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老城外正南的一座院落里,这个院落现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镶嵌在城墙上的一块标牌,标明这里是斯威夫特的出生地。
斯威夫特的父母都出生在英格兰,后来作为移民侨居到爱尔兰。他出世前,他父亲就死了,由伯父把他抚养成人。1688年,爱尔兰发生“光荣革命”,面对着英国军队随时可能入侵的处境,不满20岁的斯威夫特只得提前结束学业,心情郁闷地离开故乡,前往英国寻找出路。
斯威夫特的母亲有个远亲是威廉·坦普尔爵士,他是一位退休的大臣和外交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斯威夫特在亲戚的帮助下,投奔到坦普尔爵士所居住的穆尔庄园,做了他的私人秘书。坦普尔有着极好的修养,平日里不是莳弄花草,就是着书立说,过着优雅闲适的生活。给这样一位绅士当秘书,许多年轻人求之不得,可是风华正茂的斯威夫特一心想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得到发展,觉得穆尔庄园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在这里只呆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带着坦普尔给他写的一封推荐信,前去求见爱尔兰的一位大臣罗伯特·索斯威尔。
虽然有坦普尔爵士的引荐,斯威夫特还是没有得到索斯威尔的器重,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回到穆尔庄园,给坦普尔爵士当秘书。他总是盼望着坦普尔爵士能在他的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可是他的期盼屡屡落空。不过,穆尔庄园里收藏有大量古典文学名着,闲暇的斯威夫特正好可以广泛阅读。穆尔庄园中不光坦普尔有着渊博的学识,他们全家人都有很不错的文化素养,对斯威夫特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创作的氛围。
尽管过得很悠闲,斯威夫特却对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到越来越厌倦。1694年,他第二次离开穆尔庄园回到爱尔兰,在贝尔法斯特附近一个不知名的教区谋到了一个牧师的职位。
这种默默无闻的工作自然不是斯威夫特的理想,但他还是坚持了两年。1696年,斯威夫特第三次回到穆尔庄园,坦普尔大度地接纳了他。三年后,坦普尔去世,斯威夫特借助坦普尔爵士的希望彻底破灭,32岁的斯威夫特只得回到爱尔兰,继续做牧师。
这时候的斯威夫特已经显露出讽刺作家的才华。1696年他创作出了《桶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三兄弟背弃了亡父遗嘱,实质上是尖刻地讽刺了宗教论争,因此它问世后,就被英国启蒙主义者们用作攻击教会的重要武器。1697年他又写出了《书的战争》,则将矛头直指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各种社会恶习。然而,以讽刺作家名垂青史的斯威夫特从来就没有打算过做一名讽刺作家,他始终热衷于政治。为了处理教会事务,他经常往伦敦跑,这样就自动地卷入了政治活动中去。当时的英国政坛上辉格党与托利党相互争斗,打得不可开交。斯威夫特先是为辉格党出力,为这个党写了12年的政治宣传小册子。托利党掌权后,斯威夫特又受到托利党首领罗伯特·哈里的器重,出任托利党《考察报》的主编,继续撰写文笔犀利的政治文章。
为了报偿他的摇旗呐喊,他从一个牧师被提拔成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教长,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地处爱尔兰,远离政治及宗教活动的中心,这让斯威夫特感觉自己好像遭到了流放一样。托利党倒台之后,斯威夫特干脆回到爱尔兰,坚定地与爱尔兰人民站在一起,积极号召他们为自由独立而斗争。1723年,英王的情妇肯德尔公爵夫人获得了在爱尔兰铸造半便士铜币的特许状,又把它卖给了英国商人威廉·伍德,这么一转手就赚了一万英镑。而伍德更能狠狠地赚上一大笔,他只要用价值六万英镑的铜,就可以铸造出价值10.08万英镑的半便士铜币,可获暴利四万英镑。这些人大发不义之财,却使贫困的爱尔兰人民雪上加霜。斯威夫特化名垂皮尔发表了几封公开信,号召爱尔兰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拒绝使用半便士铜币。由于爱尔兰人民的群起抵抗,英国当局被迫减少发行四万英镑来缓和局势,最后收回成命。这次事件后,斯威夫特成了爱尔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称赞他是“伟大的爱尔兰的爱国者”,《垂皮尔书简》则作为爱尔兰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雄伟呼声载入史册。1726年他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归来,都柏林人民为他鸣钟举火,还组织起一支仪仗队隆重地把他送回寓所。
