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出身贫寒,爸爸是欧登塞小城的一个鞋匠,妈妈终日帮别人洗衣服。父母的吃苦耐劳并没有赚来养家糊口的钱,连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都缴纳不起。
欧登塞城里住着不少贵族和地主,他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在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反倒装出十分轻松的样子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在父亲的引导下,安徒生从小就平静地接受了“我的家庭是穷的”这个事实,口袋里从来就没有过可以买零食吃的钱。每每遇到节日庆典,别的小孩都有钱买好玩、好吃的东西,安徒生只能眼巴巴地在旁边看。不过,安徒生并不因此而羡慕他们,或是埋怨自己的父母,他常常这样安慰自己说:“贫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只不过比他们少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已。”
安徒生的父亲喜欢文学,他亲自把家中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着许多图画,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连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经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给他念一段莎士比亚的戏剧。
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上横冲直撞,以此丰富他的见闻。
安徒生11岁那年,为了摆脱可怕的贫困,他父亲决定去参加拿破仑的军队,幻想能弄个一官半职。然而,仗还没等打,他父亲就得病死了。他母亲养活不了这一大家人,被迫改嫁他人。
14岁那年,发誓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安徒生离开了故乡,来到首都哥本哈根谋生。
按照妈妈的想法,他能当一名裁缝就不错了,而安徒生的想法却是当一名歌唱家。然而,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穷孩子,怎么能指望踏进神圣的音乐殿堂呢?他兜里仅有的几块钱都花光了,还只能是望着皇家剧院的大门发呆。就在他眼看就要山穷水尽的时候,到底还是他的执着救了他。他勇敢地登门拜访一位音乐教授,他的追求和他的歌声打动了那位教授,破例答应帮助他。经过一连串的碰壁后,他居然登上了皇家剧院的舞台,扮演一名不起眼的小角色。
就在安徒生觉得希望在向自己招手时,他的嗓子变哑,唱歌的资本没有了,不得不放弃舞台生涯。他又通过各种关系,求得皇家剧院副院长科林的庇护,同时开始动手写诗。当时,诗歌只是上流社会有钱人闲暇时玩的一种娱乐,根本不是谋生的手段,许多人都认为安徒生发疯了,就连科林也认为他不切实际。然而,安徒生的狂热无人可以制止,不管别人如何讽刺打击,他还是拼命地写个没完,还不分场合地到处朗诵他的诗作。安徒生的坚韧精神感染了柯林,便决定送安徒生去文法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安徒生没有读过多少书,写出的作品很难达到一定深度,语法错误层出不穷。而文法学校校长梅斯林是个神经质的人,对安徒生百般挑剔,还不允许安徒生进行任何创作。四年后,安徒生终于熬出了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在那里,他刻苦学习,博览文学名着,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学习读书期间,他创作出了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它的问世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有了一定根基后,安徒生又动手创作歌剧,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闻名全丹麦的剧作家。他的这个冲动再次遭到上流阶层的鄙视,他们嘲笑安徒生自不量力。皇家剧院总监莫里别克则坚决拒绝接受安徒生的剧作,说他的作品丝毫没有公演的价值。饱经挫折的安徒生已经对这样的打击视若平常了,对成功的强大欲望驱使他决不放弃。
1835年,安徒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其中前三篇是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故事,只有第四篇是他的原创作品。对于“这类小玩意儿”,安徒生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认为不会闹出什么名堂来。果然,这本童话集出版后受到了冷遇,但是丹麦电磁物理学家奥斯特却不这么看,他对安徒生说:“如果长篇小说可以使人出名的话,那么童话会使人不朽。”
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安徒生就专心于童话故事的创作,先后写出了170多篇童话故事,正是这种让人觉得不起眼的文学题材,让安徒生成为世界级的作家。
在安徒生创作的那些童话中,除了一部分是原创之外,相当一部分是对以往的民间传说、神仙故事、神话、寓言等加以改写,赋予深刻的内涵,使得旧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以《皇帝的新衣》为例,它原本是西班牙的堂·胡安·曼努埃王子写的一个故事,塞万提斯曾在他的戏剧里借用过它。安徒生在改写这个故事时,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情节,但在结尾处通过一个孩子之口,喊出了“国王没有穿衣服”的真话。这一声呼喊的确是神来之笔,不仅升华了故事的立意,而且使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词典中都多了一个富有深刻哲理的典故:皇帝的新衣。
