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段曾经被无数中国人当作座右铭的话,出自一部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长篇小说,它的主人公叫保尔·柯察金,而保尔的原型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里,父亲是个酿酒工人,母亲给人家做饭洗衣。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三年书,10岁左右来到附近的谢别托夫卡车站小食堂烧水锅,还当过发电厂的助理司炉。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好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还贪婪地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即使是劳累了一夜,回到家还要坚持读书,最终自修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那时候卖报的人也卖书。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报摊上看到了一本新书《加里波的传》,介绍的是19世纪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事迹。书是一卷一卷分开卖的,每一本小书要五个戈比。他读完第一册后,没有钱再买下第二册,就跟卖报的商量,把自己的午饭让给卖报的吃,交换条件是把书借给他看。卖报的同意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欣喜若狂,每天都饿着肚子看书,有时还把书拿回家,一读就是一个通宵。
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到一本法国小说,就一段一段地念给母亲听。当他读到书中的伯爵闲极无聊就打骂自己的仆人时,心中很气愤,就自己编了一段读起来:
“仆人回过身来,来到伯爵跟前,对准他的脸就是一下。打完一下,又打一下,直打得伯爵两眼冒金花。”
妈妈觉得不对劲,连忙喊道:“停一下,哪有仆人敢打伯爵的嘴巴子!”
“活该!这该死的坏蛋该打!”他气愤地把书摔在地上,大声地叫喊道,“要是我,不把这个混蛋的肋骨打断了才怪呢!”
苦难的生活使奥斯特洛夫斯基变得早熟,小小年纪就帮助过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张贴传单,收集情报。1919年的一天,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正走在街上,突然看见一位地下革命委员会的成员被一名全副武装的匪兵押着迎面走过来。他不顾一切猛地朝匪兵撞去。那位革命者意外获救,他却因此被捕,遭到严刑拷打,但没有吐露只言片语,敌人只好把他释放了。
就在这一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了共青团,又志愿加入红军,随部队来到前线。
他当过骑兵,当过侦察员,作战非常英勇。1920年,他在利沃夫战役中腹部和头部受了重伤,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了两个月。出院后,右眼只剩下一多半的视力,只得转业到地方工作。
由于长期参加艰苦的斗争,他的健康严重受损。到了1927年,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完全瘫痪在床,双目开始失明。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战斗,他要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战斗到人生最后一息,就这样,他艰难地拿起笔来,要把他的战斗经历写出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开始小说创作时,还没有为他配备助手,他妻子早出晚归,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帮他的忙。他便忍受着躯体的疼痛,借助刻字板,摸索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着,一行一行地写着。终于,他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头几章的缩写,便兴冲冲地把它寄给曾和自己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想请他们帮助把把关。过了不久,战友们纷纷回信,说他这部书写得很好,并说原稿已经由邮局寄回来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兴极了,整天盼着手稿早日寄到自己手里。可是过了许多天,也不见手稿寄回来。原来,手稿在邮递途中丢失了。
这个打击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他的坚强意志并没有被挫败,他重新拿起笔来,继续自己的创作。
妻子给他找来一些用过的纸,背面朝上放在一个带漏孔格的纸夹里,捆得牢牢的,削好的铅笔和纸夹都放到他的膝盖上。这样,他身体不动就能沿着孔格写下去。写完一页,用左手把它从纸夹里抽出来,让它滑落到地上。晚上,妻子下班回来,就由他口授,妻子做记录。记着记着,劳累了一天的妻子就打起了瞌睡。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忍心把妻子喊醒,就悄悄地往下写。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总能看到扔了一地的稿子,还有弄断的铅笔。
1931年初,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母亲和妹妹来到莫斯科与他团聚,他这才改手写为口述,创作的速度大大加快。
1931年10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封笔,并于1932年刊登在苏联的《青年近卫军》杂志上。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二部,还是刊登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
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书,他们想把书名改成《保尔·柯察金》,恐怕作者不同意,就委托《青年近卫军》杂志的编辑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商量。
奥斯洛夫斯基听到这个意见后,斩钉截铁地答复道:“不,书名决不能改!我同这个名称血肉相连。它对我来说,就好比指路的灯塔。这不仅是描写共青团员保尔·柯察金的生平事业,而是阐明人怎样锻炼成为共产党员的小说。贵族可以是天生的,但共产党员决不能是天生的。这就是这本小说所要阐明的主题。让这本书保留原名吧!”
尽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大受欢迎,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35年,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还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时,一位名叫米哈伊尔·科尔卓夫的记者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勇敢精神》的特写,读者这才知道书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就是作者人生的缩影,不由得深受感动,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才一跃成为一位着名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名后,读者来信从苏联各地雪片似的飞来,有个名叫哈尔琴科的女读者完全被这本书迷住了,同时又为主人公保尔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突发奇想:
要是能给作者写封信,会有什么结果呢?于是,她动笔写了一封信,寄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四周后,哈尔琴科收到了回信。信封是灰色的,上面写着寄信人的地址:“索契,胡桃树街47号。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信中告诉哈尔琴科,保尔·柯察金是按照真人描写出来的,这个真人就是作者本人,他已经六年没有起床了,正在写一本新小说,不久就可以和读者见面。奥斯特洛夫斯基还送给哈尔琴科一句赠言:“做一个好战士吧!”
奥斯特洛夫斯基提到的那本新小说,名叫《暴风雨所诞生的》,描写的是乌克兰人民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原计划写三卷,但就在第一卷出版的那天(1936年12月26日),被誉为钢铁战士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病情恶化,与世长辞。
文学家逸闻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中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中国很有感情,躺在病床上仍然挂念着中国革命。他在索契养病期间,曾在自己床边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起初他的眼睛还能看见东西,便亲手做了一些小红旗和小黑旗,插到地图上,标明中国革命敌我双方的战线。他的眼睛失明后,曾经幻想骑上他那匹快捷的战马,飞奔到中国,“到自己的兄弟那里去”,支援中国革命。
文学家逸闻
巨大的影响
早在1934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被翻译成乌克兰语、波兰语、摩尔多瓦语和楚瓦什语。它的影响远远地超过了苏联国界。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本书的思想内容:“一个共产党员什么也不怕。”他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仍然进行抗争,写下了着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很多红军战士揣着这本书走上前线。如今在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中,人们可以看到好些带着血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带着子弹穿过的弹洞,有的被战火烧焦了。
在这个博物馆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封来信,这是一个小偷写来的。他在信中写道,他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感到非常可耻和羞愧,决心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第二章 法国文学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