斯威夫特不仅在政治斗争中勇于出击,也敢于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做斗争。18世纪初,迷信活动在伦敦泛滥成灾,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诡诈多端,颇能迷惑人心。斯威夫特决心拆穿他的骗术,便仿效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写了一部“预言”历书。在这部历书中,他预言巴尔特利日将于1708年3月29日半夜11时得寒热病而死。届时,他又写了关于巴尔特利日的死亡报告,随后发表殡葬消息。实际上安然无恙的巴尔特利日大为恼火,广为辟谣。可是斯威夫特向公众证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法计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在巴尔特利日。巴尔特利日被弄得哭笑不得,狼狈不堪。
就在斯威夫特闻名遐迩的时候,他的内心却非常痛苦,他这一生中有过许多美好希望,但一个个都破灭了,让他饱尝了痛苦的滋味。在强烈的失望和愤懑之下,他拿起笔来写作《格列佛游记》,而正是这部讽刺小说成了他不朽的传世之作。斯威夫特一生中写了大量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无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记》是个例外,他得到了200英镑的稿酬。
《格列佛游记》所讽刺挖苦的对象,就是当时的英国。在第一卷中,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来到一个小人国。在这个缩微国度里,格列佛用一只手就能拖动整个海军舰队,一顿饭就能吃掉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然而,这里也充满了政治纷争,政客们以鞋跟高低划分成两个阵营,鞋跟高的称为“高跟党”,鞋跟低的称为“低跟党”,你争我斗,势不两立,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英国的两党相争。据说陷害格列佛的财政大臣佛林奈浦,就是作家以当时的英国内阁首脑瓦尔为原型塑造出来的。
在第二卷中,格列佛来到巨人国,这里的居民尽管身材高大,却丝毫不像人类那样穷兵黩武。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可是在大人国的居民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竞争、残暴、伪善、淫欲、阴险和野心”
产生的恶果。用大人国国王的话说,“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
在第四卷中,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慧骃(马)国。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后者生性Y荡、贪婪、好斗。智马向格列佛解释说:“耶胡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格列佛回到英国后,看破红尘,终身以马为友。
斯威夫特在小说中为人类道德的堕落忧心忡忡,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则立志为改造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拿出来用于各种慈善事业,又用一大部分收入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然而,他晚年却过的很凄凉,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朋友与他有交往。他年轻就患有脑病,到了晚年,耳聋、头痛日益加剧,最后几年他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时常昏睡不醒,许多人甚至认为他已经完全疯了。
斯威夫特去世时,他的女友斯特拉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他俩的墓紧挨着。斯特拉是坦普尔爵士府上管家的养女。当年斯威夫特来到穆尔庄园时,斯特拉只有八岁。按照当时教养淑女的需要,斯威夫特做了这位小姐的家庭教师。斯威夫特为斯特拉写过许多诗歌和书信,最有名的是《致斯特拉日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谊远非止于师生。1700年,斯特拉甚至与其女伴一同追随斯威夫特来到爱尔兰,在离斯威夫特很近的地方住下。斯威夫特身为英国国教教士,不受罗马天主教独身教规约束,已经有了红颜知己,他为什么终生未娶呢?莫非像传言说的那样,他俩有过某种“形式上的婚姻”吗?这些疑问直到今天仍是未解之谜。
文学家逸闻
多此一举
有一次,斯威夫特准备外出旅游,就让他的随从刷一下靴子。
随从嘴里答应得挺好,可就是没有照办。第二天,斯威夫特问起了这件事情。随从说:“刷了有什么用,路上都是泥,很快又沾上泥了。”
斯威夫特二话没说,吩咐随从立即出发。随从连忙提醒主人说:“我们还没有吃早饭呢?”
斯威夫特答道:“吃了有什么用,很快又饿了。”
文学家逸闻
主仆打赌
有一天,身为教长的斯威夫特与仆人杰克一起外出,路上遇到一个女子正匍匐在亡夫的墓上哀哭。斯威夫特走上前去,向她宣扬教义,杰克却对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于是,主仆二人就打了一个赌,由杰克上前向那个寡妇求婚,如果寡妇答应了,就算斯威夫特输了。结果令斯威夫特大失所望,他输掉了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