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属于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父母都出身名门望族,父系家族甚至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代。他的出生地亚斯纳亚·波良纳,其意思是“明亮的林中空地”,这空地曾是托尔斯泰的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她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的乔木和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有的老树已有200年的树龄。庄园中至今还保留着30公顷苹果树,那是因为托尔斯泰喜欢吃苹果;庄园里还饲养着20匹名马,那是因为喜爱体育运动的托尔斯泰也喜欢骑马。
出身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童年并不幸福,他两岁时,母亲在生下妹妹后便去世了;八岁时,父亲又因病而死。他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在姑母和家庭教师的教养下长大的。他姑母住在喀山,托尔斯泰也随着家人搬到喀山。
15岁那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攻读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准备将来当一名外交官。可是一个年期下来,考试却不及格,他只得转入法科,学了一年,还是不及格。即使这样,托尔斯泰还是不能把心思用到学业上来,仍然热衷于社交活动,同时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哲学着作和文学作品。
1847年4月,对学校生活完全绝望的托尔斯泰自请退学,回到了波良纳。托尔斯泰继承到了五个村庄、1470俄亩的土地和330个男性农奴。有了这些,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生活一辈子,然而他偏偏说不。他开始思索起一个在当时绝对是离经叛道的问题:难道贵族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养尊处优吗?难道农奴就该天生过下贱的苦日子吗?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庄园里搞改革,帮助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滑稽的是,首先对他的举动表示怀疑的竟是他要帮助的农民,他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老爷想要干什么。
托尔斯泰被搞得心灰意冷,又不想混迹于上流社会,就远远地跑到高加索去服兵役,成了炮兵的一个下级军官。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文学创作,首先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幼年时代》,后来又写了《哥萨克》和《少年时代》等。
通过生活的磨练,托尔斯泰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一、缺乏刚毅力;二、自己欺骗自己;三、有少年轻浮之风;四、不谦虚;五、脾气太躁;六、生活太放纵;七、模仿性太强;八、无反省。他这样做是为了随时提醒自己,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
1859年,31岁的托尔斯泰又回到了波良纳,这时他文学创作的激情已经减退,年轻时代的理想重新在他心头萦绕。他决心从头做起,“做一个好东家”。他要缩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差距,他要让人人都过上平等的生活。为了体现这种平等,他率先身体力行,戒掉烟酒,坚持素食。他还在自家房子旁边的树上挂上一口钟,每当他家吃饭时,就敲响钟,让穷人们一起来吃饭。这棵大树由此得名贫穷树。他觉得农民的贫穷全因愚昧,就亲自编写教材,教农民的孩子们读书写字。他还在庄园附近办起了20多所学校,专门从莫斯科聘请来一批教师任教。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的和平调解人,常常站在农民一边,招致了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只得关闭了那些学校。那时的托尔斯泰伯爵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普通人,为了彻底丢掉自己不平常的身份,他经常和农民一起犁地、播种、收割、盖房子。在托尔斯泰的卧室里挂着一件白色的风衣,完全与当时农民穿的外衣一样。因为托尔斯泰衣着极为朴实,所以常常被人当成农民。俄国大画家列宾亲眼看见过托尔斯泰在烈日下整天在田地里犁地。他主动帮助贫穷的人盖房子、砌炉灶、割草。直到古稀之年,还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
托尔斯泰很早就认识了莫斯科着名医生别尔斯一家,别人都以为他爱上了别尔斯家的大女儿,实际上他心中爱慕的是别尔斯家的二女儿索菲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向她表达。1862年夏天,机会终于来了,别尔斯一家来到孩子祖父的领地上度假,这里距离波良纳不远。
8月28日晚上,这一天是托尔斯泰的生日,他来到别尔斯客居的地方作客。当宾客快要散尽时,托尔斯泰留下来没有走,他悄悄地要求索菲亚也留下来。当客厅里只有他们两个人时,托尔斯泰用粉笔在桌子上写下几个字母给索菲亚。这些字母是几个词的开头字母,排列起来的意思是:我爱的是你,而不是你家里所猜想的你的姐姐。
聪颖的索菲亚脸红了,微笑着默默示意,表示她已经懂了他的心思。
托尔斯泰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时刻。这个有趣的求爱情节,后来被他写进《安娜·卡列尼娜》中。
几个星期后,他们在莫斯科结婚了。婚后不久,他们就双双回到波良纳。自从娶了索菲亚以后,托尔斯泰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将自己的才华完全倾吐在他的小说创作上。索菲亚则闭门不出,将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注到对丈夫和孩子们的照料上。同时,她还兼任丈夫的秘书、誊写、校对和财物总管。
《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巨着的手稿,都是索菲亚一遍又一遍誊写出来的。有人说,如果索菲亚不是成了托尔斯泰的妻子,她很可能成为一位作家。
托尔斯泰说过:“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创作《战争与和平》
时,他的很多家人都被他作为人物原型写进作品里。
有一次,他的妻妹塔吉雅娜到他家来做客,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她,并把她的形象往笔记本上记。塔吉雅娜发现姐夫在盯着自己看,便忍不住问道:“你老是往本里记些什么呀?”
托尔斯泰回答说:“记您呀!”
