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出生在英国的格温特郡,她的父亲是一名飞机制造厂的管理人员,母亲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员,跟魔法毫无瓜葛。小时候的罗琳相貌平平,戴着一副大眼镜,有时有点儿害羞,有时非常好动,有时候还流鼻涕,性格比较野,不像个女孩子。
她有个妹妹叫黛安娜,比她小两岁,罗琳非常喜欢她,但有一次妹妹惹了她,她一气之下竟抓起一节电池砸过去,至今黛安娜的眼眶上还留着疤痕。
四岁那年,罗琳出麻疹,爸爸一边陪伴她,一边给她讲英国作家格雷厄姆为自己儿子写的童话《柳林风声》。这部作品被誉为英文世界里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连读三遍,爱不释手。书中有四个人物:恭顺的鼹鼠,聪明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放浪不羁的蛤蟆。他们和人一样穿着西装,打着领结,说着有趣的话,演绎出一段段充满友谊与温情的故事。罗琳很快就被这些故事迷住了,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
病好之后,罗琳就对讲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妹妹黛安娜成了她的忠实听众,也成为她故事中不变的人物。她自己编的故事常常这样开头:“有一天,黛安娜一不小心掉进一个兔子洞里。”而结尾通常是这样的:“黛安娜在兔子洞玩得非常开心。”至于中间的情节,她则尽可能地变换出不同的花样来。
六岁那年,罗琳写出了她的处女作,还是没有离开兔子。这篇故事的主角兔子拉比特是一个英雄,有一天,它出了麻疹,只好躺在家里,朋友们都来看他,其中包括一只大黄蜂。故事写得很简单,却把罗琳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了进去。
罗琳上学后,经常挨比她大的孩子的欺侮,她打不过人家,就在想象中进行“报复”,让自己故事中的人物上天入地,大显身手,做她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童年时代培养起来的爱好,使她高中毕业后选择进入埃克塞特大学法语和古典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18岁的罗琳大学毕业,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那时候,她的当务之急是能谋到一份职业,当作家的梦想只能埋在心底。父母希望女儿能够掌握一项实用的生存技能,就建议她去学习法语和英语的双语文秘课程。经过一番培训,罗琳的求职之路变得顺畅多了,甚至到特赦国际组织当过书记员。但是,罗琳却没有当好秘书,对于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种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什么事情都要料理得井井有条,而罗琳十分粗心,老板要什么文件时,她却不记得文件放在什么地方了。没人的时候,她就躲在办公室里,在电脑上打出自己脑子里的故事。开会的时候,她不认真做记录,却在笔记本上构思自己的小说。
有趣的是,她在到处打零工的过程中,曾经进过一家出版社,在这里开始写起给成人看的小说来,但都是半途而废。这也许跟她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她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写退稿通知单,然后派送出去,很多人的作家之梦就是被她的手直接打破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罗琳不能不对文学创作望而却步。
1990年夏天,罗琳到曼彻斯特看望完大学时期的男友,又坐火车回到伦敦。旅途漫长而乏味,火车像老牛一样开得很慢,车轮不断地发出哐哐的声响,令人昏昏欲睡。
在一个火车站上,罗琳无意间向窗外望去,一个一头黑发的男孩子闯进她的视野。他戴着眼镜,长得很瘦弱,似乎对罗琳很友好,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罗琳一下子愣住了,好像被人施了魔咒。“难道说他是一个魔法师吗?他是不是正准备乘车去一所魔法学校?谁给他送的信?难道是猫头鹰吗?”当时罗琳的手边没有纸和笔,只得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火车开到伦敦时,一个小魔法师的形象已经在她的脑海中成型了。
就在这一年,事业无成的罗琳遭受到她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她深爱的妈妈去世了。正所谓祸不单行,她的住所又遭盗窃,小偷偷走了母亲留给她的遗物,和男朋友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就在她准备离开伦敦的时候,偶然间得到一个机会,前往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奥波多教英语。此时的罗琳非常希望能换个环境,她未加多想,就来到了陌生的葡萄牙。在这里,她白天教孩子们学英语,尽情享受里贝罗河畔灿烂的阳光,晚上一边读小说,一边构思以那个小魔法师为主角的魔幻世界。她给这个小魔法师起了个名字,叫哈利·波特,他从小父母双亡,后来进入充满神秘气息的寄宿魔法学校,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离奇古怪的事情。
