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钻研的愈多,他学习到的愈多,一个人学习到的愈多,他愈了解到他所知道的何其浅薄。
[美]威斯特
要经常听、时常想、时时学习,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事既不抱希望也不肯学习的人,没有生存的资格。
[英]赫尔帕斯
学习就像爬山。爬上这一座山头,还有另一座更高的山,永无终点。
永崎一则
决不要认为你已经知道一切,无论别人怎样看重你,你应当常常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无知的。”
巴甫洛夫
要想一下子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
巴甫洛夫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法]笛卡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我们常说,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自从我们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都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满足之心。之所以提出终生学习的观点,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完的?所以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
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终生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他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华人首富李嘉诚,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商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未然。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故事佐证”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凡,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很亮堂。晋平公问师旷:“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得多。”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许振超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只上过一年多的初中,可他凭借苦学苦练,成了一名“桥吊专家”。
许振超的脱颖而出,没有什么秘诀,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学习。许振超的工友说,20世纪70年代,他刚进港口的时候,别人上班包里只拎个饭盒,他的包里却多一本书。到上海港学桥吊,别人周末去逛上海滩,而他一门心思地泡在码头上鼓捣图纸。
许多人感到“老搬”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可许振超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他说过一句令工友们感到震撼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学习使人进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继承创新、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我们才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够不断地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
许振超用一种严谨的求学态度鞭策自己,警醒自己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他注意知识的更新,也注重不断的进取。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许振超入港30年,实现了年年有创新。可贵的是他除了自己学,还带领着工友们一起学,他将自己多年来的驾驶、维修桥吊技术总结编制了一本《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把成才的捷径教给大伙儿。在他的带动下,全队工人把学习的风气搅浓了,一批“桥吊专家”冒了出来。
许振超的学习与实际联系很紧,他用学来的知识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其实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能像许振超这样,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干,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小事”着眼,提几条合理化建议,搞几项小改小革,彰显知识的力量。
贵州省的李文超在年近花甲之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成为当年全国录取的年龄最大的大学生;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后,他又更进一步,成了全国年龄最大的在读研究生。
李文超1942年出生在重庆市丰都县一个偏僻小山村,家境很差,全家11口人连饭都吃不饱。李文超的父母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一直教育孩子们“要读书,要有良心,要勤奋”。
1964年,22岁的李文超参加了全国高考,但落榜了。1965年,贵阳铁路分局工务大修段招工,李文超幸运地成了一名穿“劳动布”的工人。由于吃苦耐劳又有文化,不久,他被调到办公室当文书,后来又成了局里的专职宣传报道员。工作之余,李文超一有空就看书,还经常去电大、夜大充电。2001年4月,教育部宣布,取消对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成年人可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得知这一新政策后,李文超立即决定报名参加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以圆他几十年来的“大学梦”。在老伴的陪同下,他到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报了名。
2001年盛夏,复习功课仅两个月的李文超走进了高考考场,结果考了286分,离贵州省的录取线差14分。在当年全国大龄考生中,李文超的成绩名列第一,成了“花甲状元”。求学心切的李文超,给贵州师范大学的领导写了一封求助信。最终,李文超被破例特招,成了贵州师范大学汉语文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学校还免了他4年的学费。
不知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少艰辛,李文超终于修完了60多门功课,而且每门功课的得分都在良好以上。在贵州师范大学2005届毕业文凭学位证书颁发仪式上,63岁的李文超从学校领导手里接过了“双证”。他说:“大学毕业了,我像是做了一件平常事,一件父母从小嘱托我要做的家常事。”
为了学习,李文超每天早上5时准时起床读书,常常在深夜12时才入睡。刚进大学时,李文超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在全班108个同学中总分排在第19名。
大学本科毕业后,李文超当年就报考了上海市某高校的研究生,但只考了100多分,与录取线相差甚远。第二年,已经64岁多的李文超又走进考场,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两门专业课的成绩分别考出了124分与129分的高分,但英语仅考了9分,再次与研究生失之交臂。面对失败,李文超并未气馁,他发誓苦学外语,准备第三次报考研究生。了解到李文超的情况后,他的母校贵州师范大学再次向他伸出援手:免试提供给他一个研究生名额。现在李文超正在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攻读文艺评论专业,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在读研究生。
“我们全家人都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他,活到老学到老嘛!”李文超的老伴徐长虹说。
有很多人问:李文超你这么大年纪了,读书有什么用处?有的甚至尖刻地当面讥讽说:你书读下来人就要死了,要到马克思那里去当研究生呀?每逢李文超遇到这些干扰和冲击时,徐长虹就对老伴说:“我们要坦然接受每一句好话歹话,因为你的学习是自在、自为、自然的,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在李文超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两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儿子,如今也重返大学校园,正在修读第二、第三专业。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培根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一遍也不值得读。
[德]韦伯
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一个人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与人为友的,也有与书为友的。无论是书或朋友,我们都应该择其佳者而从之。
[英]斯迈尔斯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都在天底下生活,都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相安无事。可是,当有一天太阳不见了,不读书的人以为世界末日到了,惶惶不可终日;而读书的人知道那是日全食,安之若素。
查一路
书是另一种信仰,它摒弃了蒙昧和盲从。
查一路
当每一个夜晚如期而至,书打开我意识的扉页,生命的丰富性随之展开。有一片驰骋想像的精神地域在咫尺间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世界在意识和情感中被一盏暗弱的灯光点亮,此时,我更喜欢贺拉斯的名言:“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查一路
一本好书是大师心灵的鲜血,可以一代一代地保存珍藏。
[英]弥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