塔吉雅娜不解地问:“我有什么好记的呢?”
托尔斯泰笑了笑,说:“这就是我的事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以为你在我这里是白住的吗?我把你的行动全记下来了。”
后来,托尔斯泰就把塔吉雅娜的形象写到了《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早就想写一个堕落的贵夫人的故事,酝酿了好长时间,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位婚姻不幸的贵妇人卧轨自杀的故事。这个故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作出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着作问世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俄国总检察长波斯别多斯采夫的夫人专门为自己缝制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的连衣裙,当她穿着袒胸露背的黑色礼服来到剧院,进入包厢,在场的人都觉得她酷似安娜·卡列尼娜,这使她感到十分得意。还有许多妇女给托尔斯泰来信,请他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指点。
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着《复活》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托尔斯泰的朋友柯尼是个检察官,有一次,一位出身上流社会的青年陪审员向他求助,想同一个女犯人结婚。原来,他在陪审时见到了一个妓女,她被指控偷了嫖客的100卢布,并被判处四个月的监禁,而这个妓女曾被他诱奸过。他良心发现,想通过与她结婚来赎罪。不幸的是,那个女犯人因伤寒死于狱中。
一般人听了这个故事,至多欷歔一阵就过去了,而托尔斯泰却把它放在心上,并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塑造出了聂赫留朵夫(《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这样一个人物。
托尔斯泰喜欢写作,更酷爱博览群书,他的私人藏书室里有13个书橱,里面珍藏着2.3万多册20余种语言的书籍。他书房的四壁上挂着农具,而墙上的搁板上却摆着一套多卷本的俄文百科全书和两册英译本的老子《道德经》。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逝世前半年他曾深情地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一定到中国去。”
托尔斯泰的另一大爱好是体育活动,他擅长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有一次,一位法国青年来拜访托尔斯泰。他俩一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一副单杠。那个青年跑过去,抓住单杠,一跃而起,做了几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是外行吧?”
托尔斯泰笑了笑,没有吱声。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道:“文人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
托尔斯泰看了看他,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伸,往后一摆,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像燕子那么轻巧,像猿猴那么自如。那个法国青年看得眼花缭乱,惊诧得吐出舌头,老半天都没缩回去。
在托尔斯泰生前的最后几年里,住在贵族庄园里的托尔斯泰讨厌贵族腐朽堕落的生活,又意识到农民的觉醒,但自己与农民的思想有很大距离,这使他不免悲观失望。他不管不顾地宣布放弃一切着作私有权,死后将土地全都交给农民,此举不仅惊愕了俄国的上流社会,也为家人所不容。1910年11月的一个寒夜,已是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下一张小纸条,说他永远不再回来了,然后唤起一个经常替他赶车的农民,离开了家门。他要去一家修道院找他的妹妹,但途中不幸染上了肺炎,便滞留在一个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火车站里。10天后,这位俄罗斯文学巨匠悄然告别了人世。据说他临终前,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不要再管我了,世界上比我更困难的人多得是。”“我爱真理!”
文学家逸闻
面对批评
1868年4月,《俄国残废军人报》上发表了一位署名拉奇诺夫的评论文章,对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的军事历史观点提出了异议,指出某些历史事件和战役描写不准确。托尔斯泰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立即写信给《俄国残废军人报》的编辑,请他们代表自己向拉奇诺夫致谢,并诚恳地希望能够跟拉奇诺夫建立通信联系。
托尔斯泰坦率地承认:“如果我在写作时能听到拉奇诺夫的劝告,就会避免许多错误。”
文学家逸闻
鸟还要造窝
年轻的艺术家苏列尔是托尔斯泰的忠实信徒。平时,他们之间相处得很好。
然而有一天,托尔斯泰对苏列尔发起脾气来了。原来,苏列宁读了一本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整天鼓吹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个人自由。
托尔斯泰对苏列尔说:
“你老像一只鹦鹉似的重复着一个字眼:自由、自由。想象的‘自由’会把人引向虚无。要是按照这样的‘自由’继续下去,你就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人人讨厌的寄生虫。那么,社会迟早会把你当作一块毫无用处的废物淘汰掉。危险啊!小伙子,你看鸟是自由的,然而它们还是要造鸟窝。至于你呢,你连个窝也不肯去造……”
文学家逸闻
正在休息
有一天,俄国某杂志编辑部来了一位老头儿,他穿着羊皮外衣,戴着皮帽子,手里边拿着一份稿件。
秘书接过稿件一看,原来是一部小说,署名谢米诺夫。
秘书叫老头儿回去,两个星期再来听回话。
两个星期后,那个老头儿又来了。
秘书叫他坐在木椅子上等候,自己去告知编辑。编辑正在和朋友喝酒聊天,漫不经心地对秘书说:
“让他等一会儿。”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秘书第三次来催,编辑才去见那个老头儿,一见面就对他说:
我已经看过你的小说了……”
话未说完,他就哽住了,因为他发现自己面前的老头儿,竟然是托尔斯泰!
原来,托尔斯泰发现农民谢米诺夫的作品很有才气,就亲自前来把它推荐给编辑部。看着编辑满脸尴尬的神色,托尔斯泰说:
“没什么,我在这里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