在奥波多工作期间,罗琳与当时还是新闻系学生的葡萄牙小伙子乔治·阿朗特斯不期而遇。两个人很快就相互吸引,感情迅速升温。1992年10月16日,这一天是星期五,他们结婚了。对于这个日子罗琳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和一桩不顺利的婚姻联系在一起。在《哈利·波特》中,讲授占卜课程的特里劳妮教授警告拉文德·布朗说,她所畏惧的事情将在10月16日星期五那天发生,这并不是巧合。
婚后不久,蜜月期间的浪漫刚刚结束,罗琳和乔治就陷入了不间断的争吵,尽管争吵后又和好了,但两个人的感情渐渐生分了。此时的罗琳把写作哈利·波特的故事,当成了她生活中的最大的寄托。
一年后,女儿杰西卡出生了,但她没有成为这桩跨国婚姻的“救星”,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乔治把罗琳赶出家门。罗琳带着四个月大的杰西卡和装满手稿的行李,毅然决然地离开葡萄牙,回到苏格兰的爱丁堡。那里物价便宜,与她手足情深的妹妹黛安娜结婚后也住在那里,她不想再过举目无亲的生活了。
在黛安娜的帮助下,罗琳总算在一套没有暖气的单卧室毛坯公寓里安顿下来,但她的生活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当时英国的社会风气对单亲父母非常冷酷无情,时任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在保守党会议上公开发表讲话,认为单亲母亲给英格兰的年轻人做出了坏的榜样,应该为此受到谴责。像罗琳这样身边带着个不足半岁孩子的女人,几乎不可能找到工作。不过,像她这种情况,可以向政府申请救济,大约每周可以领到100美元,勉强能维持生计。一向高傲的罗琳只是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走了这一步,要知道,她不仅有大学学历,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只有28岁,靠救济金过活,让她感到十分难堪。她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却看到出路在哪里,只有埋头于《哈利·波特》的写作,才能让她忘记严酷的现实。
每天早上起来,她草草地收拾完家务,就把女儿放在婴儿车里推出去散步,巴不得她早点儿睡着。一见女儿睡着了,她就迅速推着她走进一家叫尼克尔森的咖啡馆,占据一个角落,叫上一杯咖啡,不停地在纸片上写写画画。她在这里买的东西最少,呆的时间却最长,却不会有人去打扰她,因为她妹夫是这家咖啡馆的合伙人。
在写作的同时,她还断断续续地做几份兼职的文秘工作,以挣钱补贴家用。那段时间里,她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家里的旧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是从妹妹和朋友们那里借来的,就连女儿玩的玩具也是别人送的旧玩具。当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拥有那么多的玩具时,心中的滋味就别提多么难过了。
1995年,罗琳好不容易写完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集,但她没有钱影印稿子,只好自己用打字机敲完了两大本厚厚的书稿。书稿打印出来了,该寄给谁呢?她试着寄给了几家出版社和经纪人,但不久书稿就被退了回来。一向依赖灵感和想象力过日子的罗琳干脆跑到图书馆,随手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在众多的名字中,她一眼就相中了克里斯托弗·里特这个名字,觉得“里特”这个姓充满了童趣,就把前三章稿子寄给了他。
职业经理人克里斯托弗·里特先生很快就给罗琳写来一封回信。里特在信中说:“我很期待能够看到您完整的作品,保证绝不会泄露。”这封信写得很简短,却让罗琳激动万分,她在黑黝黝的小屋里手舞足蹈,足足把这封信读了七八遍。后来她回忆说:“在我这一辈子所收到的信之中,最棒的就是里特先生回复的那封信了,甚至比任何一封情书都还要让我感动。”
里特先生没有辜负罗琳的期待,花了一年时间才最后与布鲁斯伯瑞出版社商定,由它出版这本书。出版商担心罗琳的名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而喜欢看魔幻小说的大多是男孩子,他们很有可能一看是女作家写的,就失去了对这本书的兴趣。罗琳接受了出版商的建议,改了一个中性化的笔名——J·K·Rowling,其中K代表凯瑟琳,是她深爱的祖母的名字。
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了,首印只有500册,出版社预付给罗琳的稿费只有3300美元,但这足以让她欣喜若狂,因为自己多年来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承认。她把自己的书夹在腋下,逛遍了整个爱丁堡。当她看见这本书摆在书店里售卖时,不禁高兴得有些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一个作家创造出了一部作品,常常会把它视为自己的孩子。罗琳作为母亲,这种感受更为强烈而独特,她说:“当我看到女儿的时候,我觉得她是绝对完美的;但当我看到自己写成的书时,总是这样想,’糟糕,我本来应该再改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后,并未引起很大的轰动。三天后,罗琳接到了代理商的电话,告知她这本书的版权已经拿到美国拍卖,美国一家出版社以破天荒的10.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在美国的出版权。从这开始,就像罗琳在书中创造出的那个魔幻世界一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也中了魔法,不断地再版,像一阵旋风横扫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巨大成功的鼓舞下,罗琳一鼓作气又写出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每当新一部《哈利·波特》出版时,孩子们都像盼望过节一样翘首以待。
