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百〇五章 登上皇位

  汉灵帝刘宏一生荒淫无度,嫔妃众多,所生皇子也有十几个,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刘辩和刘协。

  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为避凶求吉,刘辩生后被寄养在道士史子眇家,号曰“史侯”。刘协是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害后,灵帝担心幼小的皇子遭不幸,便把他交由母亲董太后抚养,号曰“董侯”。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面对两皇子,汉灵帝是无奈的。按照立嗣传统,嫡长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刘辩理应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无论是从维护传统上,还是从各政治集团的利益上,外戚、官僚与宦官三方的态度也十分鲜明,要立刘辩为太子。汉灵帝因憎恶何皇后,而不想立刘辩,再加上这个刘辩,也许是自幼生长在道士家中,因此行为轻佻,毫无人君的威仪。因而,也得不到灵帝的喜爱。灵帝因宠爱王美人而欲立酷似自己的刘协,又担心三方势力不能接受。

  汉灵帝末期,已感觉到世运不济,东汉政权岌岌可危,于是他亲手组建了一个以“西园八校尉”为核心的卫戍部队,任命“壮健而有武略”的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帅这支部队。从表面上看,身为宦官的蹇硕似乎权力很大。但在事实上,蹇硕仅是一个低级军官,他只是借灵帝的威力发号施令。

  公元189年4月,灵帝刘宏去世。临终,刘宏将幼子刘协托付给了自己的心腹——当时身为上军校尉的蹇硕,让他拥立刘协。灵帝之所以这样做,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蹇硕与何皇后的矛盾很深,他也深知何皇后之兄何进兵权在握。在嫡长制的世袭制度下,刘辩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而现在要废嫡立庶,是有悖常理的。为此,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诛杀何进后再立刘协。

  当时,汉灵帝的灵柩停放在殿中,蹇硕在四周密布伏兵,俟何进入殿拜奠时乘机动手将其杀死。然而,蹇硕阴谋未果。何进闻知消息,立即进行部署,并通报何太后。何太后位居正宫,占有优势,于是与何进一起拥兵入宫,升朝议政,宣布14岁的皇长子刘辩为皇帝,史称汉少帝。何皇后以太后身份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负责军国事务。

  蹇硕又想与宦官联合,商议一起捕杀何进。机密再一次泄漏,何进命黄门令逮捕并处死了他。何进以皇帝舅舅资格辅政,不久又拉拢了“累世宠贵,海内所归”的袁绍、袁术,权力日益膨胀。骠骑将军董重看着何进横行朝廷,心中十分不平。董太后也忿恨不已。于是发誓除掉何氏外戚。何太后却先下手,与何进设毒计,除掉了董太后。

  就这样,刘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庇护他的人,眼看便成为待宰的羔羊。但一个既是突然又是必然的变故挽救了刘协的生命,而且戏剧般地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

  蹇硕、董太后虽除,但宦官的势力并未彻底铲除。袁绍看到这一点,便向何进献计尽除宦官。但何太后却没有同意。袁绍几次进言,何进都未置可否。袁绍于是私自行事,诈托何进之命,致书州郡,命其抓捕中官亲属,归案定罪。何进按照袁绍的建议,召集天下豪杰带兵入京,何太后被迫解散中常侍、小黄门,只把几个与何进关系好的宦官留在宫中。何进、袁绍的行动引起了张让的恐慌,他们得悉何氏正在密谋诛杀宦官之事,于是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这天,数月来不曾入宫的何进,突然来到何后居住的长乐宫,直接向何后提出,要将这些中常侍尽数诛杀。何进一入宫,就引起了宦官张让、段珪等中常侍的警惕,他们派人窃听了二人的谈话,并马上做出反应。张让率几十人手持兵刃,悄悄地从侧门埋伏到禁省大门中。等何进从长乐宫出来,张让诈称皇太后又有诏令,宣召他前往禁省,把何进骗到嘉德殿前。早已准备妥当的宦官一拥而上,将何进围在中央,张让等人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这个杀羊出身的下三滥,忘了今天的富贵荣华是怎么来的翅膀硬了,就忘恩负义。天下溃乱,难道仅仅是我们这些人的罪过吗?你说我等秽浊,公卿百官又有谁忠正清白?”张让此番数落,对于东汉政治的腐败,可谓一语中的。话音刚落,尚方监渠穆上前一剑,砍下了何进的人头。然后众宦官关闭宫门,以中黄门拒守,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很快,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宫外。袁绍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立即向宫中进攻。此时,日已西落,暮色沉沉,袁术索性派人焚烧了南宫的宫门和东西两宫,企图逼迫张让等出宫。夜幕之中,火光冲天,张让急忙到长乐宫向何后奏报:“大将军手下兵马已经造反,正在焚烧宫殿,进攻宫省,形势危急,请太后、陛下出宫暂作躲避。”何后不知真相,也惊慌失措,便和少帝刘辩、陈留王(渤海王)刘协等一干人被张让、段珪挟持着从复道(宫中的秘密通道)奔向北宫。这时,尚书卢植手持长矛赶来,救下了何后。

