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歌德:两位文化巨人的不朽友情

  歌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原来是个裁缝的儿子,后来攻读法律专科,得到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地方官。他非常喜欢文学艺术,热衷于收集各种美术作品和书籍,使得歌德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

歌德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歌德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还经常抱着他出去散步。一路上遇到什么,父亲就给他讲什么,用以培养歌德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父亲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便教歌德背诵歌谣。歌德再长大一些,父亲就常常带他到外地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父亲就给他讲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第二次再来这个地方的时候,父亲就让歌德把上一次讲过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

歌德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训练他的演讲才能。歌德小时候有些怕见生人,一有外人在场说话就结结巴巴的。父亲故意找来很多朋友,就像开会一样,坐在一间大屋子里,前面放一把椅子,然后把歌德抱到椅子上,让他对着大家练习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歌德的口齿变得伶俐起来。当他说出一个比较完整或精彩的句子时,父亲就会带头给他鼓掌,使小歌德变得越来越自信。

歌德的母亲也很懂教育艺术。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母亲每天都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每次讲到节骨眼儿的地方,母亲就突然不往下讲了。小歌德急得抓耳挠腮,缠着母亲要她往下讲,母亲对他说,你要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就自己往下编故事。

小歌德觉得很有趣,就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时还跑去跟祖母商量。第二天,母亲在继续讲故事之前,让儿子说出他编的情节。只要小歌德编得能过得去,母亲就会高兴地夸奖他一通。

在父母亲的悉心培养下,歌德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民间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多门外语,养成了刻苦读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日后成为世界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却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

以后,我叫你读什么,你就读什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父亲的禁令并没有吓住歌德,反倒激发出了他的好奇心。这天上午,他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就读起来,还叫来妹妹跟着他一块儿读。读完后,他扮演起诗中的魔鬼,让妹妹扮演公主,两个孩子疯闹起来。

歌德大呼小叫地在前边跑,妹妹随后追上来,要抓住扮演魔鬼的哥哥。歌德想躲开妹妹,一下子闯进隔壁的房间里,父亲正在那里理发。理发师突然看到眼前出现了一个“魔鬼”,吓了一大跳,打翻了面盆,正好扣到了歌德父亲的身上。在父亲的追查下,偷读“禁诗”的秘密暴露了,歌德挨了一顿训斥,可是他却感到很高兴。

1765年9月,16岁的歌德离开家乡,来到莱比锡学习法学,准备接父亲的班。在莱比锡学习了三年,他染上了重病,出现大咯血,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回法兰克福。在母亲和妹妹的悉心照料下,他慢慢地康复了,又遵照父亲的意愿去斯特拉斯堡完成自己的学业。1772年,歌德终于结束了他的法学学习,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有一次,他去出席一个舞会,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她正在给弟弟妹妹们做面包,给歌德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晚上,他在舞会上又遇见了她,还在一起跳了舞,于是就深深地爱上了她。

夏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当时只有15岁,而凯士特南已经31岁了。据凯士特南自己说,夏绿蒂并不是什么大美人,不过是个逗人喜欢的小姑娘而已,然而歌德却对她十分倾倒,一天趁凯士特南不在,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情。夏绿蒂惊惶失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并不在意。歌德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像挨了猛然一击,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的安全,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一厢情愿的情丝。

这一年歌德才24岁,却已经失恋三四次了。

在莱比锡读大学时,他爱上了一个酒馆老板的女儿。热恋中的歌德既多疑又妒嫉,有一次他看到那个姑娘在戏院中和别的男子谈话,竟然气得快要发狂了。爽直的酒家女受不了这种感情的折磨,便离开他爱上了别人。在斯特拉斯堡读书期间,他结识了一个近郊农村牧师的女儿弗丽苔莉凯,可是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歌德离开她走了。据说弗丽苔莉凯终生没有结婚,在农村度过了她孤独的一生。歌德深感有负于她,在许多作品中表白了自己的忏悔之情。

就在歌德从韦茨拉尔回到法兰克福的两个月后,他突然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他的另一位在公使馆工作的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了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而自杀了。这件事让歌德非常震惊,据说他回到家乡后,曾几次想到过自杀,把一把磨得飞快的匕首藏在自己的枕头下边。难道自己也应该像叶尔查林这样结束生命吗?在痛苦的煎熬中,他以叶尔查林为原型写出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小说中的维特就是歌德自己的化身,只是歌德没有像维特那样饮弹自尽罢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立刻在欧洲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维特热”。男青年们争穿与维特一样的服装,上面是蓝上衣,黄背心,下面是马裤和马靴。

