。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且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覆亡。

  汉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公元88年正月,汉章帝驾崩于洛阳章德前殿,终年32岁,在位14年,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在其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汉章帝完成了东汉政治的两个过渡:一是使东汉皇朝臻于富强的极盛时期,二是使东汉统治由此走向衰落。盛久必衰、衰久必盛,似乎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