  宫外何苗与袁绍已将赵忠等人捕杀。何进的亲信吴匡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又怀疑他与宦官通谋,率兵与董卓的弟弟董旻一起攻杀何苗,将何苗弃尸于宫苑之中。袁绍派兵关闭北宫大门,瓮中捉鳖,下令将所有宦官不分老少统统处死。在这场大清洗中,有两千余宦官被杀。据说,甚至有人因没留胡须被当作宦官误杀了。

  张让等人在何后被救后,仍挟持着少帝兄弟,乘着夜色逃到黄河边的小镇——小平津(今河南巩县西北)。谁知,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等追赶上来,张让、段珪走投无路,自知难免一死,转身投入滚滚东去的黄河之中。至此,东汉宦官被斩尽杀绝。

  此时,董卓已率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大军已临近洛阳,远远望见城内火光冲天,知道有变,于是挥兵急进。天还没亮的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城西,探马报知少帝在城北。于是,董卓拨转马头向城北而来。在北邙山下,董卓与少帝、卢植等人相遇。

  董卓前来奉迎少帝。少帝刘辩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早已被吓得泪流满面,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大臣们对董卓说:“皇帝下诏,要军队后撤。”董卓怒喝道:“你们这些人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辅佐王室,致使皇帝在外流亡,为什么要军队后撤?”少帝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见此已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

  此时,陈留王刘协挺身而出,质问董卓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董卓见是一个小孩,不由一愣道:“当然是来救驾!”刘协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驾却不跪拜!”遂朝少帝刘辩指了指说:“这就是当今天子,你还不下跪!”当时的刘协才9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

  董卓遂上前跪拜少帝,并询问情况,少帝只是一直哭泣,语无伦次。于是,董卓又与刘协交谈问起事变经过,刘协虽比少帝刘辩小,但却详叙原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董卓十分高兴,觉得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的。他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的念头。

  公元189年9月,在洛阳宫中的崇德前殿,董卓借群臣朝会之机,胁迫何太后,要她下诏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此情此景,何氏虽为皇太后,亦无可奈何,只得任凭董卓摆布,下达了废少帝的诏书。诏书说:“皇帝为先帝守丧期间,没有尽到作儿子的孝心,而且仪表缺乏君王应有的威严。如今,废他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皇帝。”袁隗把少帝刘辩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向坐在北面的刘协称臣。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都心中悲伤,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就这样,刘协被推上帝位,即汉献帝,董卓则当了相国。

  扶持献帝登基后,董卓觉得依旧临朝的皇太后有些碍手碍脚,便向她开了刀,把何氏与董氏婆媳之间的不和抖了出来。随后,将何太后囚迁于永安宫中,为自己下一步垄断朝政铺平了道路。董卓俨然大权在握,自称太尉(次年又称太师),加钺(意味着可以专杀)、虎贲等名义,并主持献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汉”。这一年,其实是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少帝刘辩被立后,两次改元为光熹、昭宁,若加上这年九月董卓为献帝所改的永汉年号,一年竟然有四个年号。问题是改为“永汉”以后,这个年号也没有使用到年底,在十二月时,“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还复中平六年”,最后仍然是改回到灵帝中平六年的纪年。这一年朝政的混乱可见一斑。

  何氏被废后次日,就被董卓派人鸩杀。董卓只令献帝到城中的奉常亭举哀,也不令公卿以下服丧。安葬之日,公卿只穿白衣而已,根本不成丧礼。何后之死,可谓冷冷清清。

  何后刚刚入土,其弟何苗又被董卓开棺抛尸,弃于道边。母亲舞阳君也被杀掉,被抛尸于宫苑的杂木丛中,死无葬身之地。何氏全家算是满门遭祸,与宦官同归于尽。不久,何后的儿子,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也被董卓派人毒死。

  在这个变故中,刘协迅速成熟起来。然而一个小小的孩童即便是再奇绝聪慧也难逃身为皇室的处境之悲。从此,汉献帝刘协开始了被挟持的一生。在这之中,刘协凭借自己的睿智和少年老成与挟持他的人进行了种种反抗,可这些反抗在老谋深算、狡猾残忍的枭雄们那里只能算成是孩童的游戏,因为他的对手太强大了!他只能辗转流徙在各个对手之间,凭借天子最后的那点尊严,苟且度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