女青年们纷纷嫌恶平庸的恋爱对象,向往浪漫的爱情。有些青年男女因为婚姻不美满,甚至模仿维特以自杀表示抗议。因为如此,莱比锡等城市做出规定,凡是出售这本小说的人将处以10个塔来儿(旧普鲁士的货币名称)的罚金。

四年后,歌德做了一首诗《绿蒂与维特》,印在这本书的卷首:“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歌德成名后,受到魏玛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赏识,邀请他前去任职。奥古斯特送给他一座带花园的房子,又在他30岁那年提拔他当上了枢密顾问,三年后荣升为国务大臣,接受贵族的称号,一生都过着安定而富贵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德国文学史上另一位与他比肩而立的巨人席勒,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席勒出生在威丁堡公国一个军医的家庭里,14岁时被强迫送进了一所军事学校。

这所军事学校被人们称为“奴隶教养所”,学生在里边毫无自由可言。席勒偷偷地阅读了卢梭、莱辛、莎士比亚和歌德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并开始练习写作抒情诗。后来席勒改为学医,也成了一名军医,但每个月只有18元的收入,所以他要不停地在贫困中挣扎。

1781年,22岁的席勒创作出了剧本《强盗》。第二年在曼海姆市公演,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如潮水般地涌进狭窄的礼堂,观赏这出蕴涵着反专制思想的戏剧,剧中主人公卡尔勇于向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行为,他所发出的“打倒暴君”的洪亮吼声,让年轻的观众们激动不已,他们大喊大叫,剧院仿佛成了疯人院。《强盗》也得到了评论家们的青睐,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然而,威丁堡公爵却对席勒很不满意,便找了个借口,说席勒未经他许可就去观看自己写的戏,关了他的禁闭。席勒忍受不了这种无理干涉,便从家乡逃了出来,到处流浪。

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摧毁席勒的意志,反而激发出他蓬勃的创作激情。1782年,他在一个小客店里只用了七个星期的时间,就写成了着名的悲剧《阴谋与爱情》。剧本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剧中的宰相实际上就是以专横腐朽的威丁堡公爵为原型,席勒直言不讳地说:“剧本中的事情发生于德国第一宫廷中。”席勒把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通过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正面地搬上了舞台,揭露和痛斥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行,热烈地歌颂了市民阶级的反抗精神,表现出了鲜明的反封建压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狂飙激情。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当年在军校的一个颁奖典礼上,席勒曾远远地见到过温文儒雅的宫廷枢密顾问歌德,对这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崇拜备至,却没有资格与之结识。

如今的席勒已经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军校学生了,很容易就见到了歌德,但他们两个人却不是一见如故。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却时时陷入窘迫。就年龄而言,席勒比他小10岁。更重要的是,歌德觉得自己已经赶不上这位年轻作家的脚步,他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不过,他们两个人都正直善良,富有人格魅力,所以开始了交往。歌德还向席勒伸出了援助之手,举荐他到耶拿大学担任历史教授。渐渐地,他们俩越来越谈得拢,成了至交,而且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借居在自己家里,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就连添置水果、木柴这类生活小事也替席勒想到了。

歌德对席勒最重要的帮助还是在文学创作上。1787年以后,席勒的兴趣转到历史和美学的研究上,而与歌德成为好友后,歌德的热情鼓励帮助他鼓起了他恢复文学创作的热情,进入了他一生之中的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这一时期席勒最重要的剧作是《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

席勒从来没有去过瑞士,这个创作素材是歌德自己精心收集的,却无私地转让给了席勒。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传说中威廉·退尔战斗过的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岩石命名为“席勒石”。

席勒的创作反过来也激励了一直养尊处优的歌德。他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叙事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蒂亚》,修改了《葛兹·封·柏里欣根》,还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歌德曾满怀深情地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我早已经不再是诗人了。”他们还合作主办了文艺刊物《时代女神》,共同出版了讽刺诗集《克赛尼恩》。他们俩共同创作了近千首诗,其中有很多甚至无法分清到底谁是作者。随着歌德与席勒的新作不断问世,德国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魏玛成了德国的文学圣地,人们把他俩比喻为德国文坛上的“双子星”。