2000年7月,出版社推出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按照事先签订的合约,所有的书店不得在7月8日之前出售这本书。得到这个消息后,很多读者早早地就来到书店门口排队,盼望着先睹为快,有些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头一天夜里就来排队。按照惯例,书店都是早上八九点钟才开门,但孩子们早已等不及,许多书店便在7月8日夜里零点就开门售书。到2007年7月,罗琳推出了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圣》,这已经是她写出的这个系列的第七本,但销售势头依然是一浪高过一浪。《哈利波特与死圣》英文版全球首发时,竟创下每分钟卖掉五万册的纪录。迄今为止,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被译成60多种文字,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达三亿多册。而她自己也凭借巨额版税,成为全英国最富有的女人之一,资产超过了英国女王,据说达到10亿美元。
不过,罗琳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全都一口否认,只承认她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她说:“只有像我一样曾经潦倒的人才能感受到我现在是多么幸福。我很满意不用再为金钱担忧的日子。”从她的生活起居上,确实看不出她有那么富有。她甚至不会开车,她和前夫所生的女儿杰西卡上的也是公立学校。她在爱丁堡住的房子是一幢并不美观的维多利亚式的两层楼,门廊边上栽种着普通的花草,显然没有人专人莳弄。
也许罗琳更看重的是她所获得的荣誉。自从哈利·波特系列问世以来,她先后获得了大不列颠最佳童书奖、苏格兰艺术协会最佳童书奖、史马蒂书卷奖、红房子童书奖、书商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作家、羽毛笔奖、大英图书奖等等,简直数不胜数。2004年,罗琳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女王还亲自到访罗琳的住所,拉着她的手说:
“你的童话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我代表全世界的孩子们感谢你。”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风靡全球,许多电影公司嗅出了其中的商机,美国华纳兄弟制片公司捷足先登,取得了电影的拍摄权。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一样,上映后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打破了当地的票房纪录。
罗琳非常喜欢根据自己的小说拍摄的电影,但是当她看到商家为配合电影做宣传而推出动作玩偶、长袍、扫帚等商品充斥市场时,不禁开始担心孩子们会招架不住,结果彻底沉溺在幻想之中,真有些后悔出售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她无可奈何地说:“我无法阻止宣传活动的开展。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这么做,但你不得不面对现实。”
文学家逸闻
美丽的心灵
有一位名叫凯蒂·霍克的九岁美国小女孩,不幸患上了神经细胞瘤这种绝症。她是个十足的波特迷,去医院治疗时都是一身哈利·波特式的装束。她母亲担心自己的女儿等不到下一部《哈利·波特》的出版,就发电子邮件给罗琳的出版商求助。
罗琳很快就亲自回信了。她在信中告诉小凯蒂,她正在赶写《哈利·波特》的第四部,还详细地给她讲述了其中的一些情节,而这在当时是出版社严密保护的绝密。
从此以后,罗琳就和小凯蒂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2000年,小凯蒂病情恶化,不能再使用电脑了。
她母亲把这一消息写信告知罗琳,罗琳在回信中提出要和凯蒂直接通话。
几天后,罗琳在电话中亲自为凯蒂朗读了小说中部分章节。
小凯蒂的父母回忆说:
“我们让凯蒂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罗琳念书给她听,凯蒂的脸上立刻有了神采。”罗琳还告诉小凯蒂,她希望到美国参加书展时能见到凯蒂。
令人遗憾的是,小凯蒂没有坚持到这一天。
小凯蒂去世后第五天,罗琳去信安慰她的父母说:
“我觉得能认识凯蒂是我的荣幸。
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你们那样的父母,在女儿生病时给她支持与鼓励。
我一面打字,一面失声痛哭。她在我心里留下了痕迹。”后来,以凯蒂·霍克的名义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于帮助患癌症儿童支付治病所需的费用,罗琳向这个基金会捐赠了7.5万英镑。
§§第四章 德国文学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