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小美人鱼》是从《灰姑娘》脱胎而来的。《灰姑娘》来自格林童话,其中的主角灰姑娘先是受尽了继母和她的两个女儿的欺凌,但她的结局很美满,穿上了水晶鞋,与王子结了婚,在王宫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小美人鱼》中的美人鱼也对爱情充满了渴望,而且机会就掌握在她自己手里,但她不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了真诚的爱情她无怨无悔地化为大海上的泡沫。如果说灰姑娘的遭遇只是让人感叹和羡慕,那么小美人鱼这一艺术形象则能感人肺腑。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原创作品,但最初写得很仓促,只罗列了三个圣诞愿望。完稿之后,安徒生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苦思冥想了几乎一整夜,最终添上了小女孩在满天大雪中死去的结局。这一添打破了童话的写作惯例,使这个平淡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社会悲剧。这篇童话发表后,给安徒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丹麦的教会指控安徒生这是对慈善机构的恶毒中伤和诽谤,外国的一些知名人物批评安徒生竟把童话的结尾写得如此凄惨,严重伤害了儿童读者幼小的心灵。一位颇有名气的美国作家还改写了它的结尾,让那个小女孩移民到大洋彼岸,去享受美国有壁炉取暖的幸福生活。
安徒生还有一篇很有名的童话,名叫《丑小鸭》。写作这篇童话时,安徒生的情绪很低落,因为他写的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上演后,像他写的许多作品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这样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实际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只是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他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鸡、狗、猫们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奚落他。后来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天鹅,就跟随他们一起飞上了蓝天。
在丑小鸭的遭遇中,安徒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倾注了进去,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是他的艺术化的自传。不过,安徒生对于人生的理解比这更深刻一些,尽管丑小鸭变成了天鹅,但是在上流社会的老爷太太们的眼里,他终归是个鞋匠之子,他们苦苦追问他早年生活的细节,不过是猎奇而已。他们还给他起了一串侮辱人格的外号,什么“一心向上爬的势利鬼”、“嫌贫爱富者”、“上流社会的闯入者”,不一而足。童话创作给安徒生带来了成功,却并没有带给他喜悦和幸福。
1843年,已经很有名气的安徒生结识了有着“瑞典夜莺”之称的当红女歌唱家燕妮·琳德。安徒生为她所倾倒,而琳德对待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很热情,一对才子佳人言谈甚欢,很快就成了知己。圣诞节那天晚上,琳德找到了安徒生,帮他点燃了圣诞树上的蜡烛,然后亲密地对他说:“我希望在哥本哈根有一个兄弟,您愿意做我的兄弟吗?”安徒生立刻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此后对她只能敬而远之。
安徒生的庇护人柯林有个女儿叫路易丝,对他一往情深,一心等着他登门求婚。
但是她的哥哥爱德华却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作为司法部次官,他在同安徒生打交道时,从来不肯屈尊迁地用昵称“你”来称呼安徒生,更不消说让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当自己的妹夫了。
在上流社会的鄙视和失恋的打击下,安徒生心力交瘁,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柯林的帮助下,他从丹麦王室那里获得了对有才华青年的资助金,踏上了出国游学的路程。他先后到过德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法国、英国等国家,了解了各地的风俗民情,在湖光山色之中构思出了许多新的童话作品。
在世界文学史上,19世纪是群星最为璀璨的纪元,安徒生借助出国旅行的机会,拜访并结识了诸多名流。他去过雨果家,雨果并不认识他,很谨慎地给安徒生签了个名,落款在书角上,以防他挪作他用。他去拜访大仲马,正在挥洒激情的大仲马停不下自己的笔,他只好坐在一旁耐心地等待。他去拜访格林兄弟,可是格林兄弟根本就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这令安徒生非常尴尬。安徒生还住进了狄更斯的家,一住就是五个月,把狄更斯住烦了,不得不一个人躲到伦敦去。
而在王室成员那里,安徒生则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他们都以能邀请安徒生来家里做客为荣,毕竟安徒生童话的力量太强大了,每一个有教养的孩子都熟悉安徒生的名字。从小到大一心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安徒生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的内心却是悲凉的。他在国外旅行期间,他妈妈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死在济贫院里。他自己则一生都过着单身生活,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并非童话的世界。
文学家逸闻
反唇相讥
安徒生的生活很俭朴,从不在意穿着打扮。有一天,他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一个穿着时髦的富人见了就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呀?那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听了,立即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呀?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机敏的回答让周围的人都开心地笑了,那个嘲笑安徒生的人涨红了脸溜走了。
文学家逸闻
意外收获
有一次,安徒生到威尼斯采风,他沿着古老的街道边走边构思一篇童话故事。
突然,他想找一个地方住下来,赶快把这篇构思成熟的童话写出来。
路旁一个小旅馆的老板给他开了一个房间,安徒生不加选择地走了进去,急急忙忙摊开纸笔就写了起来。可是,房间桌子上的墨水瓶里只剩下了一点点墨水了,写了不一会儿,就快干了。安徒生灵机一动,往墨水瓶里加了点儿水,拿起来晃了晃,又坚持往下写。
就这样他写一会儿,再加点水,拿起墨水瓶晃一晃,接着往下写。他的笔迹一行比一行颜色淡,最后实在是看不出颜色了,那篇童话还没有写完。
安徒生瞧着空墨水瓶,无可奈何地长叹了一口气。忽然,他又放声大笑了起来。
原来,他受到空墨水瓶的启发,又找到了一篇童话的写作题材。它就是《留在干涸的墨水瓶底的故事》。
§§第九章 美国文学朝圣