1904年2月,席勒写完了《威廉·退尔》后,就染上了肺结核,第二年春天似乎有了好转,但不久病情开始恶化。后来他去剧院又受了凉,回来后就一病不起,去世时年仅46岁。

席勒生病的时候,歌德也病倒在床上,但他还是抱病前去看望了席勒。席勒去世后,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他,但他还是从人们异样的表情中猜出了事情的真相。他掩面抽泣起来,为了掩饰夺眶而出的热泪,他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失去了一半。”

好友的早逝给歌德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被悲痛淹没,而是发出了“越过坟墓,前进”的誓言。作为对亡友最好的悼念,他将全部精力都贯注到《浮士德》的创作中。这部巨着耗费了歌德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而他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不能说与席勒的精神存在没有关系。

席勒死时,由于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的地下室里,病中的歌德并不清楚亡友下葬的情形。20年后,教堂地下室需要清理,人们这才想起了席勒的骨骸。那里堆满了白骨,究竟哪一具是席勒的呢?年迈的歌德听说了这个消息,愧疚自己对于亡友的后事太过疏忽,便自告奋勇,前去辨认席勒的遗骨。

辨认20年前的颅骨,就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而歌德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医学档案和工具,他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他捧起一个个颅骨,长时间地与之对视,寻找着亡友给他留下的气息,寻找冥冥中的那一丝灵犀。他相信,在天堂中的席勒不会对自己的凝视无动于衷。最后,他捧定了一个颅骨,小心翼翼地前后左右反复端详,然后点点头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把席勒的颅骨先捧回家中安放,随后亲自着手为他设计棺柩。那些日子里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经常自言自语。最终他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里,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歌德与世长辞后,根据他的遗言,他的遗体和席勒葬在一起。

100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护席勒的棺柩,人们把它转移到别处。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个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差错。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出哪个颅骨是席勒的呢?

歌德晚年十分爱好中国文学,他曾经亲自把《百美新咏》(清人颜希源编)中的一首《梅妃诗》

译成德文。据认为,歌德所译的《梅妃诗》是中国旧体诗转译成德文的最早创举。

歌德还计划根据明清之际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好逑传》创作一部长诗。他赞赏这部书是“一部中国传奇”,“它很值得注意”。在这部书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读者从中可以“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故事里穿插着无数典故,引用起来很像格言”。可惜的是,歌德还未来得及动笔就去世了。

文学小常识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的德国,持续了将近20多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狂飙突进运动得名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突进》。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是从参加“狂飙突进”开始登上了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葛兹·封·柏里欣根》

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文学家逸闻

正好相反

这一天,歌德正在魏玛公园里那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个人不由地面对面站住了。

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

歌德微笑着说道:“我正好和你相反。”说完,他主动站到了一边。

文学家逸闻

歌德教孙

有一次,歌德的孙子在纪念册里抄写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在这里有二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钟爱;因为在爱的这分钟中间他死去了。”歌德反对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便在这句话下边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

孩子啊,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知道人能做出多少贡献。

文学家逸闻

歌德与拿破仑

1808年10月,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德国西部的埃尔富特,召开诸侯大会。德意志国家的君主们,都被拿破仑的来访震动了,以一见这位欧洲霸主为荣。这一天,歌德竟然接到了拿破仑的邀请,前往埃尔富特。当时歌德已经60多岁了,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还是应召前往。

当歌德走进拿破仑的房间时,拿破仑正对着一张大圆桌吃饭,他凝视着歌德的脸,用法语说:“这才是个人!”随后,拿破仑问起歌德的年龄,称赞他是德国第一的戏剧诗人。拿破仑又谈起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当初他曾说这是只配给女佣人读的东西。这次,他当面称赞这本小说写得很不错,只是结尾处理得有些不妥当,削弱了爱情的力量。歌德微笑着表示接受。根据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他们俩那天谈了一个多小时,拿破仑竟然没有想到请这位老诗人坐下。

四天后,拿破仑访问魏玛,恰好有一个法国剧团在那里演出伏尔泰的《恺撒之死》。戏演完后,拿破仑又一次召见了歌德。他一面贬低法国的戏剧诗人,一面对歌德说:“你也写个《恺撒之死》看看。”

他还邀请歌德到巴黎去。

文学小常识

歌德的代表作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他写这部巨着前后用了60年的时光。《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德国的时候,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当时歌德已是83岁的高龄。这部诗剧长达12111行,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改造而成,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